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年轮(一位乡村老人的冷暖人生)
0.00     定价 ¥ 3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6423936
  • 作      者:
    作者:徐全敬|责编:于湘怡
  • 出 版 社 :
    企业管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八十多年来,

他是卖儿鬻女的亲身经历者;他是辗转在江淮大地上的流浪儿;

他是保家卫国的热血军人;他一生艰辛的劳动者……

他老了,他的家已枝繁叶茂,和这个伟大的国度一样欣欣向荣……

他用乡村老人的视角,讲述波澜壮阔大历史中的小细节…


展开
作者简介

徐全敬。河南省通许县徐屯村人,生于一九三七年,高小文化,流过浪,当过兵,提过干,恋过爱,务过农,艰难困苦历遍,终于可以安度晚年。八十三岁时提笔作文,回顾了自己经历坎坷而又不乏传奇的一生。

展开
内容介绍

八十多年来,

他是卖儿鬻女的亲身经历者;他是辗转在江淮大地上的流浪儿;

他是保家卫国的热血军人;他一生艰辛的劳动者……

他老了,他的家已枝繁叶茂,和这个伟大的国度一样欣欣向荣……

他用乡村老人的视角,讲述波澜壮阔大历史中的小细节…


展开
精彩书摘

1937年2月,我出生在豫东平原一个小村庄。我的父母虽然都是农民,却没有土地,真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仅靠父亲做一些小买卖有些微薄的收入,但并不能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母亲不得不时常外出乞讨。

这一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四处践踏中华大地,我的家乡成了日占区。日本侵略者到处烧杀抢掠,汉奸走狗鱼肉百姓,土豪劣绅横行乡里。国民党为了阻止日本人南下,决堤黄河,我的家乡处于黄泛区。兵荒马乱加上河水泛滥,穷苦人的生活水深火热,死的死去了,活着的饥寒交迫、胆战心惊、东躲西藏。我的家一贫如洗,吃谷糠、树皮,艰难度日。然而,日本人来了,这谷糠树皮果腹的日子也无法平静了。

1941年,我的家乡完全被日本侵略者占领了。维持会、还乡团、乡长、保长都当了汉奸。接着,中原大地遭遇天灾,田地颗粒无收,饿殍载道、哀鸿遍野。

为躲避战乱,也为求得一线生机,中原人民开始了大逃荒,沿着陇海线西去西安、兰州、新疆,东走安徽、江苏……至今这些地方仍然驻留着许多河南人,他们凭借勤劳的双手、吃苦耐劳的精神顽强地生存下来,在异地他乡繁衍生息。

我县县志中记载:1942年,全县因饥寒丧命者3000余人,逃荒者164000余人,卖儿卖女者9500余人,许多人家惨遭灭户。真可谓亲者无相顾,生者竞相食!

这年,我刚刚5岁。5岁的孩子,正是天真无邪,依偎在父母身边撒娇的年龄,5岁的孩子或许根本不会记得身边发生的一切,也许刚有点记忆,对身边的人事有一些模模糊糊的印象。而我的脑海里时常出现5岁时深深镌刻的画面……

一个饿得皮包骨头的孩子,趴在墙根下,饿了哭、哭累了睡、睡醒了饿,饿着、哭着、睡着、等着,眼巴巴地望着门外,盼着父亲和哥哥归来,能给一口吃的。就这样在寒冷中,饿、睡、等、盼,每天如此,不知过了多少天。那是1941年腊月,其实我还不到5岁。后来我才知道,母亲那时候已经带着收养的孤女(算是我哥哥的童养媳)和姐姐随着村里的乡亲逃荒去了,父亲、哥哥和我留下来是因为日本侵略者统治下的我的家乡,男人没有外出的自由,必须持有“良民证”才能出远门,否则,就会被日本侵略者、汉奸、伪军抓起来,关进大牢,甚至处死。我不知道这个“良民证”怎么办下来的,只知道,很难很难,时间很长很长。为了能到外地逃生,数九寒天,父亲和哥哥五更起身、烧一点开水泡一点花生饼,把我叫起来,给一小碗水泡花生饼,吃完后,父亲就对我说:“到院子里玩去吧,等我回来。”说完就锁上屋门,带着哥哥走了。这个屋其实就是一间土墙草棚子,那是我们全家的栖身之地。这一小碗水泡花生饼就是一天的保命食,穿着父亲的破棉袄,蜷曲在院子的墙根下,饥寒交迫,面对空空的院子,内心充满了恐惧,加上一阵阵饥饿的侵袭,无助的我只有号啕大哭,那是一个孩子唯一的武器和对世界的倾诉,可是任凭哭哑了嗓子,却是无人问津,生死由命。我在饥饿寒冷中企盼着父兄归来,然而父兄何时归来却不知道,醒来时已是第二天五更,又开始重复前一天惶恐不安的煎熬。我大概是哭累了、饿极了,半昏半睡状态下被晚归的父兄抱进屋的吧。就这样一天、两天……不知过了多少天,在一个5岁孩子的记忆里,这样的日子仿佛没有尽头……后来我才知道,足足有一个多月时间,一个不到5岁的孩子,每天只吃一点花生饼。十冬腊月天,没有冻饿而死,这不是生命的奇迹,是因为我对活着的渴望!

终于有一天,父亲和哥哥不再外出,他们办好了“良民证”。春节刚过,大概是正月初三初四,父亲和哥哥简单收拾一下行李——一床破烂被子,几件破烂衣服,挑着担子,带着我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背井离乡,沿着母亲和姐姐的逃荒路线,寻找谋生之路去了。

我没有衣服,依然只穿着父亲的破棉袄,把整个瘦小的身躯全部包裹进去,踉踉跄跄追赶着父兄的脚步。棉袄拖着地,一不小心踩在脚下,就跌倒了,急忙爬起来,追赶父兄。就这样走着、跑着、跌倒、爬起,仿佛没有尽头。但小小的我知道,我坚决不能懈怠,我必须紧跟上父亲,我怕父亲把我扔掉。走了整整一天,到了一个叫兴隆集的地方,才停下脚步,我终于松了口气,旋即晕倒在地,不省人事。一个不满5岁的孩子,跟随大人的脚步走了一整天,滴水未进,这是怎样的生命力啊!

第二天天一亮,父亲把我叫醒,我只记得两腿酸痛,浑身无力,肚子也饿得难以忍受,却不记得父亲让我吃了什么,又急急忙忙赶路去了。一双小短腿、一件破棉袄,饥肠辘辘,跌跌撞撞,却紧跟着父亲的脚步,父亲是孩子的天啊!

走啊走,终于到了火车站。

火车站里全是逃荒的人,候车室、站台上、站外野地里都挤满了穿着破烂的男女老少,没有可移动的空间,甚至没有下脚的地方。小儿哭、老人叹,悲悲切切、惨不忍睹。

不时有火车进站,但是正常的客车是不允许难民上车的,有专门运送难民的货车。来了一列运煤车,车刚停下,难民们如潮水般涌上,人挤人根本无法站立。年逾五旬的父亲一手挑着担子,一手拉着我往车上挤,但也只能随着人潮涌动,根本挤不上车。这时,身边一个年轻人看我父子实在难以上车,便双手将我抓起,用力往车上一扔,我即刻被涌上车厢的人踩在脚下。等父亲终于挤上来,才把我从人们脚下拉起来,口里自语道:“没死、没死!”我忍着疼痛,却懂事地不敢放声大哭。

火车上人实在太多了,挤得无法动弹,连喘息都困难,我被人群夹挤着慢慢睡着了,也许是昏死过去了,反正火车上的经历我没有记忆,只庆幸不用再跑路,我疼痛的双腿可以休息一下了。醒来时父亲就拉着我下车了。这列火车的终点是徐州站,而我们的目的地还没有到,只能等南下的列车,再一次拥挤攀爬上去。

徐州站也一样挤满了逃荒的难民,无助地等待着南下的空货车。我已经不记得我们在徐州等了多长时间,也不记得何时挤上货车,怎样挤上货车,何时下了货车。只记得出了车站,又开始无尽头的跑路,白天跑,晚上露宿路边。后来终于找到了母亲,再苦再累、再冷再饿,只要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就是一种幸福,见到母亲那一刻,全家人抱头痛哭,哭的是终于团聚了,可是姐姐和父母收养的孤女(也就是哥哥的童养媳)却被人骗卖,母亲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妇女,在战乱年代,独自带着两个女儿远离故土,怎么生存?又怎么保护好孩子?或许被人骗卖能为孩子找条生路,在那个生活朝不保夕的年代,父母除了痛哭,又有什么办法呢?

一家人虽然团聚了,生活却毫无保障,除了要饭还是要饭,然而,乞讨的人实在太多了,当地居民施舍不过来,很多时候已经要不到饭了。当时农历二月天,青黄不接,树上没有树叶,地里没有野草,饥民无以充饥,只有刨食野草根。野地里、路沟边、河岸上、水坑畔,凡是生长野草的地方,都被饥饿的人挖尽了,渐渐连野草根也吃不上了!

全家人被饥饿困在当地一户人家的一间小车屋里,父亲唉声叹气,母亲整日垂泪,眼看就要被饿死在异地他乡了……


展开
目录

生不逢时

骨肉分离

寄人篱下

流浪街头

不饮盗泉

归故寻家

上学识字

当兵参战

言论出格

怀念养母

劳而无功

自由恋爱

简陋婚礼

新的苦难

逃难西北

感谢岳母

困难时期

救命红薯

生产第一

妻子得病

联产承包

忘我劳动

盖大瓦房         

迁住县城

迁居开封

我的村庄我的家

孩子们的出生

村里人说我家

幸福晚年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