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书是以钓鱼城之战为背景的古代传奇小说。
2.有学者认为,钓鱼城之战间接改变了世界格局的走向,其历史地位丝毫不逊色于法国的滑铁卢和美国的葛底斯堡两大战役。此战使得蒙古灭宋战争的彻底瓦解,令宋朝国祚硬是延续20年之久,缓解了蒙古势力对亚、欧、非等国家和地区的威胁。
3.钓鱼城之战,拥有古代战争的所有元素,甚至有现代战争的影子。书中南宋军的山城防御体系,是领先于时代的,其余如围城战、水战、地道战,也全方位展现了当时的军事状况,而南宋军在山城防御中,还增加了主动出击、特种兵斩首作战、投石机与步兵协同战,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4.畅销书作家余戈、阿越、小桥老树联袂推荐。
楔子
阴沉的天空下,晋国宝眯着眼睛站在钓鱼城合州府衙的议事厅前,轻轻吸了口气。眼前两排卫兵沿着走道排成长队,左面持长枪,右面持长斧,卫兵们身披轻甲,内着红色战袍,正是大宋兴戎司军序列的特色。
不久之前晋国宝还是兴戎司的将领,而今已是各为其主。钓鱼城他是来过的,不过身份不同,感觉自然也就不同了。他稍稍调整一下呼吸,迈步走入斧枪高举的兵道,心底的紧张反应在两腿的酸麻上。尽管是代表蒙古国来此出使,蒙古军又比宋军强大十倍,但人在宋营心中多少有些忐忑。谁知道王坚那厮会做出什么事来?
两边的卫兵目不斜视地望着前方,晋国宝小心地来到走道的尽头,拾阶步入议事厅。
大厅里众将分两班而立,留有短须的老将王坚居中而坐。一身赤色的战袍,黑色铁盔下露出些许白发,脸上有着石刻般隽毅的皱纹。王坚于嘉熙四年(1240年)追随名将孟珙入川,一晃眼二十年了。虽是花甲之年,眼神却如青年般清澈,身体更是老当益壮,人在合川坐镇一方,二十年来,蒙古兵未能撼动钓鱼城分毫。
进入大厅后,晋国宝两腿酸麻的感觉反而不见了,脸上显得淡定从容。他看了眼四周,的确有不少熟悉的面孔,这也让他稍许放松下来。不过对方并没有起身迎接的意思,他自然也不敢多做妄想。
晋国宝抱拳施礼道:“见过大帅,故人晋国宝久疏问候。”
故人吗?王坚冷笑了一下,并不答话。眼前人虽然是旧日袍泽,但如今又有什么资格来套交情呢?
晋国宝淡然一笑,直接进入正题道:“今日此行,我是替蒙古国大汗,来此劝降大帅。”他观察了一下王坚和周围众将的表情,发现众人虽然皆是板着脸,但并非全都无动于衷。于是大着胆子继续道:“今我蒙古大汗提兵十万来取蜀地。大军所到之处,攻无不克,运山、青居、大获等城一一归顺。可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大帅即便不为自己的前途,也该为钓鱼城十数万百姓和两万将士的性命着想。”
“晋国宝,你知道我为何见你吗?”王坚的声音低沉中带些沙哑,他慢慢道,“有两个原因啊。首先,你从前是我兴戎司的兵,当年曾与在座诸公并肩作战,有些话须与你当面说清。其二,是因为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杀了蒙古使臣。”
“大帅,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此乃天下大义。”晋国宝躬身道。
“的确如此。所以我还在犹豫。”王坚手握虎口,笑了笑道。
这是他第一次露出笑容,却让晋国宝内心一悚,因为他与王坚熟识,知道这是对方要杀人时的表情。
王坚道:“蒙古大军攻略各地,素来分三个步骤。第一步兵临城下;第二步派使节劝降;第三步劝降不成,则攻城。攻城若受损,则攻克必屠城。”
晋国宝沉默了一下,回答道:“此言不假。”
“当年蒙古人派使节去花剌子模劝降,被人斩杀使节。听闻后来蒙古军破城之后,用金水灌喉的方式处决了仇人。滚烫的火水,从口中贯入,直接将嘴巴和咽喉烧开,血肉融化而下。所谓血肉之躯,无人受得此刑。”说到这里,王坚打量了一下对方的脖子,“的确是堪比商纣炮烙的酷刑。有时候,我也想拿人试试。”
晋国宝眼眶收缩,隐约觉得喉咙灼痛,低声道:“单人受刑固然残酷,又如何比得屠城的血腥?蒙古军一旦开始屠城,自然是从人到牲畜鸡犬不留。”
王坚道:“斩杀使节的确是野蛮的,蒙古军的报复也不像是一个大气的帝国。我们大宋,不是花剌子模,也不是蒙古人。想必你也认同。”
晋国宝正色道:“这是自然。”
“许你来此之前,我们已经商量过。在座十二位将领,无一人同意投降。”王坚慢慢道,“但在是否杀你这件事上,确实有分歧。主要原因,如你所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是古时候就传下来的大义。即便我王坚是个混不吝的老卒,也不能不懂这道理。”
晋国宝犹豫了一下,低声道:“若大帅从开始就不愿投降,为何要见我?”
王坚道:“十多年前,我们刚入川时,曾经与蒙古人有过一场大战。那一战你身受三处刀伤,左臂险些断了。当时你与二十余士卒被两百蒙古兵包围,形势何其险峻。当时是我单刀突前,率领麾下仅剩的骑兵突入敌阵把你救出来的。为此我也中了蒙古人两支羽箭。”
晋国宝躬身道:“大帅救命之恩,国宝没齿难忘。今日来此,也是为了报当年之恩。”
“后来,运山城之役,我们大战汪德臣。是你突破敌方侧翼,将我们数百宋军救出险境。”王坚低声道,“当时被你救的唐长弓就在这里。”
“那也是属下职责所在。”晋国宝看了眼一旁的唐长弓,对方侧脸的那道伤疤就是十多年前留下的。他忽然有些想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