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各自独立又互相关联的四篇小说,构成一幅盛唐人物群像长卷。
※串联文书中的微小留痕,予以创造性拼接,在历史止笔处填入充分的文学想象,展现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幽微情感与百味人生。
※全景还原真实的唐朝生活:衣食住行、四时节令、游乐婚恋,使用唐人口语,穿插曲词古歌,带来沉浸式阅读体验。
※随书附赠唐朝衣食住行图文卡片三张。
这是在唐开元年间,具体的年份可记不起了。对西陲的人们而言,那年份甚至已从老者的记忆里消失了。
在那时西州的高昌城里,有过一位麹氏夫人,作为大唐安西都护府副使、上柱国张公的妻,自身也有着金城县君的封号。她的夫君家族为敦煌张氏,源出中原南阳或清河,移居西陲后,依旧作为百年衣冠盛族而存在着。在过去高昌国麹氏的王治年代里,这家族与宫廷婚亲相连,世代出相;随着高昌举国宾唐,在大唐治理西州时,仍有许多张家子弟称誉于官府,他们也仍旧与旧王族麹氏联系着姻缘。可惜不幸,张公因抗击突骑施战死。彼时麹夫人与亡夫不过度过了十年岁月,还正是容貌艳丽的时候。可为了未长成的子女,她拒绝了自家父兄为她谋划的再嫁。
张公与麹夫人育有一子一女。长子在本族同辈中行四,当父亲去世时,他才不过七八岁。常言道,家中无学子,官从何处来?夫人唯恐他重蹈亡夫之路,为他延请名师,希望他未来考取科举功名,得任高官。 然而过度的热衷总是适得其反,少年对读书产生了极大的厌恶,更加梦想着父亲的战场。一等到州府悬点士卒,张四郎便自请从军去了。铸剑本来杀仇人,怀珠本来报国士。同族长辈的忠告和母亲的泪水,都不能使怀抱着为国远长征、争得名声、平定叛乱梦想的少年就范。麹夫人不得不妥协。当张四郎与母亲和还梳着双鬟的小妹九娘告别时,他只是催着奴子备好行李,牵马上路,满不在乎地将母亲的嘱咐抛诸脑后。从军一去在远,恰似鱼沉雁杳,不数音问,麹夫人只能常常在家独自叹想爱子信息,或是与官家女眷们同往佛寺礼拜,奉纳财物,以祈庇佑。
没过几年,正逢唐军与突骑施大战,张四郎竟立下军功,蒙朝廷策勋数转,成为不大不小的勋官。麹夫人知晓爱子平安,心中乐极,在四郎归家探望时,却又暗怀着希望,愈加流露出希望他归乡实任职官的思虑。唯恐事有参差,也因此为他定好了婚姻,娶来了敦煌大姓宋氏的小女儿。然而成婚未久,四郎再度厌弃了烦冗的案牍,寻了一项安西都护府的差使,仅在家中留下书纸一封,自往碎叶边地从军去了。丈夫气力全,视死亦如眠,家中却遗下麹夫人与新妇宋氏两个女子暗自垂泪,徒把征衣裁缝了远寄边隅。与大多数虔信佛法的西州人一般,她俩默默承受着自己的遭遇,以为强者富人必定前世行善积德,遭遇邪恶的人必也有其因缘,理应受罚。
若张四郎是麹夫人前世的冤孽,那么小女儿九娘定是前世积德换来的福报。
九娘年已十五,青丝双鬟绾在脸畔,尚未及笄上头梳髻;柳眉长长,不必再添黛绿;脸上天生一双笑窝,无须再点假靥。九娘爱笑,如她长兄一般开朗,待人却更温顺些,即便对家中仆婢也温言细语。九娘这样的性子,虽可说生来如此,却也有一些是敏于体察世事、可怜她母亲的缘故。母亲总是思虑着儿子的前程,不知不觉便忽视了小小的九娘。九娘亦曾背着母亲流过许多次眼泪:自己无论怎样孝顺着母亲,都难得能讨得母亲一句关怀。而这些温柔慈爱,是麹夫人不吝付与爱子的。别家女儿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九娘那时却爱读书,曾偷偷扮作侍书的奴子随兄长前往族学。四郎厌弃日复一日的抄写先贤经文,索性将笔墨付与九娘,九娘竟向教书先生题诗一首: “竹林青郁郁,百鸟各自飞,今朝是假日,且放阿郎归。” 先生笑言九娘有才,麹夫人听闻却动了怒,再不许九娘碰儒家书册。在麹夫人看来,养女终将嫁作人妇,不用科举自然不必习文,唯有养儿才能有晚年寄托。但九娘仍是温柔开朗、善解人意的,她早早看透了母亲的不幸,背面泣过之后,仍旧一次次原宥了母亲。在兄长从军之后,也总是默默承受母亲的迁怒,试着以笑言来缓解母亲的忧愁。
安石榴花
善善摩尼
序
春之卷
花宴
锦缬
礼佛
夏之卷
远客
近友
夜归
秋之卷
游猎
行梦
怀风
冬之卷
寒行
苑空
远道
尾声
风过天山
在月光下
附录一 唐人联屏式绢画《四季行乐图》的缀合
附录二 本书所涉出土文书概览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