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来华耶稣会士孙璋于18世纪30年代用拉丁文翻译和阐释了《诗经》,题为《孔夫子的诗经》,这是西方出现的shouge《诗经》全译本。本书在《诗经》西传史、中国诗经学史和礼仪之争三大脉络中,对这一鲜有研究者关注的《诗经》译本做出了全面考察。《孔夫子的诗经》不仅是一本译诗集,而且是一部西方诗经学转型期的标志性著作,从《孔夫子的诗经》开始,《诗经》便有了一面异域之镜,它使《诗经》在跨文化语境中的看与被看、思与反思便成为可能。《诗经》借助自《孔夫子的诗经》开始的语际翻译,与世界诗学对话,对世界范围的诗歌创作和诗学观念产生影响,并成为全世界共同的文化遗产。
绪论
第一节研究意义与思路
第二节《诗经》西译史及研究综述
第一章译者身份和译本初探
第一节孙璋及其作品研究概况
第二节副文本研究
第三节译本结构
第二章《诗经》西传史中的孙璋译本
第一节忠实的翻译准则
第二节削弱《诗经》民歌特点的增译与减译
第三节文化考量高于文学旨趣
第三章经学大于诗学的阐释选择
第一节“诗”在孙璋译本中的隐匿
第二节孙璋《诗经》阐释中的经学特质
第三节孙璋对清初诗经学的继承与突破
第四章《孔夫子的诗经》与孙璋对礼仪之争的反思
第一节孙璋笔下的神奇诞生故事
第二节天=帝=上主的独特译名
第三节困惑与辩护:孙璋对中国祭礼的态度
第四节《诗经》与《圣经》对孙璋的交互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西方《诗经》翻译列表
附录二《孔夫子的诗经》错漏表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