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秋,17岁的申纪兰经人介绍,和西沟沙地栈一位名叫张海良的青年成了婚。那是一场太行山旧式婚礼,花轿从西沟沙地栈出发时,里面还坐了一位暖轿童子。申纪兰是西沟最后一位坐轿的新娘,曾和她一起在村上争取男女同工同酬的马俊召老奶奶说:“纪兰是坐轿来的,没有响器(八音会),只是放了些鞭炮,算有个响动。纪兰是西沟最后一个坐轿子的,在她之后就不兴了。”显见婚礼不甚火红热闹,过于平常了些。
17岁的申纪兰已经有了一定的思想觉悟。丈夫张海良是一名解放军战士,她想此时部队正忙着打仗,海良怎么就能回来结婚呢?事儿最后闹到了平顺县民政科,申纪兰说:“海良要是请假回来,我就和他结婚。”为此,张海良还让部队出了证明。可是,申纪兰又提出要求:“结了婚,海良还得回部队。不回部队,我就不和他结婚。”看这大脚姑娘,是不是很有一点性格?
申纪兰是天足,在她那一辈人中,像她这样未缠过小脚的颇为罕见,尤其是在当时较为封闭、落后的太行山区。所以,这位新媳妇的一对大脚,也是村中妇女议论的焦点。当然,她个子也蛮大,对此村中妇女也是要在背后说两句的。
张海良在家里住了不到一个月便赶回部队,投身到炮火连天的解放战争中。不久,平顺县开始了土地改革前的发动群众工作,申纪兰积极参加。这对新人,都在为了新中国而奋斗。
花样年纪,纺花织布
申纪兰说:“我父亲走得早,从小家里没有劳力,我在家里啥都干。”挑水挑肥,下地务农,样样能干。
一申纪兰的娘家在平顺县青羊镇山南底村。1943年,平顺遭受百年不遇的蝗灾,山南底村临时互助组组织人到县里灭蝗,只有14岁的申纪兰参加了这次灭蝗行动。母亲不让她去,说她太小,但她还是跟着村里人去了。“灭蝗太受罪了,一天走几十里山路,吃住都没有地方。一到天黑,人累得眼睛也睁不开了。几个妇女跟不上集体,只好回去。她们让我也回去,可我从小吃惯了苦,咬着牙,坚持了下来。”也因此,纪兰为家里挣了工分,分得了些粮食。
以前,大家说她在山南底时,性格开朗,能爬山上树、掏鸟弄石,却不精女红。显然,这是把事说简单了。
“后来因为这个,大家见我很能吃苦,村里成立妇救会时,妇救会主任龙月秀就叫我参加。妇救会经常晚上开会,我每次开会都去。我年纪最小,可是我很愿意参加妇救会,觉得那些宣传婚姻自由、妇女解放的道理很有意思。”
1940年初,平顺县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1941年夏末初秋,晋冀鲁豫边区太行行署成立,平顺县分属太行第四专区。1943年7月,国民党平顺县县长率残部投靠日伪上党道平公署,国民党平顺县政府垮台。平顺县的抗日战争,主要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山南底村成立纺花组时,申纪兰第一个积极主动报了名。对于平素不拿针线的小纪兰来说,纺花是个细致活,她说:“我从小只会到地里做活儿,不会缝补衣服,纺花对我就是个难事。”开始的时候,她有点摸不着门道,看见别人纺得又快又好,她就每天夜里加班练。“后来,我纺花也能做到又快又好了。”不久,她便成了山南底村的第一名,还成了县里的支前模范,得了一支锭。
“当时真高兴。平生第一次获奖是在三八妇女节,我站在大会主席台上,还戴上了大红花。”
这次去县里参加三八妇女节大会,对申纪兰还有一个特殊意义,她见到了李顺达的母亲郭玉芝。郭玉芝也是纺织支前模范,同在这次大会上得了奖。申纪兰说:“她后来对我的帮助很大。”
接下来是织布。申纪兰确切地记得,打上党战役时,县上要赶着做被服,通知各村派人到县里纺织指导所学习。山南底村妇救会不光派了她,还因她勤快、表现好,让她当了村纺织组的班长。
可是,申纪兰不会织布,她说自己刚学会纺花,对于织布,是连浆线、经线、络线这些都不知道是什么。“急得我抽空就上机学。开始总断线,断了,我又接不上,急得直哭,可哭也不顶事。”
P3-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