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特稿:思念和悼念
女性思想的启迪——追念刘思谦老师/谢玉娥
谭湘印象记/艾云
名家论坛
论茹志鹃和刘真的小说/张炯
“笑傲群芳争浮华,甘为高洁作飞灰”——女作家白薇/白舒荣
苦难的呈现与疗救的路径——重读《我在霞村的时候》/王峰琳
性别意识·民间立场·声音技术——也谈萧红乡土小说的叙事策略/卞茜茜
精神力量的透视与人格魅力的张扬——重读柯岩长篇小说《CA俱乐部》/王迩宾
矛盾困惑的“女同志”——重读《女同志》/王大威
都市里的古典空间——读潘向黎《荷花姜》/陈红
白烨评论专栏
羊可道,非常道——评李娟的散文新作《羊道·春牧场》/白烨
真情地寻找——读杨则纬长篇新作《于是去旅行》/白烨
生活的歌者——余红小说与现实题材写作简说/白烨
乡村题材的现实主义力作——评王华的长篇小说《大娄山》/白烨
舒晋瑜访谈专栏
叶广芩:人生凄凉,但我注入了温情/舒晋瑜
叶弥:“越轨的笔致”冲破思想的牢笼/舒晋瑜
葛水平:“世俗”必须是我命中注定/舒晋瑜
作家访谈
徐小斌:小说创作的超越性、先锋性与隐喻之美/王红旗 徐小斌
苏雪林研究
苏雪林著述中的语言艺术面面观/沈晖
武大西迁乐山八年的艰苦岁月——苏雪林抗战时期的教学、创作与研究/沈晖
苏雪林:一位世间少有的奇人/沈晖
矢志不渝扶持文学青年——以苏雪林关心校园文学社团为例/沈晖
苏雪林捐金抗战的意义及反响/沈晖
苏雪林皖南寻亲忆旧/张真慧
有趣的灵魂终会相遇——作家石楠与苏雪林的笔墨缘/张真慧
张爱玲研究
张爱玲电影《太太万岁》中的女性社会/李宁 安鹏顺
张爱玲电影剧本《太太万岁》手稿考略/吴亚丹
现代装置——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浴室”空间/丁茂
残雪研究
从《激情世界》看残雪的创作转向/李礼
残雪作品中的洞穴象征——以《新世纪爱情故事》为例/张琦
奇异幻境中的心灵对话——残雪近作《蛤蟆村》的形式特质与文化蕴含/高梦瑶 燕扬天 黄睿君 李芊芊
徐坤专栏
一座精神“鸟巢”的诞生——从徐坤的《八月狂想曲》谈其创作历程/王红旗
有热爱,才能理解荒诞——评徐坤《神圣婚姻》/谢有顺
时代和婚姻的多重主题奏鸣——徐坤长篇《神圣婚姻》读后/吴俊
因为相信,所以神圣——读徐坤《神圣婚姻》/张莉
修白专栏
慈悲者的孤独/雷达
沉痛的自叙承载着关爱生命的丰盈内涵——读修白长篇小说《金川河》有感/朱德发
对拒绝自省与忏悔导致普遍蒙昧的精神针砭——读修白的小说《假寐》与《剪刀手》/黄毓璜
主体失落的沉沦——评修白的中篇小说《空洞的房子》/陈敢
“却在我的生命中残喘”——作家修白对“生命归途”的九个凝视/李一
如星空照耀——怀念朱德发老师/修白
修白小传及其作品/濮之阳
王秀琴专栏
王秀琴《供销儿女》序/杜学文
忧伤情绪的别样观照——由小说集《婚驮》看王秀琴短篇小说创作特点/王祥夫
欲望统摄下多重叙事视角的融合——论王秀琴长篇小说《供销儿女》中的乡土叙事/廖高会
文学冲突下的道德构建与人文书写——评王秀琴《五味豆蔻》/邓维国
作家园地
十五年前令我伤感的春节——怀念冯理达将军/高艳华
学术前沿
2011-2021年中文学科女作家/女性文学研究博士论文综述/李礼
华人女作家研究
探询跨文明语境中的文化折冲与调和之道——论林湄小说《天望》与《天外》/王晓平李碧春
旅法作家绿骑士创作概论/[奥地利]安静
回望与反观——《2022年北美中文作家作品选》序/顾艳
影视中的女性研究
跨媒介的历史呈现与女性塑造——以王安忆小说及电影改编为中心/刘平
女作家史料文献研究
赵萝蕤与“学灯”/肖伊绯
文化自觉视阈下的精品创造——李亚威影视创作价值论/周思明
作家作品论
新世纪女性小说的物质书写与情感体验/韩旭东
阶层、壁垒、冷漠与女公务员之死——读马金莲的短篇小说《年关》/马明高
从青春自我的觅渡到审视现代城市社会的现实——文珍小说论/欧阳军
董夏青青小说中的“牺牲”书写——以《在阿吾斯奇》《冻土观测段》为例/王楠
阅尽山长水阔静守凉月满天——凉月满天创作论/刘世芬
长河长:人性与水的合唱——翟妍长篇小说《长河长》印象/杜波
台湾女性文学研究
台湾女诗人十二家论札/刘登翰
新汉学研究之契机:自《梦中的橄榄树》西译本之注释分析翻译策略与译者风格/古孟玄
作品讨论谈
平淡中的深刻与力量——阅读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安妮·埃尔诺/[法]黄晓敏
“你必须生活在每一件事情里”——关于周洁茹《美丽阁》的讨论/戴瑶琴 宋永琴 刘艳 张晖敏 孙艳群 谌幸
古今女诗人研究
“易安愁”的审美范式及其词体特征/张文浩 汪奕含
21世纪以来古代文学研究的几个趋向——以清代词人吴藻研究为例/彭文伶
巫昂诗歌创作论/陈湘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