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杨度(全新修订版上中下)/唐浩明晚清三部曲
0.00     定价 ¥ 12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18161402
  • 作      者:
    作者:唐浩明|责编:钱飞遥
  • 出 版 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2-01
收藏
作者简介

唐浩明,中国研究曾国藩专家,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岳麓书社首席编辑,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杨度》《张之洞》等,历史随笔集《冷月孤灯·静远楼读史》、评点曾国藩系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先后获得过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亚洲周刊》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榜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杨度》是唐浩明长篇历史小说,全书将更多笔墨探入了杨度的内心,聚焦于人物的精神气质,可称其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杨度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极富色彩的人物,他才华卓著,抱负不凡。在他身上,集中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阶层的矛盾和困惑。杨度的悲剧,也是近代中国艰难崛起的缩影。小说以杨度和他复杂的思想脉络为引线,串连起孙中山、黄兴、蔡锷等诸多历史人物,描绘了二十世纪初中国有识之士的救国之举。
展开
精彩书摘


一 杨度推开《唐宋八大家文钞》,喟然叹息: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这是一个多么使人悲愤、令人诅咒的年代:从去年夏天开始的海上战事,以一份接一份兵败将逃、舰毁人亡的丧报,向全世界宣告大清帝国已被日本彻底战败的无情事实。朝野恐愕,举国震惊!到了今年年初,威海卫港一夜之间丢失,经营了十年之久、耗资数千万两白银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紧接着,《马关条约》签订,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澎湖列岛,赔偿军费库平银二万万两,相当于全国全年财政总收入的两倍多。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曾在几百年间雄踞世界之首的华夏古国,蒙受了罕见的奇耻大辱。皇上被震动了,文武百官被震动了,士农工商被震动了,连边徼之地的土著野民也被震动了。从嘉庆以来的百年大梦仿佛初觉,人们都在思索:为什么国家竟会虚弱到如此地步,一个面积不及三十分之一、人口不及十分之一的小国都可以把它打败?它今后还可以强大吗?汉唐威仪康乾盛世还可以恢复吗?它的自救自强之路究竟在哪里?一些有识之士在仇恨之余也能正视现实,冷静地思考:为何那个与我们一衣带水、同文同种的岛国能有如此强悍的国力,中国能从自己的敌手那里学到些什么吗?惨败带来奇耻,奇耻警醒酣梦,梦醒引起思索,思索孕育巨变。中国近世一场为期半个世纪、剧烈动荡急速裂变的年代,就从此时开始了。这个迹象,已在京师露出端倪,并且突出地体现在寓居京师的士人身上。

时交仲秋,在北京西山一条僻静的羊肠小道上,正有一个这样沉于国事思索的年轻人在踽踽独行。他才二十一岁,名叫杨度,是今科会试罢第的举子。巍峨的大山,碧静的蓝天,枯黄的茅草,火红的栌叶,正是一幅绚丽与落寞相互交织的阔大背景,将这位青年举子衬托得分外清晰:个头中等,身材单薄,容长脸上眉骨突出,两只大眼睛精光闪亮,在挺直的鼻梁与轮廓分明的嘴唇之间有一道深深的唇沟,给人以一见即不可忘却的印象。今天,他身着一袭洗得发白的蓝布夹长袍,脚穿单梁薄底黑色粗布鞋,头上没有戴帽子,脑后垂着一条尺余长的发辫。青年举子沿着崎岖的山路一步一步向上攀登,终于来到了峰顶。

现在,那座既雄伟壮丽又空虚窳败的八百年古都,已全方位地出现在他的眼底。他纵目远眺,神思飞扬。十个月来不平凡的京师生活,给初涉世事的杨度留下了终生不能忘怀的记忆。这真是一段难得一遇的时光啊!

他记得,一住进长郡会馆,便被三湘举子的爱国热肠所激动。他们日日留心前方的战争,议论国是,指摘时弊,厌恶朝政的腐败,斥责李鸿章的无能,一个个慷慨激昂,热血沸腾,尽管春闱在即,诗云子曰却抛之一旁,毅然置个人前途于不顾,誓与国家共存亡。当北洋舰队全部被日军接管时,他们连夜上书礼部,请求投笔从戎,与倭虏决一死战。浏阳举子胡玉阶带头以指血签名,五十余名举子个个仿效。他也一口咬破食指,滴血写下自己的名字。

他记得,当李鸿章代表朝廷在马关签署条约的消息传来的那天,他们义愤填膺,破口大骂李鸿章是李二汉奸,应当千刀万剐。正在这时,一个年轻人匆匆跑进来,自称是广东来京会试的举人,名叫梁启超,奉老师康有为之命前来联络声息。康有为大名鼎鼎,大家一听,都围了过来。梁启超说,广东举子明天联名上折,请求朝廷拒绝承认李鸿章所签署的条约,到都察院去递折子,有谁愿意去的,明天可以一起去。他当即表示支持,其他人也都赞同。第二天,广东、湖南两省一百多名举子来到了都察院。后来,各省举子都步其后尘,纷纷来到都察院,请转递联名奏折。就在这个时候,他结识了康有为和梁启超。他敬佩康有为渊博的学问,更景仰他胸雄万夫的气概。此人竟敢直接对太后、皇上大声疾呼:“今日中国倘若不改弦易辙,将有被外人吞并之祸!”这该要有多大的胆量!怀着对这位康南海先生的极大尊敬,他从一个朋友处借来了康著的《新学伪经考》。这部被朝廷明令销毁的著作,使他大开眼界。后来,他又读了康的《孔子改制考》的手抄本,更有振聋发聩之感。他也喜欢梁启超。这位籍隶广东新会的青年,虽只比他大两岁,但对社会的阅历对世事的洞察,却比他丰富而深刻得多,且梁启超性格开朗,举止大方,也正与他的个性相合。见了几次面后,他们便成了很投缘的朋友。

他尤其不能忘记的是,几天后康有为发起了一个大集会,邀请十八省举子共聚一堂,商量联合上书的大事,地点选在松筠庵。松筠庵是明朝的大忠臣杨继盛的旧居,他那篇著名的弹劾严嵩的奏折《请诛贼臣疏》,就是在这里写成的。杨继盛因此而招来奇祸,最后惨死在刑场上,直到十多年后才得以昭雪,谥为忠愍。后世人景仰他的节操,常来凭吊他的旧居。乾隆年间,松筠庵被改建为杨忠愍公祠堂。前些年,京师清流派首领李鸿藻、张之洞、张佩纶等人常在此聚会议事,以杨继盛的风骨互为勉励。他也一向敬佩杨忠愍公,只是还没有到旧居来过。

这天一早,湘籍举子结伴来到达智桥胡同,杨度和大家步入松筠庵,来到杨继盛的塑像前。但见铁骨铮铮的大忠臣傲然屹立于厅堂正前方,左右两边悬挂着一副字句铿锵的对联:不与炎黄同一辈,独留青白永千年。上面的匾额上题着四个庄重的颜体字:正气锄奸。他不禁肃然起敬,隐然觉得自己正在继承杨继盛的事业,要以忧国爱民的正气锄掉当今的严嵩。各省举子络绎不绝地涌进松筠庵,人数竟达一千三百人之多,几乎所有参加乙未科会试的举子都来了。

会议开始了。白白胖胖的康有为发表激情澎湃的演说,从庚子年的鸦片战争说到甲午年的海战,从古代的改制说到今日的变法,说到动情处,声泪俱下,哽咽不能成语。杨度和一千三百名举子敛容聆听,时而狂呼,时而跺足,时而鼓掌,时而悲号。接着,瘦瘦精精的梁启超宣读了康有为用一日两夜草就的万言书。这篇以忠诚和血泪组织的文章,字字句句在他的心里激起强烈的震荡。特别是其中所列的四项国策更是铭刻在他的心头: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万言书被全体举子一致通过。大家排着长队走向都察院。全国会试举子联名上书,这可是亘古未有的奇闻,京都沸腾了。一路上,行人为之让路,车马为之驻足,店铺为之鸣炮,观者为之喝彩,连都察院的都御史大人也为之感动得流泪。但条约已用宝,他们无力回天。这次行动虽未取得直接效果,但其影响之大却无法估计。自从那一天之后,“公车上书”一词,便成为京都乃至全国官场民间的流行口语,作为国魂民气的象征,激励着一切有良知的中国人去救亡图存。身为上书公车之一的杨度,这一天于他来说,自然铭心刻骨,终生不忘!

会试发榜了,杨度名落孙山,但却没有失意感。他参与了康有为的强学会,如饥似渴地阅读强学会创办的《中外纪闻》。不少落第年轻举子和他一样,并不急着回家,而是待在北京,一方面欲为维新变法做点事情,另一方面也借此历练才干。这群幼稚的爱国青年,天天沉浸在一片自我营造的喜悦中。刚开始还好,各部都有些官员名列强学会,朝中大老如李鸿藻、翁同和等人都表示支持,刚从朝鲜回国的浙江温处道道员袁世凯更是积极参与。但不久风向便不对了。有人攻讦强学会是结党谋乱,也有人攻击《中外纪闻》造谣惑众,不时传出要解散强学会,查封《中外纪闻》的消息来。大多数留京举子见势头不妙,都打点书箱回家了。康有为也离开了北京,去上海创办强学会分会,梁启超也有赴上海的打算。长郡会馆也变得冷冷落落的,几个月前的热闹景象风流云散,只剩下三四个人还在观望着。

杨度面临着几种选择:一是继续留在京都,二是去归德镇伯父家,三是两种都不取,回故乡去。他一时拿不定主意,心情有点烦乱。今天一大早他就起来了,练完早拳回房间时,同住的益阳举子郦川已起床外出了。郦川家里贫困,无回家的路费,想在北京觅一塾师的位置,一边教书糊口,一边温习功课,下科再试。杨度无心做事,见郦川枕边摆着一本书,便顺手拿过来翻看。

原来这是明代茅坤编的《唐宋八大家文钞》。这是一本很有名气的唐宋文选本。正是因为有了茅坤这个选本,才使得韩愈、柳宗元、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成了著名的唐宋八大家。杨度早闻这本书,但他一直没有机会拜读。

他随手翻开一页,见是韩愈的《与陈给事书》,轻轻地念道:


愈再拜:愈之获见于阁下有年矣,始者亦尝辱一言之誉。贫贱也,衣食于奔走,不得朝夕继见。其后阁下位益尊,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


杨度读着读着,不觉眉头皱了起来,嘴里嘀咕道:“这哪里是士人给官长写的信,分明是妾妇向男人的乞爱!”

他继续读:


今则释然悟,翻然悔曰:其邈也,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不敏之诛,无所逃避。


“这就是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文公的大作吗?何自轻自贱、摇尾乞怜至此!”杨度怒道。

他跳过《昌黎文钞》不读,翻到了柳宗元的《愚溪诗序》,拿眼睛扫了开头几行: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余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齗齗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杨度心想,这文章怎么写得这样啰唆?又冷笑道:“你以愚谪居此地,就改名为愚溪,别人或有因智巧而迁居此溪边者,岂不要改名为智溪?真正武断荒唐!”

号称一代文宗的韩、柳,其文亦不过如此,他人的大可不必看下去了。杨度推开《唐宋八大家文钞》,喟然叹息:“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如此文章,亦可以传世乎?”心里寻思:倘若自己一意做学问的话,定可写出超过他们十倍的文章来!

他起身走到窗户边。空旷的庭院里,满是白杨树的落叶。一阵秋风吹过,又是十多片枯叶被卷得飘落下来。“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他轻轻地吟诵唐人的名句,心里蓦地生出一丝悲秋的情绪来。

“杨孝廉,昨天汤孝廉从西山回来,说那里的栌叶全红了。西山红叶,可是北京一大景致,您不想去看看吗?”给会馆看门的景大爷扛着一把大扫帚过来,见杨度出神地站在窗边,便笑眯眯地与他打招呼。

真的,西山栌叶现在正是红的时候,何不去欣赏欣赏!一向爱游山玩水的青年举子,被西山红叶的美妙所吸引,刚才的愤懑不平立时被冲得无影无踪。说去就去,杨度匆匆出了会馆,雇了一辆骡车,就这样一人来到了西山。

西山的红叶,粗粗地看,正如杜牧那首名诗中所说的,红得好比二月的花一样:一树一树的红,一片一片的红,一坡一坡的红,漫山遍野,仿佛开出了红彤彤的杜鹃花。细细地看又有不同:有的红得鲜亮,如同烧旺了的烈火;有的红得深沉,如同一盆积淀下来的朱砂;有的红得斑斑驳驳,如同千年古寺外的那道赤墙。这是造化给人类创设的一种浩大壮观的美景,但它毕竟又与二月鲜花不是一回事,它在壮美的同时又悄悄地带给游人一股美人迟暮、烈士晚年的沉重感觉!

杨度就是在这样一种复杂的心情下欣赏西山红叶的。他从一个山头走向另一个山头,流连在自然界的秋景之中,徜徉于前人遗留下来的古迹之间,一面咀嚼着已逝去的那段不平凡的岁月,一面又思考今后的道路应当如何去走。

山坡树林里传出几声母牛低沉的鸣叫。一会儿,从灌木丛中钻出一只小牛犊,用稚嫩的叫声应答着,并向母牛的方向欢快地奔走。母牛也从林子间出来迎上前,小牛来到母牛身边,亲昵地晃头摇尾。母牛伸出舌尖,爱抚地在小牛的头脸上舔着。杨度被这一幅情景迷住了,痴痴地望着。他的脑子里渐渐浮现出了母亲的形象,浮现出了家乡的山水田园……

那是湖南省湘潭县一个偏僻的山乡,地名叫做石塘铺。石塘铺里住着一户杨姓人家。据家谱记载,先世自明洪武年间由金陵上元迁衡山,天启年间再由衡山迁湘潭。五百年来,杨家也曾出过几个低级官员,但一直没有大发过。四十多年前,中国南方突然风云巨变。揭竿于广西金田村的太平军,在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的统率下,很快地把广西闹得天翻地覆。随后又进军湖南,一路攻城略地,斩关夺隘,地方文武抱头鼠窜,八旗绿营溃不成军。太平军围困长沙八十余天后,又突然改变战略方针,挥师北上,过洞庭湖,入长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武昌汉阳,水陆两路百万雄师浩浩荡荡沿江东下,闯武穴,取黄州,克九江,复安庆,最后一举攻下江宁,遂将它更名天京,建太平天囯都城于此。那时天囯势如旭日东升,直欲指日之间推翻清廷二百年的统治,从爱新觉罗氏的手中夺走锦绣江山。

就在这时,一个名叫曾国藩的在籍礼部侍郎,奉旨在湖南办起了团练。这个姓曾的虽也是腐败官场中的一员,但比他的同事们都要精明能干。他白手起家创建的湘军,在几经挫败之后,终于为朝廷收回了武昌、汉阳、田家镇等军事要地,顿时声名鹊起。湘军中不少人升了官,没升官的也发了财,于是在湘乡、湘潭、宝庆一带兴起了一股投军热。无权无势、受饥受寒的作田人,有几个不想升官发财?杨度的祖父杨礼堂当时正当壮年,在那股投军热的影响下也告别妻儿,投入了湘军大将李续宾的麾下。没有多久,他果然做了个哨长,朝廷赏他一套正四品都司衔的蟒爪袍服。一个先前低眉弯腰的农夫,仅仅因为打了几场大仗,就成了四品大员,杨礼堂真是尝足了投军的甜头。他请人写了封家书,叫在家的大儿子杨瑞生也到前线来。

这两年,靠父亲在外面的战利品,杨家的四个儿子都发蒙读了书。十五岁的杨瑞生接到父亲的信后,立即放下书本飞奔江西,在父亲的哨里当了一名亲兵。一年后,李续宾、曾国华率领的宾字营、华字营在安徽三河镇中了陈玉成、李秀成的埋伏,全军覆没,杨礼堂也死在战场。只有两三百人侥幸逃了出来,杨瑞生是其中之一,被收编在鲍超的霆字营,几个月后便升为什长。以后他又改投曾国荃的吉字营,跟着曾老九收复了几座城池,升为守备衔哨长。到了金陵打下的时候,他做到了参将衔的哨官。湘军大裁军时,他没有被裁掉,编入了张诗日部,同治四年北上与捻军作战。到了捻军平定后,杨瑞生实授参将,以后又升副将,不久奉旨调河南归德镇总兵,成为镇守一方的高级武官。世代贫寒的杨家,终于出了个光宗耀祖的大人物。

杨瑞生虽然官运亨通,但他的三个弟弟的命运都不济。老二老三未成年便早逝,老四懿生天资聪颖,但体质羸弱,不能外出做事,只得在家乡亦耕亦读,冬闲时则参加乡民的木偶戏班,在里面吹吹唢呐,敲敲锣鼓。懿生娶妻李氏,生下二子一女。不幸天不假寿,三十岁那年便去世了。那时大儿子才十岁。瑞生手足情深,对亡弟留下的寡妇孤子照顾周到,常常寄些钱来接济,使他们一家衣食无虑。两个儿子均能上私塾念书,女儿也能在家识字做女红。三兄妹都聪明颖秀,资质远在一般少儿之上。尤其老大杨承瓒不仅诗文卓异,更兼志向远大,抱负宏伟,从小听得大人们说当年湘军的事,对曾、左、彭、胡等一班由书生而建大业的乡贤景仰不已。十六岁那年,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作度,字晳子,又将弟弟改名为钧,字重子。母亲问他为何要这样改,他回答说改名乃为立志,兄弟俩立志做称量天下的人。母亲听了欣慰不已。伯父也来信赞赏,并要他们到归德府来读书。他于是和妹妹杨庄一起离开家乡去了归德府。

归德府三年,杨度在良师指点下,学业进步更快。无论三坟五典、九丘八索、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稗官野史,他见书就读,一读就通。晨昏课余,又遵伯父之教,练拳习剑,骑马射箭。伯父外出时,又有意带着他和诸位堂兄弟同行。杨度得以游嵩山,登岱岳,观黄河之雄奇,览汴京之遗迹,心胸愈加开阔,气宇愈加轩朗。去年秋季,他一举高中顺天乡试举人。喜讯传到石塘铺,李氏高兴得热泪直流。弟弟杨钧和刚从归德府回家不久的妹妹杨庄,都以伯兄的才华得意自豪。李氏要小儿子写信给哥哥,会试过后,无论连捷中进士点翰林,抑或是暂屈未第,都一定要回家里来一趟。分别三四年之久的母亲,渴望见到已成人才的儿子的心情,真个是湘水不足以喻其长,洞庭不足以喻其深。自小失去父亲,在艰难家境中长大的儿子,又何尝不思念把全部心血都交给了儿女们的母亲呢?当目睹老黄牛舐犊情深的那一瞬间,久别母亲的青年学子,再也不能抑制住满腔浓烈的乡情,他决计先回石塘铺,与母亲弟妹们住一段时间后再定去向。

太阳渐渐西下,向晚的夕阳,以它血色的光焰将西山红叶映照得光彩夺目,连枯黄的茅草也镶上了耀眼的金边。极目远望,群山起伏,长城连绵,苍穹寥廓,古都森严。这一幅山河图画,在此刻杨度的心中激起的却是一种悲壮之感。一股山风吹来,他感到一丝凉意。是的,应该下山了。

二 碧云寺的泥塑罗汉预卜落第举子的命运

“晳子,你来西山,为何不邀我们?”

杨度刚走下几十丈远,迎面碰上了两位老朋友。说话的这位走在前面,名叫夏寿田,字午诒,湖南桂阳人,父亲夏时官居江西巡抚。夏寿田比杨度大五岁,长得身材颀长,眉清目秀,穿得也阔绰,一看便知道是个聪明俊秀的贵家公子。他这次会试亦未第,先前也住长郡会馆,前向搬到一个做京官的远房亲戚家去了。

“晳子,你私自出城,是不是有个相好的在西山等你呀!”后面一位哈哈取笑道。

这一位可不是寻常人物,他乃赫赫有名的曾文正公的嫡长孙曾广钧,字重伯,今年虽只二十九岁,却已做了六年翰林。他七八岁时便被目为神童,现在已是京都士林中人人钦佩的学士诗人。曾家到广钧这一代,已是连续三代后继有人了,这是咸同年间的中兴名将中所仅见的,也为历代官场所少有。正是因为他的伯父、父亲和他本人的卓越表现,使得一部《曾文正公家书》更添魅力,成为曾国藩家教有方的得力证据。无论是面孔,还是身材,老辈人都说,曾广钧酷肖文正公。只是他的性格与乃祖大不相同。他穿着豪华,喜讲排场,极好玩乐,经常出现在八大胡同的花酒席上,至于京师文人雅士的集会中,如果缺少了曾重伯,似乎低了一个档次。他风流倜傥,文思敏捷,正是中国旧式才人的典型代表。

“原来是午诒兄和重伯兄,你们是怎么凑到一起来的?”在西山不期而遇这两位好友,杨度十分高兴。

“重伯兄一早来邀我,说户部卢老爷娶妾,在正阳楼请吃烤羊肉,要我们一起去凑个热闹。我就去会馆邀你。景大爷说你出城上西山了。我就劝重伯兄,不吃喜酒了,干脆我们也上西山,和晳子一起赏秋看红叶。”

“晳子,为了和你一起游西山,我们连正阳楼的烤羊肉都不吃了,够朋友吧!”曾广钧说着,已走到面前来了。和乃祖一个样,他也长着一双扫帚眉,但他的扫帚眉却没有祖父那种沉闷苦涩的气象,却带有点滑稽的味道。

“好,够朋友,够朋友!”杨度十分快活。

舍掉正阳楼烤羊肉不吃,专来西山寻他,的确是够朋友的举动。正阳楼的烤羊肉在京师饮食中名冠一时,一年四季食客不断。眼下正是秋高草深牛羊肥的时候,正阳楼的这道菜更是兴旺季节。食客一登楼,殷勤的店小二便端来一个炭盆,盆中是一堆烧得炽热的炭火,火上罩一个铁丝网。再捧出大碟鲜嫩的羊肉片,那肉片切得纸一样的薄,附带几个调好醯酱芥末的小碗,接着搬出一坛老酒来。最后,给每位食客送来一个矮脚小木几。小木几做什么用?原来,这正是正阳楼吃烤羊肉的与众不同处。食客并不坐在凳子上,而是站着,一足立地,一足踏在木几上,右手用筷子夹着蘸上佐料的羊肉片,左手端着酒杯,一片羊肉只要略微在铁丝网上放一放就可以吃。


展开
目录

目 录(上)

一章 名师访徒

· 一 杨度推开《唐宋八大家文钞》,喟然叹息: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 二 碧云寺的泥塑罗汉预卜落第举子的命运

· 三 青年王闿运的风流韵事

· 四 王闿运不合时宜的举动:拒绝见陆抚台,倒屣迎张铁匠

· 五 听说杨度非韩薄柳,王闿运欣喜地说:孺子可教也

· 六 大学者家嫁女与众不同

· 七 为得天下一英才而教之,王闿运亲赴石塘铺指点迷津


第二章 帝王之学

· 一 王闿运的三门功课:功名之学、诗文之学、帝王之学

· 二 胡三爹将保存二百年的家传《大周秘史》稿本送给王闿运

· 三 新政给古城长沙带来了生机

· 四 一方菊花砚,凝结了维新志士的友谊

· 五 谭嗣同举杯:我们对着苍天神明起誓……

· 六 王闿运妙解《枫桥夜泊》

· 七 叔姬将初恋珍藏在心灵最深处

· 八 一阕《玉漏迟》,闺阁压倒须眉


第三章 浅涉政坛

· 一 谭嗣同千里迢迢为徐致靖送来紧急家书

· 二 自古以来在中国要办成大事,光凭嘴巴子没有刀把子是不行的

· 三 袁世凯牢记嗣父的教导:官场犹如戏场,最大的本事在于装假的做工技巧

· 四 新建陆军统帅是当今官场上的凤毛麟角

· 五 江亭初题《百字令》:西山王气但黯然,极目斜阳衰草

· 六 潭柘寺定情

· 七 接到夏寿田送的宫花后,叔姬在病榻上整整躺了半个月

· 八 湘绮老人传授帝王之学的真谛


第四章 佛门俗客

· 一 怪木匠齐白石

· 二 老衲无聊题红叶

· 三 佛学原来竟是如此深奥而有趣

· 四 觉幻长老传衣钵

· 五 无意中遇到了哥老会头目

· 六 倭国古刀与松花念珠


第五章 八日榜眼

· 一 借讨好周妈的小手腕,消除了王闿运的恼怒

· 二 张之洞眼中的高才

· 三 癸卯科会试在冷冷清清中收了场

· 四 八大胡同寻静竹

· 五 亦竹告诉静竹:你就要做榜眼公夫人了

· 六 “梁头康足”毁了榜眼公的锦绣前程


第六章 亡命扶桑

· 一 五年前出逃的惊险情景,梁启超终生不会忘记

· 二 王照的一句话,道出了戊戌政变的真正原因

· 三 杨度为梁启超的书斋饮冰室题名

· 四 智凡带来了八指头陀的信:朵朵莲花托观音

· 五 若道中华国果亡,除是湖南人尽死

· 六 从看到千惠子的一眼起,杨度就喜欢上了这个美丽的日本女郎

· 七 樱花丛中,杨度与田中探讨中国的富强之路

· 八 遗失在中国的千年古刀又回到了滕原家族

· 九 滕原对今天的留日生讲述古代遣唐使的故事


目 录(中)

一章 借尸还魂

· 一 各路英豪聚会普迹市共图大业

· 二 杨度独自来到牛石岭祭奠谭嗣同

· 三 在圣公会牧师的帮助下,黄兴机智地逃出险境

· 四 王闿运为初出茅庐的弟子出谋划策

· 五 首战告捷,令张之洞刮目相看

· 六 博爱丸上,杨度静下心对回国三个月来的经历做了一番清理

· 七 千惠子向故园归来的英雄献上一束腊梅花

· 八 初次会晤,杨度就认定孙中山是个磊落大丈夫

· 九 杨度握着孙中山的手说:我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事成,我将助先生

· 十 袁世凯为宪政出了一个极好的点子

· 十一 熊希龄东渡日本找枪手

· 十二 杨度道出借尸还魂的奥妙,终于说服了梁启超


第二章 丁未政潮

· 一 孙毓筠造反被捕,却意外地受到礼遇

· 二 千惠子的眼泪,滕原勾画的蓝图,准备回国的杨度的心迷乱了

· 三 梁夫人轻柔地对晳子说:兄弟,一腔热血不洒在自己的国土上,算什么中华好男儿

· 四 千惠子轻轻一曲《上邪》,直唱得杨度五脏六腑都翻腾起来

· 五 丁未年北京城,政界风潮迭起,动荡不安

· 六 张之洞与袁世凯商议奏调杨度进京


第三章 投身袁府

· 一 为接儿媳妇回家,老名士煞费心机

· 二 王闿运为进京做官的弟子准备了两份特殊礼品

· 三 儿子的情人转眼间做了老子的姨太太

· 四 袁世凯要杨度转告梁启超,他不是戊戌政变的告密者

· 五 杨度踏遍西山,下定决心要寻到静竹的墓穴

· 六 静竹做出异乎寻常的抉择

· 七 看到《大周秘史》的扉页题词,袁世凯有意成全杨度

· 八 即使是秉承士为知己者死的古训,杨度也甘愿为袁世凯驱驰


第四章 山雨欲来

· 一 大喜之夜,杨度和亦竹双双来到静竹的房里

· 二 临终前夕,慈禧为中国选择了最后一位皇帝

· 三 徐世昌来到袁府,为把兄弟划策渡难关

· 四 醇王府里,母子夫妻兄弟为争权夺利吵得不可开交

· 五 锡拉胡同与肃王府的密谋在同时进行

· 六 张之洞巧叙前朝旧事,救了袁世凯一命

· 七 冷冷清清的前门火车站,前来给袁世凯送行的只有严修和杨度

· 八 江亭再题《百字令》:昨宵一梦兼春远,梦里江山更好

· 九 悟宇长老指明朝廷亡在旦夕的三个征兆


第五章 洹上私谋

· 一 奉内阁总理之命,杨度连夜奔赴彰德府

· 二 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

· 三 张謇私下对袁世凯许愿:倒掉皇族内阁后由你来做总理

· 四 杨度没有料到,袁世凯居然想当大总统

· 五 茶叶蛋里的四字情书:忍死须臾

· 六 袁世凯隆重宴请刚出牢门的汪精卫

· 七 杨度和汪精卫联合发起国事共济会

· 八 杨度对革命党人亮了底牌:袁世凯不是曾国藩

· 九 静竹的鼓励,自我的检讨,使杨度相信自己的转变没有错

· 十 南下就职前夜,北京城闹起了兵变

目 录(下)

一章 一拍即合

· 一 八指头陀笑道:和尚如此厌倦红尘,何不出家

· 二 八指头陀向杨度讲授佛家哲理:人世好比一个圆圈

· 三 袁世凯巧妙地逼迫熊希龄在解散国民党的命令上副署

· 四 袁克定决心效法太原公子

· 五 今日的太原公子与未来的房玄龄一拍即合

· 六 夏寿田对亡妾的深情眷恋,使叔姬心里很不是味道

· 七 杨度和梁启超都把宝押在蔡锷身上

· 八 湘绮楼庭院,王氏祖孙三代赏月联诗

· 九 进京途中,王闿运为旧时名妓书写《洛神赋》

· 十 老于应对的袁世凯,面对周妈,不知如何称呼为好


第二章 筹安会首

· 一 日本公使夜进居仁堂

· 二 从秦汉到前清,哪个办大事的人不想做宰相

· 三 发生在云吉班里的风流壮举

· 四 袁世凯题赠的金匾高高悬挂在杨度的厅堂上

· 五 孙毓筠为即将建立的机构取名筹安会

· 六 严复说华风之弊,八字尽之:始于作伪,终于无耻

· 七 梁启超公开宣布:复辟帝制一事,哪怕全国都赞成,我也断不能赞成

· 八 国史馆的饷银居然被周大拿去赌博

· 九 静竹为晳子亵渎了他们圣洁的爱情伤心

· 十 正阳门城楼上,郭垣对袁克定谈北京王气

· 十一 八大胡同的妓女为中华帝国取了一个动听的年号:洪宪

· 十二 袁克定破釜沉舟,要把帝制推行到底

· 十三 晳子,早日奉母南归,我在湘绮楼为你补上老庄之学


第三章 小红低唱

· 一 千年前的《推背图》上便已载明袁克定要做皇帝

· 二 看到蔡锷拍来的独立通电后,袁世凯大骂杨度是蒋干

· 三 究竟是人生不宜久处顺境呢,还是顺境原本就是诱人堕落的陷阱

· 四 落难的杨度依旧羡慕宋代宰相赠妾与人的雅事


第四章 由庄入佛

· 一 杨度在迷惘困惑中为恩师撰写挽联

· 二 临终前,静竹劝杨度读读佛经

· 三 八指头陀的诗集将杨度引进佛学王国

· 四 一个万籁俱寂的庐山月夜,杨度终于领悟了佛门的最高境趣

· 五 叔姬把五彩鸳鸯荷包送给了心中永远的情人

· 六 虎陀禅师为信徒们开传法会


第五章 中山特使

· 一 禅意发挥到极致,原本与艺术的最高境界相通

· 二 梅兰芳几句俗家之言,无意间触及到了佛门天机

· 三 尚拟一挥筹运笔,书生抱负本无垠

· 四 在陈炯明叛变的严重时刻,杨度践约帮了孙中山的忙

· 五 千惠子在寒山寺立下中日合璧诗碑

· 六 孙中山交给杨度两个使命

· 七 江亭三题《百字令》:卅年一梦,江山人物俱老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