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鲁迅文物经手录
0.00     定价 ¥ 6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08076069
  • 作      者:
    作者:叶淑穗|责编:柯琳芳
  • 出 版 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24-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叶淑穗,女,1931年1月生,广东番禺人。1949年就读于辅仁大学心理系,后转经济系,毕业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分配到后勤学院任教。1956年转业到北京鲁迅博物馆,任文物组组长,予1993年退休。后被国家文物局返聘,任党史力编辑,直至2003年。
  时淑穗在鲁迅搏物馆工作了近四十年,一生经手的鲁迅文物数万件,是鲁迅文物收集、整理和研究方面的专家。她还与许广平、周海婴等鲁迅亲属及冯雪峰、曹靖华等鲁迅友人保持终身的友谊,亲身聆听他们讲述鲁迅的过往,感受他们对鲁迅的深情,保存了一手的活的史料。
  参与编辑《鲁迅手迹和藏书目录》、《鲁迅手稿选集》(1-4集)、《鲁迅画传》、《鲁迅辑校石刻手稿》、《鲁迅藏汉画像》、1986年版《鲁迅手稿全集》、2021年版《鲁迅手稿全集》等。著有《鲁迅手稿经眼录》、《从鲁迅遗物认识鲁迅》(与杨燕丽合著)。
展开
内容介绍
  鲁迅博物馆资深专家、鲁迅研究专家叶淑穗先生在《鲁迅文物经手录》中回顾了鲁迅博物馆的建设、鲁迅文物的捐赠与收集、文物保护的特殊措施等。这种亲历的历史现在几乎没有其他人可以那样详细地记录下来。
  《鲁迅文物经手录》还回顾了叶淑穗先生在鲁迅博物馆工作中与前辈们的往来及其与文物相关的往事,其中有与鲁迅亲属许广平、周海婴等人的交往,还有与鲁迅的友人、学生如冯雪峰、萧军、曹靖华、唐弢、胡愈之、王冶秋、许羡苏等人的交往。在这些鲁迅同代人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时代的风气,他们的学识、见解、气度可感叹者不可尽述。鲁迅与他的同代人构成的图景,读起来其意也广,其情亦真。
  《鲁迅文物经手录》作者经历了如此多的活动,与无数人进行过交往,其内心的充实从文字里也可以看到。她在记录那些人与事的时候,也融进了自己的情感。时代的点点滴滴,形成思想的大潮。
展开
精彩书评
  ★触摸到了历史温度的人,才知道思想的起飞应该在何处。老一代人的这种心得,编织起来确是一本大书。
  她是一位沉浸在鲁迅世界里的人,她给世间留下了那么多关于鲁迅的掌故,而她自己,也无意中成了鲁迅传播史中的掌故之一。
  ——孙郁,鲁迅研究会会长
  
  ★鲁迅遗物中还有很多未解的密码,叶先生的著作中即藏着不少解密的钥匙,能带领我们更深地走进鲁迅的世界,了解他的生活与思想。
  ——萧振鸣,鲁迅博物馆原陈列展览部主任
  
  ★我和叶淑穗同事近二十年,保持友谊四十年。她热爱鲁迅,热爱文博事业。有人称赞她是鲁迅文物的“活字典”。
  ——李允经,鲁迅博物馆研究员
展开
精彩书摘
  《鲁迅文物经手录》:
  由于文物分藏两地,而专家均在北京,当年组织者就提出必须将上海的藏品调往北京,再将两地藏品集中整理,并派我与上海方面联系相关事宜。然而,这一要求起初并未获得上海鲁迅纪念馆的上级单位——上海市文化局的同意,因为一般情况下文物是不允许出省、出市的,特别是上海馆藏的鲁迅收藏木刻有2000余件,对这一大宗文物的运出应相当慎重。我还记得当时上海市文化局局长是方行同志,他坚持原则,对工作十分认真。我那时年轻,确实是初出茅庐,顾忌很少,就和方行同志力争,他不同意,我就一连三天在上海市文化局坐等。后来在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领导的支持下,上海市文化局又向中共上海市委请示,经批准后才将上海鲁迅纪念馆藏的全部木刻以空运的方式运往北京。
  说来也怪,那次我和方行先生因工作而引起的争执,并没有造成彼此的隔阂,相反,我们在以后的许多年中却成了忘年交。1987年在我编辑《郑振铎文博文集》时,他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一直通信不断,这是使我不能忘记的,此皆是后话。
  为了便于编辑,文物运到北京后,就在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一拍了照片。当时负责拍照的是力群的夫人、曹白的妹妹刘平度女士。那时摄影条件很不好,拍摄这批文物前后花了大约一个月的时间。
  在编辑过程中,李桦和力群经常到馆里来,逐个地查阅作品,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选出一些有代表性的,还通过各种方式,对每位作者一一进行调查。我们则在一旁负责登记、整理。当时,有的木刻家无辜地被扣上“右派”帽子,因而他们的作品虽然有代表性,却不能人选,这就给编选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那段时间二位先生确实辛苦,他们不只自己深入其中来工作,还要指导我们如何配合。
  1960年8月,正好中央召开第三次全国文代会,二位先生利用这个时机,请来七八位当年的木刻家来鲁迅博物馆座谈并参加审稿。我记得有胡一川、黄新波、刘岘、马达、赖少其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胡一川,他谈笑风生,性格开朗。我看到他,就不由自主地会想起他创作的《到前线去》和《怒吼罢中国》的木刻,风格豪放、气势磅礴。他的神态和气质至今仍历历在目,使人难忘。
  大约经过半年时间,李桦先生将稿本交到博物馆。稿本的封面上写着《鲁迅珍藏现代木刻选集》,署名“李桦力群”,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序言”内写明“感谢北京和上海鲁迅博物馆的负责同志和工作干部的大力协助”等语。我们当时的馆长弓濯之看到稿本后,就发火了,责怪我没有向先生们讲清楚,同时也对他们的做法深感不满。其实,以现代的眼光和法律的观点来看,当时二位先生虽然是受我馆委托编辑此书,但他们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且有大量独创性、专业性的内容,他们的著作权理应受到尊重和保护,即使京、沪两馆有约在先,二位先生起码也应该享有署名的权利。而在那个不重视个人权利的年代,他们这种“目无集体的个人主义行为”是不可理解的。面对这种情况,馆里十分为难,又不便直接向二位先生言明。凑巧的是,此时人民美术出版社也通知我馆:他们不准备出版这本鲁迅藏木刻选集了,因为此书与他们编的《版画三十年》和《版画示图录》重复。一时间,鲁迅博物馆在此书的出版问题上陷入僵局。
  为解决与出版社的矛盾和稿本署名的问题,北京鲁迅博物馆于1961年2月24日上书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并周扬同志,表达我馆的意见。经过中央宣传部的调解,1963年10月,《鲁迅收藏中国现代木刻选集》最终以北京鲁迅博物馆和上海鲁迅纪念馆的名义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书的选材,基本上是按照李桦、力群选定的材料,作品略有增删和调整。1962年年初,一批被错划为“右派”的木刻家如江丰、野夫等摘了帽子,因而将他们一些代表性的作品加了进去;删掉的部分是附录,即鲁迅对木刻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木刻运动、木刻艺术的评语等。
  事后我见到李桦先生,他对此事非常坦然,告诉我这是一个“误会”。在这之前李桦先生也曾写信给博物馆说明“这是一场误会”。我了解李桦先生的为人,相信他说的是实话。其实,与其说是“误会”,倒不如说是那个年代铸就的错误。尔后,李桦先生就再没有过问过此书,也从未要求索回这个稿本。自始至终,二位先生都没有从这件事上获得过任何应有的报酬,即使是1963年出版的这本选集,也仅仅在后记的末尾提了一句对李桦先生的感谢,对力群先生只字未提,他们成了真正的“幕后英雄”。
  虽然二位先生的稿本最终未能得到出版,但和李桦、力群以及刘平度女士一起工作的时日,却令我珍惜和难忘。在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许多知识,特别是了解了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和鲁迅对新兴木刻的卓越贡献。更重要的是,他们那种对鲁迅的真挚情感,深深地打动着我,感染着我。这种情感以至于影响了我以后的工作和人生道路的选择。因而,我不只钦佩他们,更由衷地珍惜这段难得的时光,从而默默地深藏着它。几十年来无论生活怎样变动,我都舍不得丢掉这个稿本。因为它是一段历史的记忆。
  ……
展开
目录
序一 一个沉浸在鲁迅世界里的人
序二 经眼经手鲁迅手稿第一人
序三 “在中国第一要他多

文物递藏
关于《可爱的中国》手稿的转送
鲁迅的藏书是怎样保存下来的
略谈鲁迅著作手稿的保存情况
鲁迅手稿被调走与博物馆被迫闭馆
北京鲁迅故居史话
一部未能出版的木刻选集
鲁迅博物馆六十年
我所知道的鲁迅博物馆代管
周作人被抄物品的真相
鲁迅故居南屋的八个书箱及两块石头
小小水盂记述着一段往事
复制鲁迅文物的故事
鲁迅书韦素园墓碑
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原物丢失的始末

鲁迅故旧
许羡苏与鲁迅文物
周作人二三事
唐弢与两封内容几乎一样的信
冯雪峰送鲁迅一幅特别的画
萧军注释鲁迅书信的一段往事
许广平:用生命守护鲁迅遗物的人
王冶秋:“查封”鲁迅故居
曹靖华:视鲁迅遗物珍逾生命
胡愈之与鲁迅二三事
戈宝权:遇到解决不了的业务问题都去找他
王士菁:第一部鲁迅传的写作者
刘淑度:为鲁迅先生篆刻印章
姜德明:敢在特殊时期出版鲁迅著作
他没有辜负鲁迅的嘱咐,更不愧为鲁迅的儿子

鲁迅的世界
鲁迅酷爱文物
鲁迅与图书馆
鲁迅注重编辑出版工作二三事
鲁迅的三篇佚文
五四时期鲁迅批改的几首诗
鲁迅的《家用帐》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