第一章 崇文尚武植家风
来自西南方的港河(亦称古港河),从六塘河畔起步,在沭阳县马厂镇境内蜿蜒曲折,就像一条巨龙,朝东北方向盘旋而去,先入柴南河,后入柴米河,再入盐河,最后流入大海。
碧水悠悠、波光粼粼的港河,一度被视为马厂的母亲河,不仅曾船来船往、商贾云集,更润泽了沿岸人民,福佑一方。
“十里港河九道湾,湾湾圣水育英才。”港河在马厂境内先后拐了九道弯,每道弯如今都是一处好村庄,它们分别是张湾、徐湾、穆湾、田湾、纪湾、沈湾、南坝头湾、西桥头湾和范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厂兴修水利,在镇域的东西两边各挖了一条南北方向的灌溉渠,曰厂东大沟、厂西大沟。其中厂西大沟在范湾附近与港河相遇。
当时,港河已趋于荒废,出于修渠需要,便将其隔断,以保证厂西大沟的完整性及送水通畅。
从厂西大沟与港河交岔处向南约1公里,有一个东西走向的静谧小村庄,叫杨牌坊。
就是这个小小的杨牌坊,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期间先后有30多人参加人民军队或地方革命工作,成为当地独树一帜的革命村庄。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村又先后有40多人当兵入伍,支持国防建设,继承和发扬了村中先辈们的革命精神与崇军传统,同样在当地产生了很大影响。
探寻个中缘由,不难发现,这与该村的历史渊源、传统理念有关。
1.杨牌坊今昔
讲述杨牌坊的悠久历史、优良传统,得从马厂说起。
马厂,是江苏省沭阳县的一个重要乡镇,也是淮海经济区历史名镇。
相传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骑兵部队南征得胜,班师休整途中见该地草肥水甜,气候宜人,遂养兵憩马于此。人们从未见过这么多的马,四里八乡的听说了都过来一睹为快,口口相传,便称之为“马场”,后演变为“马厂”,并且成了这儿的地名。
马厂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有其辉煌的一页,沭阳县第一届县政府便是在马厂的马棚村成立的。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生活过、战斗过。这里还成立过铁工会,领导当地铁匠们制造土钢枪,支援抗战,被人们称为“马厂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这里曾为马厂区、乡所在地,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马厂乡,1986年撤乡建镇至今。
马厂素有“南京到北京,要数马厂大街心”之美誉。1997年,马厂被批准为江苏省小城镇建设试点示范镇,2014年,则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心镇。
如今的马厂,紧紧围绕上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不断开拓创新,狠抓工作落实,通过苦干实干,已成为一颗闪光璀璨的明珠,点缀在花乡沭阳的大地上。
在马厂众多的行政村中,有一个行政村是以烈士名字命名的,叫炳来村。
位于马厂镇西南约3.5公里处,靠七里河与塘沟镇接壤的杨牌坊,则是炳来村的一个村民小组。
炳来村由杨牌坊以及杨园、大桥、桥南、桥北、建兴等村民小组组成,目前辖区面积1.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840人,耕地面积1796亩。
近些年来,炳来村按照各级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对全村实施了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村庄绿化、家庭洁化、环境美化等工程,人们生活不断改善,村集体先后被授予文明村、文化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通过在杨牌坊实地走访,我深切感受到了这些变化及荣耀。
在炳来村的6个村民小组中,杨牌坊和杨园仅一水(厂西大沟)之隔,彼此有着割不断的历史渊源和血脉关系,在这两个小组的成员心目中,他们就是一个庄的,分不出你我。
这种缘分,要从杨牌坊的杨姓始祖说起。
杨牌坊杨姓始祖叫杨迁,并非本地人,而是祖籍泗州(今盱眙)。
明朝万历年间,为躲避水患,杨迁携家眷从泗州来到沭阳生活。先是住在分水龙王庙,后于癸未年(1583年)东迁至马厂南7华里的地方,从此在此定居,繁衍生息。
据杨牌坊老革命杨炳文之子、现年83岁的杨星华老人介绍,这儿原本不是村庄,既无村名也无地名,当时只零星住着两三户人家,恰巧也姓杨,杨迁一家到此等于是遇到了本家,所以才定居下来的。
而后来,这两三户人家都搬到其他地方生活了,此处便只剩杨迁一家及其后代,随后逐渐发展成庄,并陆续有少量外姓人家迁入。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儿原本叫杨庄或东杨庄,杨迁一家到此定居时,庄上曾有其他的杨姓人家,只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人家的宗脉逐渐衰落(也有部分支系迁居到了外地),而杨迁后代却人丁兴旺,香火鼎盛,延续至今。
在《民国重修沭阳县志》中,有涉及杨迁后人杨文选的记载:“杨文选,字灿生,治东金墩庄农人……”
P6-8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