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老师
一
记不得次见到范伯群先生是在什么时候,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拜读过他的多部学术专著之后。先生著作等身,我早期关注的却是与福建有关的,并且固执地认为先生与福建有缘。他在读大学时期与来自福建泉州的曾华鹏先生合作写过不少论文,号称学界“文评双星”。1994年我到苏州大学攻读博士,吴义勤和徐德明两位师兄都来自扬州大学曾先生门下,他们曾邀请我们几位同门赴扬州访学,并拜会曾先生,见面场景今历历在目。另外,范先生参与编选的《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上、下),1984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而他选编的《冰心研究资料》关注的又是福建乡贤冰心,也是我读大学时期喜欢的作家之一,今受先生影响,我还担任冰心文学馆特约研究员。
我之所以能入范门,说起来也是缘分。1990年硕士毕业后,我留在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当时不像现在唯博士是举,硕士已经很管用。而今天,连新办本科院系招人也要博士。在我供职的大学,硕士毕业生只能报考辅导员或教辅岗位,应聘教职的博士则要求出自名校名师门下。当然,一个主要原因是早年有博士点的高校少之又少,许多名师本身只有本科文凭。当年福建师范大学除了已有的经济学和地理学两个博士点外,中文系实力相对较强,具备下一轮冲击博士点的条件。我读大学时中文系有“四老”一说,古典文学的黄寿祺教授、陈祥耀教授,现当代文学的俞元桂教授、卢豫冬教授,都名重一时;中青年一辈则有古典文学的穆克宏、齐裕昆、陈庆元、郭丹、张善文等老师,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专业有姚春树、孙绍振、李万钧、温祖荫、汪文顶等老师崭露头角。因此,学校希望中文系这两个专业组建学术梯队,出版相关论著,积极筹备士点。还分头到全国有这两个专业博士点的大学登门拜访,一方面虚心听取对我们学科建设的意见,另一方面也希望建立密切的学术联系,甚能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
我今仍清楚地记得,那是1993年的夏天,时任中文系副主任的汪文顶老师,在风尘仆仆出差回来后,不顾旅途劳顿,立即把我叫到他康山里新村窄小的蜗居,告知他外出拜访多所有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点的高校,大多数都欢迎我们选派青年教师报考博士,但只有苏州大学的范伯群先生还同意与我们联合培养博士生。此后,范先生向苏州大学有关部门积极争取,同意让我的硕士生导师姚春树教授挂靠苏州大学与他联合招生。汪老师从学科发展大计出发,希望已硕士毕业3年的我能到苏州大学跟随范先生攻读博士学位。我既喜又忧,喜的是有机会拜仰慕已久的范先生为师,忧的是当时新婚不久,小家庭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不过,最终我还是克服了一切困难,参加苏州大学的博士入学考试,并和同样来自姚春树教授门下的李玲一道,顺利与苏州大学本校的栾梅健、汤哲声、刘祥安3位师兄,来自山东师大的杨洪承师兄,来自扬州大学的徐德明师兄,以及《河南日报》的谢庆立一同被录取。在1994年,中文学科博导一次招收8名博士生,恐怕极其少见,或者说是空前的。同年在福建武夷山召开的会议上,北京大学的严家炎先生听范先生介绍这一情况时,也表示惊讶,他不知道范先生是为了我们几个合作学校冲击博士点而煞费苦心争取到这么多的名额,此前他指导的两届博士生只有陈子平、吴义勤两人,此后也没有一届招8人的记录。我想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招生史上,这可能也是绝无仅有的一次盛况。
P1-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