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民间信仰与乡风传承
0.00     定价 ¥ 9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0834163
  • 作      者:
    编者:杭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责编:王禾
  • 出 版 社 :
    西泠印社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杭州民间信仰遗存丰富,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地域文化、社会风俗和基层民众的生活方式。着眼“全面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目标,更好地发挥民间信仰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推进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杭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组织编撰《民间信仰与乡风传承》一书,在各县(市、区)民族宗教局的高度重视和具体组织下,以“民间信仰与乡风文明培育”“民间信仰与乡村文化转型”“民间信仰与良善社区治理”“民间信仰与家国情怀涵养”为主题,精心梳理出24个民间信仰场所故事汇编成册,力图打造民间信仰文化传承的精品之作。
展开
内容介绍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民间信仰扎根百姓日常生活之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的编撰是为了对民间信仰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赋予民间信仰新的时代元素;是希望引导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民间信仰在传承优秀文化、维护公序良俗、助推乡村治理、促进社会稳定、推动共同富裕中的积极作用。
展开
精彩书摘
传说是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由官方和民间共同建构的结果。围绕“康王传说”形成的诸民间信仰,历经千年,在江南一带仍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当下,杭州民间盛行的“半山娘娘信仰”“潘将军信仰”“陈大明王信仰…‘五方明王信仰”①等民间信仰均与“康王传说”有着直接的关系。
半山娘娘又称撒沙夫人,奉祀的人物原型为半山倪姑娘。据明嘉靖三年(1524),邑人胡世宁撰《撒沙夫人庙记》提及:“金兵长驱南逐,康王奔逸,夜梦神日:‘王但前,吾当助阵。’明日接战,忽狂风大作向北扬沙,金人目尽瞀,宋兵鼓勇前追,俘斩无笄。”④也就是说,因为倪姑娘的暗中相助,宋兵才得以鼓起勇气杀人金军阵中,宋金从此分江而治。高宗皇帝迁都杭州,在东南站稳脚跟之后,不忘倪氏昔日助阵之功,首崇祀典敕封倪氏“撒沙护国显应半山娘娘”,立庙塑像,庙乃始成。
潘将军信仰奉祀的人物原型是宋时桐庐人潘宗衡。民间相传,赵构逃难经过新城(即新登)之时,潘宗衡召集数干乡勇于新城县南孙家村抗击金军,以掩护高宗撤退。战斗过程中,潘宗衡虽身负重伤,但仍坚持引敌到桐江边,随后栽人江波中,壮烈殉国。为了奖赏潘宗衡护助之功,宋高宗追封潘宗衡为兵部尚书,并在潘宗衡率军作战的新城县孙家村立祠塑像,供后人四时祭祀。关于潘宗衡的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有较大出入,实际上潘宗衡是在北宋末年平叛方腊起义的过程中逝世。另外,陈大明王信仰和五方明王信仰的故事传说极为相似,其人物原型都是当地普通百姓,也都是因为救助落难中的康王而被金兵所杀,逝后终获朝廷敕封,得享庙食。
第二,孝义神明信仰群。“安史之乱”后政局动荡不安,为躲避战乱,大量人口选择南迁,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及至宋朝,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并最终完成,江浙地区从“蛮荒之地”成为“富饶之邦”。经济条件改善促进了文化兴盛,特别是成为南宋都城的临安,人文气息浓厚,儒家忠孝仁义伦理思想深入人心。在官方和民间的共同推动下,一些孝义神明登上历史舞台,从地方土神逐渐成为区域性民间信仰。例如,以“孝亲”为核心的周宣灵王信仰,以“信义”为核心的麦庄菩萨信仰,“忠勇”为核心的石姥潮王信仰。
周宣灵王信仰是明清时期江南一带盛行的区域性信仰,奉祀南宋时期杭州府新城县人(今杭州市富阳区)周雄。据汪绩《翊应将军庙记》所记,周雄为杭州新城渌渚人(今富阳区渌渚镇六渚村),字仲伟,生于淳熙戊申年(1188),殁于嘉定辛未年(1211),享年二十四岁。早在宋代,周雄是作为五显神之一从神的角色出现的。不过到了明清时期,有关周雄的文献资料很少再提及他和五显神之间的关系,转而出现了众多他恭孝母亲的事迹,周雄被赋予了新的“孝子”身份标签,成为符合儒家伦理的孝亲践行者。 第三,御潮神明信仰群。钱塘江对于杭州城市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钱塘江是浙江的母亲河,哺育了两岸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浙江文明;另一方面,钱江潮涌不断冲击两岸江堤,损毁民居,给沿岸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隐患。面对汹涌澎湃的钱江潮水,古人既不清楚涌潮形成的自然原因,也无法组织人力彻底抵御,因此只好祈祷神灵护佑,从而形成了一众御潮神明。
钱塘江一带较早形成的潮神信仰是伍子胥信仰。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大夫,因劝谏吴王夫差“释齐而先越”,被吴王赐以“属镂之剑”,自刭而死。伍氏逝后,吴王不解其怒,将伍氏尸体浮于江上,“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凑巧的是,著名的钱塘江涌潮最早发生在春秋战国之际②,也就是伍子胥被杀之后。因此,百姓自然将伍子胥之死和涌潮联系在一起,认为伍子胥是含冤而死,此后怨气不散,“子胥因随流扬波,依潮来往,荡激堤岸”③。在后世传播过程中,伍子胥兼有先贤和潮神双重角色。政府借宣扬伍子胥的忠义事迹从而教化百姓,民间则希望通过祭祀伍子胥平息潮水。
P8-9
展开
目录
序言
绪论 杭州民问信仰概述
一、杭州民问信仰与乡村社会的历史记忆
二、间州民问信仰的时代境遇与价值创新
第一章 民问信仰与乡风文明培育
一、麦庄庙:麦庄老爷持义守信
二、更楼红庙:关圣帝君义薄云天
三、奉口庙:独头菩萨舍生取义
四、庆丰庙:五四芗民种德致福
五、华云寺:曹娥姑娘孝感动天
六、太公庙:川山徐公带民致富
第二章 民问信仰与乡村文化转型
一、半山娘娘庙:半山立夏话泥猫
二、岩将庙:凤坞端午舞布龙
三、张夏行宫:春祀秋尝祭张夏
四、东平王庙:太阳庙会拜张巡
五、越石庙:富春江畔谱新曲
六、东吴大帝庙:孙权故里话三国
第三章 民问信仰与良善社区治理
一、周宣灵王殿:德孝濡润助和谐
二、大严庙:梅潭夫人显公义
三、石相庙:弘善抑恶聚民心
四、潮王庙:潮王义勇护民生
五、五圣庙:三月祭俗寻共识
六、朱天庙:忠义情怀育乡贤
第四章 民问信仰与家国情1.不涵养
一、上沙庙:捍海修塘张相公
二、五方庙:兄弟五人护康王
三、郭侯王庙:保境安民郭侯王
四、将军殿:护国佑民潘将军
五、钟公庙:抗辽先锋忠救王
六、方仙翁庙:忠义传家方仙翁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