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滩头觅总理
1993年10月出版的《滨州市志》记载:1976年1月8日,境内人民怀着悲痛的心情悼念周恩来总理。1月15日,空军某部驾驶员胥从焕驾驶安一2型7225号飞机,把周恩来总理的一部分骨灰撒在北镇段黄河内。
1976年1月8日9时57分,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逝世,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人民的好总理骤然逝去,让全国各族人民陷入无比哀痛之中。当首都人民得知周恩来总理的遗体将于1月11日火化的时候,再也抑制不住哀伤,纷纷走出家门,来到灵车将要经过的道路两旁。多少人肃立在寒风中,从清晨到傍晚,等待着,等待着载着周总理遗体的灵车,再一次目送总理。
“灵车队,万众心相随。哭别总理心欲碎,八亿神州泪纷飞。红旗低垂,新华门前撒满泪……长夜无言,天地同悲。只见灵车去,不见总理归……”
骨灰撒在滨州黄河
周恩来总理将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党。他无儿无女,是生前的支部书记怀抱着他的骨灰。邓颖超在丈夫逝世的当天,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周恩来生前的最后一个请求:骨灰不保留,要撒掉。
邓颖超把周恩来生前的副卫士长张树迎、贴身卫士高振普叫到办公室,说:“恩来不保留骨灰的请求,党中央已经批准。今天叫你们来,就是要研究一下,由你们二人执行撒骨灰的任务。这也是你俩为恩来同志做的最后一件事。”
中共中央决定派飞机撒骨灰,并由罗青长(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郭玉峰(时任中组部部长)、张树迎和高振普执行撒骨灰任务。骨灰所撒的地点是根据周恩来生前遗愿,并由中央同意的。
1月15日下午,周恩来追悼大会结束后,邓颖超与张树迎等西花厅工作人员,以及罗青长、郭玉峰等人,走进人民大会堂西大厅。周恩来的骨灰就放在那里,上面覆盖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周恩来的遗体火化后,先前准备的骨灰盒装不下他的全部骨灰,不得不临时从八宝山找来一只较大点儿的空花瓶,将周恩来火化后的裤扣、金属纽扣等遗物和部分骨灰装到这只花瓶里。大家默哀完毕,邓颖超缓缓趋前,打开骨灰盒,双手抚摸着骨灰说:“恩来啊,你的愿望就要实现了,你安息吧!”
当天19时30分左右,张树迎从邓颖超手中接过骨灰盒。20时许,一行人来到北京东郊通县机场,一架原用于播撒农药的苏制安一2型小飞机停在那里。邓颖超没有登机,由身边工作人员搀扶着,挥手向丈夫作最后一次告别。
第一把骨灰撒在北京城。飞机平稳起飞后,在北京上空撒下了第一把骨灰。
第二把骨灰撒在密云水库。周恩来生前曾说:“我一生就关心两件事:一个上天(指“两弹一星”及航天飞行),一个水利。”
第三把骨灰撒人海河人海口。周恩来1913年春随四伯父从沈阳来到天津,考人南开学校。他组织了青年革命团体“觉悟社”,曾因投身“五四运动”坐牢半年之久。在天津,周恩来结识了许多后来的亲密战友,包括妻子邓颖超。
周恩来总理的最后一把骨灰撒在山东滨州黄河河道。承担撒骨灰任务的罗青长后来回忆说:“周总理的骨灰撒到黄河人海口,还有另外的一层含意,那就是他想通过海水把他的骨灰带到台湾。周恩来一生十分关心台湾同胞,一直祈盼着祖国能早日统一。”
“黄河的事情我挂帅”
周恩来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27年,始终把治水作为国家建设事业中基本的和先行的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治水方略和政策,大江大河的治理和重大水利建设决策,大多由他主持进行。在总理的工作日程表上,有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就是黄河的治理。作为人民治黄的奠基人,他以一以贯之的工作作风和高度负责的工作精神,领导这一波澜壮阔的伟大事业。
早在1946~1947年人民治黄初期,周恩来总理就领导解放区军民开展黄河归故斗争,在河南开封参加与国民党的谈判,制定斗争方针策略,让黄河迎来新的曙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根治黄河被列入苏联援建的156个工程项目,苏联专家组应邀来华帮助编制黄河规划,并于1954年10月编制完成。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提议,国务院决定将黄河规划提交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1955年7月31日,大会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黄河从此进入了全面治理、综合开发的历史新阶段。
周恩来总理深知黄河工作情况复杂,因此在一次由沿黄省(区)领导人参加的会议上,他主动提出“黄河的事情我挂帅”。从黄河流域规划的编制到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及改建,再到亲临前线指挥抗御洪水,几乎每一项重大治黄决策,每一项有影响的重大治黄事件,都能看到周恩来总理的治黄思想轨迹和劳碌身影。他以求真务实的作风,精心谋划着黄河走向新生的每一步。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所作的《认清形势掌握主动》等讲话中,多次提到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经验教训,其中《在治理黄河会议上的讲话》收入了《周恩来选集》。
周恩来总理对黄河下游防洪工作极为重视,几乎年年亲自过问。1958年7月中旬,黄河下游发生有水文观测资料以来实测最大洪水,花园口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