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一生为农(共和国功勋申纪兰)(精)/共和国功勋丛书
0.00     定价 ¥ 8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13101120
  • 作      者:
    作者:柴然|责编:陶辰悦//张苗群//何婷
  • 出 版 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有这样一个人,她连续参加过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曾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她就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 申纪兰,七十年不改本色,七十年艰难跋涉,她的足迹遍布巍巍太行山脉,而纪兰精神也将永远印在人民的心坎里……
展开
作者简介
柴然,1962年生,山西陵川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告文学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山西省作家协会首批签约作家。书法家。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文学评论、影视文学多种。出版有诗集《前年秋天》、《我在你的琴声里》,多文体探索卷《死无葬身之地》,长篇小说《龙门记》,长篇报告文学《开眼》等书。获赵树理文学奖等奖项。
展开
内容介绍
申纪兰,女,汉族,中共党员,1929年12月29日出生于山西省平顺,1946年10月参加工作,1953年8月入党,现任平顺县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第一届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是中国唯一的一位从第一届连任到第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首次提出男女同工同酬。本书讲述了申纪兰早年在山西艰苦奋斗,成为女劳动模范、植树造林改变当地贫困面貌的故事,讲述了申纪兰作为一名党员代表为民发声的故事,全书语言生动、事实准确,从一个侧面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老百姓生活的巨变。
展开
精彩书摘
1946年秋,17岁的申纪兰经人介绍,和西沟沙地栈一位名叫张海良的青年成了婚。那是一场太行山旧式婚礼,花轿从西沟沙地栈出发时,里面还坐了一位暖轿童子。申纪兰是西沟最后一位坐轿的新娘,曾和她一起在村上争取男女同工同酬的马俊召老奶奶说:“纪兰是坐轿来的,没有响器(八音会),只是放了些鞭炮,算有个响动。纪兰是西沟最后一个坐轿子的,在她之后就不兴了。”显见婚礼不甚火红热闹,过于平常了些。
17岁的申纪兰已经有了一定的思想觉悟。丈夫张海良是一名解放军战士,她想此时部队正忙着打仗,海良怎么就能回来结婚呢?事儿最后闹到了平顺县民政科,申纪兰说:“海良要是请假回来,我就和他结婚。”为此,张海良还让部队出了证明。可是,申纪兰又提出要求:“结了婚,海良还得回部队。不回部队,我就不和他结婚。”看这大脚姑娘,是不是很有一点性格?
申纪兰是天足,在她那一辈人中,像她这样未缠过小脚的颇为罕见,尤其是在当时较为封闭、落后的太行山区。所以,这位新媳妇的一对大脚,也是村中妇女议论的焦点。当然,她个子也蛮大,对此村中妇女也是要在背后说两句的。
张海良在家里住了不到一个月便赶回部队,投身到炮火连天的解放战争中。不久,平顺县开始了土地改革前的发动群众工作,申纪兰积极参加。这对新人,都在为了新中国而奋斗。
花样年纪,纺花织布
申纪兰说:“我父亲走得早,从小家里没有劳力,我在家里啥都干。”挑水挑肥,下地务农,样样能干。
一申纪兰的娘家在平顺县青羊镇山南底村。1943年,平顺遭受百年不遇的蝗灾,山南底村临时互助组组织人到县里灭蝗,只有14岁的申纪兰参加了这次灭蝗行动。母亲不让她去,说她太小,但她还是跟着村里人去了。“灭蝗太受罪了,一天走几十里山路,吃住都没有地方。一到天黑,人累得眼睛也睁不开了。几个妇女跟不上集体,只好回去。她们让我也回去,可我从小吃惯了苦,咬着牙,坚持了下来。”也因此,纪兰为家里挣了工分,分得了些粮食。
以前,大家说她在山南底时,性格开朗,能爬山上树、掏鸟弄石,却不精女红。显然,这是把事说简单了。
“后来因为这个,大家见我很能吃苦,村里成立妇救会时,妇救会主任龙月秀就叫我参加。妇救会经常晚上开会,我每次开会都去。我年纪最小,可是我很愿意参加妇救会,觉得那些宣传婚姻自由、妇女解放的道理很有意思。”
1940年初,平顺县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1941年夏末初秋,晋冀鲁豫边区太行行署成立,平顺县分属太行第四专区。1943年7月,国民党平顺县县长率残部投靠日伪上党道平公署,国民党平顺县政府垮台。平顺县的抗日战争,主要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山南底村成立纺花组时,申纪兰第一个积极主动报了名。对于平素不拿针线的小纪兰来说,纺花是个细致活,她说:“我从小只会到地里做活儿,不会缝补衣服,纺花对我就是个难事。”开始的时候,她有点摸不着门道,看见别人纺得又快又好,她就每天夜里加班练。“后来,我纺花也能做到又快又好了。”不久,她便成了山南底村的第一名,还成了县里的支前模范,得了一支锭。
“当时真高兴。平生第一次获奖是在三八妇女节,我站在大会主席台上,还戴上了大红花。”
这次去县里参加三八妇女节大会,对申纪兰还有一个特殊意义,她见到了李顺达的母亲郭玉芝。郭玉芝也是纺织支前模范,同在这次大会上得了奖。申纪兰说:“她后来对我的帮助很大。”
接下来是织布。申纪兰确切地记得,打上党战役时,县上要赶着做被服,通知各村派人到县里纺织指导所学习。山南底村妇救会不光派了她,还因她勤快、表现好,让她当了村纺织组的班长。
可是,申纪兰不会织布,她说自己刚学会纺花,对于织布,是连浆线、经线、络线这些都不知道是什么。“急得我抽空就上机学。开始总断线,断了,我又接不上,急得直哭,可哭也不顶事。”
P3-5
展开
目录
上篇
坐花轿的新娘
花样年华,纺花织布
初见李顺达
新法接生
同工同酬
骑着毛驴上北京
前两次见到毛主席
到丹麦参加世界妇女大会
山上是绿色银行
七条干沟是大沟
社员都是藤上的瓜
非常时期的非常记忆
劳动,劳动,一直劳动
短时期受冲击
扎根才有方向
更多知青
太行情深
大寨,大寨
郭凤莲的话
中篇
独一无二的省妇联主席
投票李顺达
“活化石”说
“吃馒头,举拳头”
如数家珍
生命线
向中央建言
从黑网吧到西沟人家
造福家乡
有难事,才来找
下篇
土地下放
走出去
两大支柱企业
吃水不忘打井人
回望李顺达
家国相连
就恋这把土
浑身是宝
度量衡,压舱石
重修展览馆
尾声
一头“老黄牛”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