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地之梁--梁希传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34199172
  • 作      者:
    作者:季良纲|责编:潘黎明
  • 出 版 社 :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1-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本人物传记,讲述了新中国第一位林业部长梁希的故事。梁希出生于传统的书香门第,在接受了新式教育的熏陶后,转型成为现代知识分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梁希选择了林学专业,毕业后进入大学任教,开拓了中国林业学的新领域,培养了很多林学人才。在新中国建立后,他凭借在林学方面的资历,担任首任林业部长,推动了中国林业的巨大发展。
展开
作者简介
季良纲,浙江龙泉人。1985年丽水师专中文系毕业,经济学研究生学历,副研究员。历任省科协机要秘书、科普部副部长、省《纲要》办负责人、科学24小时杂志社社长兼总编、浙江省科技馆馆长等职。系中国科普作协会员、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理事、浙江省科普作协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图书馆首届理事会理事。
从事科协工作近20年,在科技群团管理、科学普及教育、科学素质建设、科技场馆规划建设等领域有深入的理论研究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参与起草或制定了浙江省科普工作、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政策文件或五年规划10多个;承担完成省级以上研究课题8个,发表论文80多篇。出版专著《问道科普》《科普年华——李象益传》,主编《科学会客厅》《科学24小时》等10多种图书。在浙江、山西、安徽、江苏等区域的干部培训及清华、浙大、浙工大等高校论坛上,作专题报告80多场次。
展开
内容介绍
出生于浙江湖州的梁希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林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这一本梁希先生传记,选取了他人生的一些重要阶段和非凡经历,集中展示他孜孜以求从事林业科学研究与教育,矢志不渝地追求真理追求光明,不顾年迈不辞辛劳地谋划新中国林业事业的精彩人生。
展开
精彩书摘
梁家的新希望
1883年12月28日,清代光绪九年,农历癸未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凌晨时分,吴兴城外不远的双林镇上,钟秀桥东塘支湾畔(即板桥东路,今称爱国路)的梁家庭院里,依然亮着灯光。正屋横梁上高悬的“太史第”匾额,在昏暗的内屋里,闪亮着幽幽的光芒,显示着屋主人的身份和曾经的荣耀。隐隐间,是一阵急促的走动,伴随着杂乱的脚步声。西厢房猛然传来了一阵婴儿的啼哭声,仿佛夏日里的闪电,迅速划破了黑色的夜幕。顿时,整个庭院热闹起来了,忙乱成一团,叫喊声夹杂着新生命的啼哭声,响成了一片。有人慌忙地穿行在大小房间内,脚步飞快,紧张中透着一丝丝的喜悦。书房里,梁枚老爷正襟危坐,在静静地看书,似乎外面的嘈杂之声,一点儿都没有打扰他。“恭喜老爷!生了,生了,是个男孩!”报告好消息的人,声音有些喘,语调也高了。梁老爷慢慢放下书,微微一笑,轻叹了一口气。窗外的晨光显示,天快要亮了,隐隐听到了从远处传来的鸡鸣声。他拿起笔,信手写了一个“曦”字。思忖了一下,喃喃自语:“是梁家第三个男孩了,排在第五,就叫叔五吧。”院子里,很快弥漫着喜庆的气氛。
江南的烟雨、江南的风。平常的宅院,寻常的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平淡而宁静。小梁曦渐渐长大,快要启蒙上学了。在大人的指导下,他正努力地尝试用毛笔写下自己的名字。“梁”字写得还算规范,可是“曦”字结构显然难以把握,足足20个笔画,对于一个六岁孩子来说,实在有点为难了,写在纸上的“曦”字,大大超出了九宫格,一边高一边低,显得格外别扭。父亲本是严肃方正的人,但看到小孩的为难,也有了怜惜之心,就依循着同一个读音,信笔改成了“希”字,笔画略为简单,同样有着“梁家的希望”的寓意。也有一个说法,是他赴日留学时,自己改名为“希”。
从此以后,“梁曦”成了“梁希”,以名行世。后来他的一些好友、学生,多以他的字“叔五、叔伍、索五”来称呼,以示敬意;他自己作诗、写文章,则常用“阿五”“一丁”“凡僧”等笔名。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此时的大清王朝,已经步入了它的最后时光,如同一座破旧的老宅,到处显露出颓废之势,门窗倾斜,漏雨侵蚀,杂草横出,蚊蝇滋生。各地频繁传来的不祥预兆,水灾、旱灾、虫灾、兵乱、盗贼,还有各国洋人横行霸道的坏消息,或真或假,一波接着一波。各式人等,不论富贵还是贫困,都如同笼中的鱼儿虾儿,在绝望的闭塞空间里,千方百计地寻找出路。一向宁静安详的江南水乡双林,隐隐中也有几分不安的气息,四处传来的消息,真真假假,让人无法安心地去做事,也无法做一个长远的打算。清朝的最后时光,如同水中摇晃的月,牵动着人心。
横跨双林塘的三座古桥,由东向西,整齐地排列着,连接着两岸人家,给来来往往的客船增添了深刻的记忆。夕阳下,余晖映照在桥上,散发着闪闪的金光,倒映在水中,被船桨扰乱着,在水面上拉出长长的光波,一道一道不断地向远处漾去。偶尔会有沙哑的船歌从船上传来,唱腔并不优美,但在夕阳下的河面上,也是十分应景;有时还夹杂着几下狗吠声,或者一些些奇怪的杂叫声,一直传过了河埠头。
这些年,梁枚老爷正在江苏宝应县的任上,虽然离家不算太远,也是极难得回家的。因为政声颇佳,朝廷正准备提拔他为直隶知州,这给梁家带来一点好消息。靠着祖上传下的田产,梁家勉强维持着还算体面的生活。眼下,梁枚老爷最期待的,就是三个儿子能平安成长,早日获得功名,重振门庭,以慰告先祖。
长年在外、政务繁忙的梁枚老爷,积劳成疾,觉得身体大不如以前,念及一家老小的生活又平添了几份忧虑与不安。小梁希的平安出生,给这个百年宅院带来难得的喜庆,也给他带来一丝丝的宽慰。
江南的人文望郡
湖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江南名城。“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这是元代有着“东南诗文大家”之称的戴表元写的诗,与白居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一样,写尽了诗人对这方天地的喜爱,早已成了这座城市最好的广告。
湖州地处浙江北部,与苏南一带毗邻,旧称吴兴,是著名的“三吴都会”之一。“由汉代至清代,正史立传者有二百八十五人”,堪称人文望郡。北濒太湖,西依天目山,东面是广阔的平原水乡,直通大海。四五千年前,已有人在此繁衍生息,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等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古人类生活遗迹,这里出土了3500多年前的丝织品和4000年前的九室套间豪宅,震惊了中外考古界。春秋战国时代,越灭吴,楚灭越,秦灭楚,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铁马、叱咤风云的群雄争霸大戏。楚怀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06年),在大湖(今太湖)南岸置县,以“泽多菰草”而取名为菰城,开始设立行政机构。春申君黄歇由淮北徙封于吴,这里成为他的封地,管辖着直达大海的大片土地。上海简称“申”,据说即源自此。秦末汉初,西楚霸王项羽避乱于此,在此筑城,称“项王城”,至今遗迹尚存。汉末三国,孙权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书香少年
梁家的新希望
江南的人文望郡
双林的诗书之家
一棵高大的银杏
第二章 热血青春
冲天飞翔的少年心
武备学堂一年间
东渡日本留学
加入中国同盟会
人生轨迹的大转变
第三章 追梦林人
林学家的最初梦想
步人林学教育之路
风云变幻的大时代
风暴眼中的北农专
培养第一代“林人”
第四章 林化先驱
现代科学教育的探索
留学德国学习新知
南下浙江大学农学院
首创林产制造化学
开创林化科学实验
轰炸声中的科研
坚信林产化工前景
第五章 林学名家
林学开始有了分量
林业是农业的基础
从教育人手抓林业
一定要全面发展林业
永远敲“林钟”的人
第六章 学会掌门
兴学会,强国力
农学会的骨干分子
艰难时期的理事长
编辑出版学报会刊
“真正的学会领导”
第七章 雾都劲松
松林坡上的迷茫
结缘《新华日报》
举办自然科学座谈会
“希望徒步去延安”
六十岁的生日寿宴
“名已签了,怎能反悔?”
第八章 九三领袖
进一步看清了时局
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
活跃的国际科技活动
毛泽东主席桂园接见
“你们是有影响的代表人物”
参加开国大典
连任学社中央副主席
第九章 民主教授
特殊群体的形成
战斗在“第二条战线”
“愿将鲜血荐黎明”
“大家要坚决地留下来”
转道香港,一路向北
第十章 政府部长
周总理提名当部长
新中国林业三大任务
小陇山森林考察
新时代科学家的标准
“新中国要有新林业”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
美好的梦想照进现实
第十一章 科普名家
林学传播的先行者
担任全国科普主席
身体力行的科普人
“应该把科学交给大众”
当选为中国科协副主席
第十二章 师友人生
虽磊石可有节,俨若干丈松
自律严谨的长者
“冷”表面与“热”心肠
正直不阿谀,箴言如甘泉
蕴藏在内心的深情
第十三章 森林诗人
林学家中的诗人
特殊的森林情怀
一路行来一路诗
绿荫护夏,红叶迎秋
第十四章 一代师表
林间的一座丰碑
繁忙的社会活动家
为科学的重生而欢呼
生命的最后时刻
人民给予的崇高礼遇
结束语
附件
梁希先生年谱
梁希先生主要论著
梁希科学技术奖
梁希森林公园和梁希纪念馆
梁希纪念邮票和纪念像
一棵银杏的联想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