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序一 垦拓之光
序二 “农民”刘锡诚
与民间文学为伴
一、小小农民(1935-1953年)
二、北大学生(1953-1957年)
三、文艺工作者(1957-1977年)
四、文学编辑与评论家(1977-1983年)
五、主持民研会工作(1983-1989年)
六、民间文艺学家(1989年以来)
整体研究与建构中国特色民间文艺学
一、我与民间文学的不解之缘
二、整体研究与民间文艺学
三、“三套集成”始末
我与“民间文学三套集成”
一、阐述性质定位,促成工作走上正轨
二、主持编纂《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工作手册》
三、组织建立编委班子和总编委会办公室
四、资料的编辑出版和保存
我所经历的中芬民间文学联合考察
一、成为学者
二、峨眉山会议:开启中外民间文学学术交流先声
三、中芬民间文学联合调查缘起
四、在三江做田野作业
五、调查后续
我的民间文学学术编撰小史
一、在民研会的初期阶段
二、编《民间文学》杂志始末
三、编辑《民间文学论坛》
四、退休之后
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一、抢救中国民间文化
二、“民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三、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四、我的“非遗”理论探索
五、“非遗”需要分类保护
六、如何认识“非遗”保护中出现的问题
七、“非遗”保护的关键是对传承人的保护
八、“非遗”的数字化采录
九、“非遗”保护成败在于核心技艺和价值是否得到完整保护
十、让每个学生掌握“非遗”知识是国之大计
我是怎样研究原始艺术的——兼谈艺术人类学
一、《中国原始艺术》的写作
二、象征研究与《中国象征辞典》的编辑
三、艺术人类学在“非遗”保护中的作为
四、艺术人类学的学科构建
21世纪:民间文学研究的当代使命
一、民间文学要回归文学
二、“非遗时代”的民间文学研究
三、应恢复民间文学的二级学科地位
附录:刘锡诚简介
编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