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大型丛书《当代岭南文化名家》之一种。全书分为三部分:“名家传略”简要讲述著名舞蹈家梁伦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成就;“众说名家”通过搜集整理历史访谈资料全面再现梁伦先生参与舞蹈表演及舞剧创作的心路历程;“名家作品”对梁伦先生表演及编导的舞蹈名作《阿细跳月》《撒尼跳鼓》《南越王》等进行选介,并收入梁伦先生舞蹈理论研究文章十数篇。
序引:舞梦人生
一位舞蹈家的舞台,能有多大?
有的舞蹈表演家,在舞台上留下了令人难忘的形象。有的舞蹈教育家,在练功房里培养出一代又一代舞台明星。有的舞蹈编导家,以精妙的构思、生动的舞蹈语言,讲述着动人的
故事、描绘着世间百态。有的舞蹈活动家,契合时代精神,将舞蹈艺术推而广之,努力为世
人营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有的舞蹈研究者,以纸笔起舞,观察着舞台上下、练功房内外的人和事,思考着舞蹈的历史与未来,在舞蹈作品和观众之间搭建桥梁,舞蹈工作者们提供继续探索的思考方向……
而在广东,有一位舞蹈家,在长达75年的岁月里,穿梭于舞台、排练厅、练功房、田间地头、会议室、书房,集上述多种身份于一身,以惊人的精力、不息的创造力和坚忍的精神,为人民创造了丰厚的文化财富。
他曾以人体为纸笔,创造了50余部舞蹈舞剧作品,在日本侵华战争时期,鼓励人们勇敢抗日,在国民党反动派不顾人民意愿悍然发动内战时,揭露反动派恶行,为人民呐喊发声,在南洋巡演时期,在战乱与乡愁中给人以安慰,在欢笑中给人以反思。
他曾将深藏于云南山区的美丽舞蹈改编成著名的《阿细跳月》,首次将这支融着彝族人民骨血的舞蹈带出山沟,带向世界多国的舞台,如今,“阿细跳月”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它的发源地云南弥勒,每年还会举办隆重的阿细跳月民族节,当地的彝族同胞将这支激情洋溢的民间舞蹈视作民族的骄傲。
他曾多次在海内外开办新舞蹈培训班,在东南亚撒下新舞蹈的种子,新中国成立后,他牵头组建广东舞蹈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舞蹈人才,为广东地区乃至华南地区的舞蹈艺术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他曾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奋笔疾书,将平日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整理记录在案,三百余篇发表在各类报刊上的理论探讨、评论介绍、往事回忆文章足以证明他的勤勉不懈和在追求艺术真理道路上永不停歇的求知若渴。
他曾在繁忙的创作排练工作之余,主编《舞蹈摘译》和《舞蹈研究》两本专业内刊,在改革开放伊始,让与国外正常交流中断已久的业内人士广泛、深入地了解世界各国的舞蹈发展历史、现状和思潮……
他就是梁伦,一个影响了近现代中国舞蹈发展历程的舞蹈家,一个在家人口中被调侃为“除了舞蹈什么也不懂”的艺术家。
1942年,正在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就读戏剧专业的梁伦,从中国新舞蹈运动开拓者吴晓邦那充满激情的舞步中第一次发现:舞蹈竟然可以承载如此深沉的思想、如此丰富而充沛的情感。与吴晓邦新舞蹈的邂逅,改变了梁伦的人生轨迹,他选修了吴老师开设的课程,认真学习吴晓邦总结提炼的人体自然法则、芭蕾基训、现代舞技术等基本功,并且细心地将舞蹈与戏剧进行比对思考——这段戏舞双修的学习经历,是后来梁伦创作风格形成的
基石。
从1943年创作处女作双人舞《渔光曲》开始,直到首演于1990年的收官之作历史舞剧《南越王》,梁伦的舞台创作生涯延续了近半个世纪;在他一生创作的大大小小的舞蹈作品中,有文字记录者52部,体裁包括舞蹈、歌舞剧、舞剧等——对一个曾在动荡年代被迫远离舞蹈长达十年的艺术家来说,这是相当惊人的创作量。
梁伦的舞蹈作品在国内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在战乱年代,这些作品曾经起到过鼓舞士气、团结群众、号召人民反抗压迫的积极作用:像表现国民党反动派强行拉壮丁造成生离死别的《五里亭》;像深入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收集改编的《阿细跳月》和《撒尼跳鼓》;像用喜剧表达婚恋自由的《驼子回门》和《花轿临门》……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像《乘风破浪解放海南》曾经生动形象且艺术地反映了解放海南战争的英雄气魄,激荡人心;《红花舞》《绣花舞》《牛郎织女》《珍珠》等作品曾经激发了人们对真善美爱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取材于岭南古代历史的《南越王》不仅情节曲折动人,更是唤起了广东人对本土历史的关注……
在新中国成立前,与绝大多数同时代舞蹈家耕耘于祖国大地不同的是,梁伦曾经作为中国歌舞剧艺社的编导、演员,从1947年初开始,在东南亚多个国家进行了长达两年的巡演。在这一时期,他克服了缺乏系统训练的演员的困难,在极短的时间内培养了一批合格的舞蹈演员,他顶住了在繁忙的演出排期当中不断创作新作品的巨大压力,反而爆发了一次创作的高峰,创作出一批具有中国特点、反映南洋当地历史文化、体裁多样、主题丰富的舞蹈舞剧作品,圆满地完成了“中艺”配合国内民主运动,开展海外新兴艺术与青年运动,发掘整理海外民间艺术,创作反映侨胞生活的作品的任务,将新艺术的种子传播到广大侨胞之中。
在1949年5月至7月间,梁伦参加了中华全国青年代表大会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文代会”)两场重要会议;其中,在文代会上,梁伦是作为舞蹈界唯一一位南方代表出席。在文代会筹备期间,被后人称为“中国现代舞蹈之母”的著名舞蹈家戴爱莲主动提出希望与梁伦合作举办一场边疆民间舞蹈介绍大会演出的想法,以两人的代表作招待与会代表。这场“南北大会师”的精彩演出集中展现了新舞蹈运动在发掘、改编民族民
间舞蹈方面的成果,受到在场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界代表的热情称赞。
新中国成立后,梁伦曾担任华南文工团舞蹈队队长、华南歌舞团团长、广东省歌舞团团长、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舞蹈家协会主席、广东舞蹈学校校长、《舞蹈摘译》和《舞蹈研究》杂志主编等职位,从舞台创作、舞蹈活动组织、舞蹈教育、舞蹈专业刊物出版等多方面对我国舞蹈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对广东地区舞蹈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舞蹈是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艺术,舞台上的一切稍纵即逝,但是,舞蹈事业发展框架的设计和建构则会对一个地区的舞蹈艺术发展产生深刻长远的影响。在这一点上,身居要职的梁伦为广东舞蹈事业的未来勾勒了有利于持续发展的清晰蓝图。
他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创立了地方舞蹈工作者协会,联络省内舞蹈工作者开展工作,组织多种多样的相关活动,推动舞蹈事业的健康发展;他把握住历史时机,建立了广东舞蹈学校,为省内外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舞蹈人才,为后来中国现代舞的再兴、广州芭蕾舞团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向来重视舞蹈理论研究,不仅自己笔耕不辍,还组织创办了至今仍在持续发行的专业刊物,鼓励培养广东的舞蹈理论队伍……经过一代又一代舞蹈工作者历时数十载的精心浇灌,广东舞蹈建立了舞台创作、职业教育、理论刊物、舞蹈家协会等多方面共同发展的立体架构,推动着广东的舞蹈事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当然,这个画蓝图、打框架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其中一些方面,梁伦的构想早于许多同时代人,这些想法无疑是他游历交流、勤思好学的成果,有的构想因契合时代背景而得以顺利实现,也有一些有利于广东舞蹈艺术发展、却“生不逢时”的提议在一开始就遭到驳回或是中途流产。值得欣慰的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人们的视野不断开阔、观念不断更新,社会也生产出更多财富可供艺术事业向前发展的时候,后人终于一步步构筑起梁伦设计已久的广东舞蹈发展框架,这也证明了这位“设计师”眼光的前瞻性。
中国近现代舞蹈史研究专家、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舞蹈史研究室副主任的刘凤珍女士,评价梁伦是“新舞蹈运动的奠基者之一”,“他不仅是一位舞蹈艺术实践家,而且还是位舞蹈理论家、教育家和组织家”。
为了褒奖和纪念梁伦为中国舞蹈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党和人民回赠给梁伦一座又一座沉甸甸的奖杯。1991年,第三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授予他舞蹈类最高奖励——“为中国
舞蹈艺术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舞蹈家”。2004年,文化部授予他“表演艺术成就奖”,这一奖项用于奖励中国造型、表演艺术家和研究学者,旨在嘉奖为中国当代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国家级艺术家。2009年,广东省舞蹈家协会授予他“广东省舞蹈家终身成就奖”;同年,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中国舞蹈家协会颁发首届“中国舞蹈艺术终身成就奖”——这是代表中国舞蹈艺术最高成就的奖项,首届获奖者仅四人:盛婕、彭松、梁伦、贾作光,他们都是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在舞蹈表演、舞蹈教育、舞蹈创作、舞蹈学术等不同领域开宗立派、作出卓越贡献的杰出舞蹈艺术家。2010年,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省作协联合向包括梁伦在内的15位老艺术家授予“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同年,在梁伦老先生九十寿辰之际,广东省文联、广东省舞蹈家协会授予他“广东舞蹈一代
宗师”荣誉称号。
时至今日,这位出生于1921年的老先生仍然在用纸笔、用头脑“跳舞”,不仅对如今一些舞蹈现象有着一针见血的评点,对友人、后辈的撰稿邀约也不吝笔墨。这让人不禁想起中国舞蹈出版社在1990年为他出版的文集题名——《舞梦录》,其实,比起一个做梦的人,他更像是一个造梦的人,将我们拉进他瑰丽的梦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