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风雅壮阔(铮铮诗骨陈子昂)/小说系列/四川历史名人丛书
0.00     定价 ¥ 62.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1165351
  • 作      者:
    作者:戈旭皎|责编:黄舜//邓敏
  • 出 版 社 :
    四川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循历史之余响,追大唐之胜音;以浓烈之笔墨,勾勒陈子昂波澜起伏的一生。且看盛世诗人陈子昂如何宦海浮沉,诗意平生;且听诗歌盛唐又是如何由他而起,吐纳天地。


展开
作者简介

戈旭皎,杂志记者,资深媒体从业者,传记作家。擅长将小说化的写作手法和严谨的史料考据相结合,创作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人物传记。曾参与创作、出版《策略》《普京的男人法则》《普京大传》等畅销书籍。

展开
内容介绍
《风雅壮阔:铮铮诗骨陈子昂》描写了唐朝大诗人陈子昂丰富动人的一生。陈子昂出身于一个富庶之家,从小聪颖过人,崇尚侠士之风。公元684年进士及第,开始正式步入仕途,以直言敢谏著称,官至右拾遗。他两次被安排从军征边,认识到与长安城截然不同的边塞生活,为他的边塞诗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陈子昂归隐故乡,却被奸人所害,冤死狱中。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天生侠骨与道心


第一节  射洪县遭灾陈元敬救人


唐贞观十八年(644),一场大洪水席卷四川中、东部。

川中射洪县受灾尤其严重。该县境内涪江、梓江同时泛滥,两岸良田被淹无数,众多民房被毁。洪水过后又有大疫。许多人染病丧命,乡野中哀鸿遍野。朝不保夕、流离失所的乡民们为谋求一线生机,纷纷涌入射洪县城。

射洪隶属梓州。整个梓州人口也不足二十万,射洪县城只有不到千户人家。数千流民涌入城中后,顿时将小小县城挤得水泄不通。街市上到处都是面黄肌瘦的流民。这些可怜的人沿街乞讨,只希望能侥幸求得一粥一饭,不至于饿毙街头、死无葬身之所,可城中居民却少有援手。并非人们铁石心肠,只因大灾之年,普通人家自顾不暇,哪里有余粮施舍他人?

射洪县衙门前的小广场上,也横七竖八倒卧着不少流民,大都是周边农户。按照唐朝律法,农人不许穿红着绿,只能穿本色麻布衣服,经过一番颠沛流离,人们身上的缺胯四褛衫早就看不出本色,污迹斑斑、破破烂烂,模样甚是凄惨。

县尉刘启明站在县衙门前,看着眼前黑压压一片流民,眉头紧锁,心中暗想:“流民入城,居无定所,食无定时,正所谓穷极思变,要是他们走投无路,心生歹念,在城里作乱,那可就是我的不是了。不行!必须将这些家伙赶出城外!”

念及此处,刘启明命令身后如狼似虎的衙役:“去,把县衙口的流民统统驱散,然后将满城流民逐出城外。”衙役得令,手持水火棍朝人群走去,一边走一边大声呵斥:“走开!走开!走开!统统到城外去!”

流民大多有畏惧之色,但却并不打算离开。人们都知道,现在唯一的活路,就是在城里头等待官府救济。若是出城,不消几日必然饿死。

衙役头儿见人们动也不动,自然不满,喝骂道:“你们这些杀才,难道听不懂人话吗?赶紧走,再不走当街打死。”说完举起手中水火棍,作势朝人群中一个中年人头上打去,分明是想杀鸡儆猴。

中年人形容枯槁、双目无神,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悬在半空的棍棒,眼神中没有丝毫畏惧,反倒像是盼着棍子赶紧落下来。

衙役头儿虽然做出一副张牙舞爪的样子,但毕竞人心都是肉长的,棍子也不愿轻易往这些可怜人脑袋上招呼,只是喝道:“还不走?难道真不怕死吗?”

那中年人凄然一笑,说:“人哪有不怕死的,不过出城也是死,乱棒打死也是死。与其死在城外,不如被各位打死算了。到时候起码还有人拿破席子裹吧裹吧给埋了,总好过抛尸荒野喂了狗。您说对吗?”

衙役顿时哑口无言,不知该如何处置,只好转回头望向县尉刘启明。

这十几日来,刘启明在城内见惯了饿砰,起初还有些恻隐之心,后来见得多了,心肠也就硬了。在他看来,当下最要紧的事儿就是保住自己这从九品的俸禄。见手下衙役拿流民毫无办法,刘启明顿时火冒三丈,提起手中铁尺,两步走到那中年流民面前,狞笑着说:“好一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那我告诉你,要是出城,或许还有一线生机!若不出城,我这铁尺可不留情面,让你立刻便死!”

那中年男人的眼睛空洞洞地盯着刘启明,也不说话,似乎无声地抗拒。刘启明大怒,高举手中铁尺,朝那人头上砸去。

正当铁尺就要落在那人头上时,旁边伸出一把剑,“铛”的一声镇住了铁尺。刘启明猛地转头,只见一位燕颔虎头、极有威势的年轻人站在他面前。这年轻人名叫陈元敬,乃本地豪族之后,家有千金之资,田多地广,虽平日里崇儒重道,但也是一个慷慨豪迈的“仁侠”,在当时颇有名望。刘启明只好换了一副嘴脸,笑盈盈地说:“陈公子,您这是干什么?”

陈元敬当时二十不到,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见县尉当街殴打流民,并要置之于死地,顿时起了扶弱之心。他对刘启明说:“刘县尉,一场大水,不知毁了多少人的产业,百姓们断了生计,迫不得已才到城中避祸,没必要赶尽杀绝吧?”

刘启明说:“陈公子,我几时说要赶尽杀绝了,只是让他们离开县城去谋生路罢了。”

陈元敬说:“现在城外哀鸿遍野,听说树皮、草根都被饥民们吃光了,哪还有生路?你赶他们出城,就是逼他们去死。”

刘启明说:“可是城中也没有粮米给他们吃,照样死路一条。”

陈元敬问:“朝廷必然会调粮赈灾,届时粮米定会先到县城,城中百姓自然得救。”

刘启明呵呵一笑,说道:“公子难道没听说?朝廷明年要出兵高句丽,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更何况此次乃皇帝亲征,必然要提前备足粮草。从去年开始,朝廷向全国多地征收无数粮草,统统运到辽西当军粮去了,哪里还有粮食来赈四川的灾?”

刘启明这番话倒是没有扯谎,当时唐太宗李世民确实将大量粮草运往辽西,为亲征高句丽做准备。

那高句丽国位于朝鲜半岛,与半岛上的其他两个国家——新罗国、百济国相邻。魏晋南北朝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高句丽国为中原王朝的藩属国,称臣纳贡。自隋文帝时起,高句丽便屡屡挑战宗主国的地位,不仅试图吞并新罗和百济,甚至还曾入寇辽西。隋文帝派兵征讨,却因瘟疫流行、粮草不继等原因被迫撤兵。

隋文帝死后,隋炀帝即位。好大喜功的杨广连续三次亲征高句丽,每一次出征都带甲百万,耗费了不知多少国力。虽然最终“惨胜”,但却因为国力耗尽导致民变四起,隋王朝轰然倒塌。

大唐李氏一统中原后,高句丽有所收敛,尤其是唐高祖李渊在位期间,高句丽国派使者觐见唐朝皇帝,表示愿意称臣纳贡,还要在国内颁行唐朝历法。

但老实了没几年,高句丽便又起不轨之心,不仅频繁阻挠新罗国和百济国向唐朝进贡,还在与唐朝相邻的国界线上修起了长城,与大唐相抗的心思昭然若揭。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初,便有大臣建议“敲打”一下高句丽,唐太宗说:“想要攻下高句丽不难,只要我们从辽西向朝鲜方向进攻其北部边界,高句丽必然以倾国之兵相救,此时派一只海军从东莱出发,直击平壤,定然可以一举攻破!”

大臣说道:“既然陛下已有万全之策,不如早做筹划,及早用兵。”唐太宗却言:“天下初定,百业待兴,我不愿发动战争,让百姓受苦。”可是,去年 (643)发生的一件事情却让唐太宗动了亲征高句丽的念头。在高句丽国内,有个叫渊盖苏文的武将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此人掌权后,悍然入侵新罗国,夺取城邦五十余座。新罗国是唐朝藩国,受了欺负自然要向宗主国求救。

唐太宗得到消息后,立刻派使者前往高句丽,诏命渊盖苏文归还新罗国城池,但渊盖苏文态度强硬,拒绝归还。唐太宗勃然大怒,决定御驾亲征,讨平高句丽!他认为,前朝之所以屡次败给高句丽,主要是因为粮草不济、补给不力。为了避免重蹈隋朝覆辙,唐太宗立刻下令,命将作大匠阎立德在南方督造四百艘战船,用于装载军粮,同时又命太常卿韦挺等人负责将各州县的粮草提前调往前线。如此一来,全国大多余粮都被运到了辽西、山东,想要及时救济四川,那是难上加难。

对于唐太宗举全国之力亲征高句丽的事情,陈元敬也有所耳闻。他心想:“这刘启明说的也不无道理,短期内朝廷的救济粮定然是指望不上了,可若坐视不管的话,灾民恐怕要遭殃。”于是说道:“那这些饥民怎么办?总不能眼睁睁看他们饿死吧!”

刘启明道:“那就不是我能管的事儿了,作为本县县尉,我只负责境内治安,其他的嘛,那是诸位上官们要考虑的事情。”

陈元敬说:“县令呢?他没有什么办法吗?”

刘启明道:“县令能有什么办法?一张张嘴要吃饭,可现在县里头一粒余粮也没有,就算是把我们这帮穿公服的都剁吧剁吧煮了,又救得了几个人?”

陈元敬见刘启明的话说的越来越“没边儿”,便正色道:“即便没有救人的办法,也总不能起伤人的心思,人命关天啊!”

刘启明听了这番话,有些恼怒,便提高音量道:“陈公子家深宅大院、富贵无边,只道人人像你一样生下来就衣食无忧。你不妨在城里城外看看,哪一天不饿死十个八个。遇上这种年景,人命真如草芥一般。不是我心狠,只是无可奈何,又有职责在身,不得不为。”

陈元敬冷笑一声,说:“这便是你对饥民下毒手的理由?”

刘启明心中恼怒,说:“是,我毒、我狠,陈公子倒是心善,不妨把这满街饥民都接到家中,好生赡养,反正你家粮仓里有的是粮食,几千号人吃上个一年半载也足够了!”

陈元敬少年心气,最受不得激,再加上本来就动了扶困济危之心,于是便说道:“把饥民全都请回家恐怕有难处……”

他话还未说完,刘启明便讥讽道:“可不是吗?凡事一到自己头上,便有了难处,别人做事时在一旁指手画脚,倒是容易得很!”

陈元敬没有理会刘启明的夹枪带棒,很平静地说:“刘县尉,你容我把话说完。把饥民全部请回家自然行不通,但我决定拿出家中存粮,赈济本县百姓。”

说罢,陈元敬对在场饥民们大声说道:“明日,我在城门口开粥棚,到场就有粥喝,虽然不是珍馐美味,但肯定管饱。你们把这个消息告诉其他饥民,到时候大家来喝粥。”

现场顿时一阵骚动,有人问:“这位公子,不是在说笑吧?”

“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我不说笑,你们明日尽管来。”陈元敬言之凿凿,说罢又转过头对刘启明说,“刘县尉,你既然负责本县治安,那明日来我粥棚维持秩序,可否?”

刘启明有点发愣,也说不出话,只连连点头。

第二天一大早,射洪城外炊烟升起,一溜粥棚凭空出现,十口大锅架起,锅中米粥咕嘟咕嘟,锅下柴火哗里啪啦。阵阵米香弥漫十里,对于已经多日食不果腹的饥民而言,这味道便是最好的引路人,上千饥民携家带口蜂拥而至。

陈元敬站在粥棚边,穿一身素色的交领右衽袍,头戴竹冠。一眼看上去挺素朴,但仔细看的话,就会发现他头冠上的发簪是银鎏金簪,袍子腰带上挂着的玉佩是上好的和田玉,雕工极其精细。单看衣着、神态,陈元敬颇有些魏晋名士的风度,不过他腰间悬着的那口龙泉剑,却又在“提醒”众人——此人可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而是称雄一方的豪杰!

陈元敬见大锅里的粥熬得差不多了,拿起一双筷子插进粥里,对负责熬粥的家丁说道:“别舍不得放米!最后熬出来的粥要插筷子不倒才行。”

此时,饥民们已经涌到粥棚前,眼巴巴地看着锅里的米粥,眼神中的饥渴难以掩饰,有些不安分的人,仗着比其他人壮实一些,开始不断向前拥挤。陈元敬对着人群大声喊道:“各位排好队不要挤,米我有的是,老人、女人、孩子排前面,男人排后面。若是有人拥挤、插队,莫怪我陈元敬不客气。”众人见他既有善人模样,又有金刚面目,自然不敢再造次。

此时,县尉刘启明也赶到了,他见陈元敬果真大开粥棚、赈济灾民,心想:“好一个陈元敬,真阔绰,也真豪爽!”但他对昨天的事情还有点耿耿于怀,所以也没有和陈元敬多说话,只是安排手下人帮忙维持秩序。

布粥开始了,饥民们井然有序地端碗领粥,然后便是场面盛大的集体进餐,数日粒米未进的老百姓们终于吃了顿饱饭。填饱肚子的饥民们对陈元敬自然是感恩戴德,围在他身旁,纷纷说些吉祥话,表达谢意。

有人说:“陈公子好心肠,将来一定大富大贵。”

又有人说:“陈公子现在就已经贵不可言,还说什么将来大富大贵?”

“对对对,陈公子不仅大富大贵,还福寿绵长、子孙万代。将来生的儿子就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生女儿就是七仙女降世!”

陈元敬哈哈大笑,他今年才不到二十岁,什么子孙万代、生个文曲星这种事,对于他来讲似乎还很遥远。

......

陈家的粥棚连开一个多月,赈济灾民无数,陈家粮仓中的粮食自然也消耗的极快,眼看着一万多斛粮食如同流水一般进了灾民的肚子。当时一斛是十斗,一斗约今天十六斤粮,这么算下来,陈元敬总共“散”出去约今天八百吨粮食,可谓是千金散去。好在后来朝廷终于腾出手来,四处征收粮食赈济灾区,才算化解了这场席卷川中的大灾,“陈家粥棚”也终于“歇业”。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天生侠骨与道心  00l


第一节  射洪县遭灾  陈元敬救人  00l

第二节  生于巨富家  长在寒门中  007

第三节  金华山求学  真谛寺问道  015

第四节  考场试牛刀  慧眼识英才  022

第五节  元敬论曲直  子昂出巴蜀  030

第六节  襄阳寻古迹  千里入长安  040


第二章 科举落第意难平  049


第一节  赶考入洛阳  结识魏四慎  049

第二节  科场试牛刀  重聚竹林亭  057

第三节  科举落第日  子昂归乡时  063

第四节  群山中问道  俗世里勘情  069

第五节  偶遇巡察使  愤离金堂山  077


第三章 登科入仕显风骨  084


第一节  才子二进京  王朝三易主  084

第二节  良心上谏书  义愤摔名琴  092

第三节  武后钦点官  子昂登仕途  099

第四节  驾前陈弊病  一心为安人  104

第五节  朝堂获恩遇  御前奏国事  110


第四章  直言进谏埋祸端  118


第一节  醉意写修竹  冬月生贵子  118

第二节  感时思报国  拔剑起蒿莱  126

第三节  雅州起兵祸  冒死进谏书  132

第四节  进谏议国事  考核升参军  14l

第五节  酷吏多得志  怒上《谏刑书》  146


第五章  守制卸任归故里  153


第一节  噩耗自西来  守孝回故乡  l53

第二节  怀携万古情  忧虞百年疾  16l

第三节  圣人去已久  公道缅良难  l67

第四节  陪饮昆仑庭  观化玄元府  172

第五节  搜绳当系虏  单马岂邀功  177


第六章  幽州台上赋悲歌  179


第一节  知君心许国  不是爱封侯  179

第二节  陈子昂献策  王孝杰捕鼠  184

第三节  大军再失利  悲痛写《国殇》  l89

第四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194

第五节  东山宿昔意  北征非我心20l


第七章  世道独行近黄昏  206


第一节  世道不相容  罗网与谁论  206

第二节  弃尔归东山  从此远遁矣  2ll

第三节  瑶台有青鸟  远食玉山禾  215

第四节  幽居观大运  悠悠念群生  221

第五节  怀挟万古情  忧虞百年疾  224

第六节  遇害陈公殒  于今蜀道怜  230


附录  24l


一  陈拾遗诗拾遗  24l

二  陈拾遗文拾遗  24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