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稿的通信(代序)
绪论 当代文学史编写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 “当代文学”的观念及其历史叙述的建构(1949—1978)
第一节 《中国新文学史稿》与“当代文学”的诞生
一、《中国新文学史稿》与《新民主主义论》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二、《史稿》的内容设计与作家选择
三、作为文学史写作实践的意义与影响
四、“当代文学”的编写预设与学科阐释
第二节 当代文学史叙述范式的构建与演化
一、重估五四新文学价值
二、新中国文学史观的人民性
三、人民性文学史观的发展
四、文艺人民性立场的马克思主义追溯
第三节 集体编写与《十年来的新中国文学》等史著
一、不以“史”命名的第一本“当代文学史”
二、文学史的集体编写
三、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四、主流文化立场的表达
五、《十年来的新中国文学》与《文学十年》
第四节 激进文学史观下的文学史撰述
一、文学批评与当代文学史
二、“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神话
三、激进文艺思潮的历史寻踪
第二章 “回归五四”语境中的当代文学史编写(1979—1989)
第一节 80年代当代文学史编写的知识语境
一、“新启蒙”视域中的文学版图描绘
二、几部海外出版的现当代文学史
三、“文学主体性”理论及“纯文学”观念构想
四、当代文学史叙述的内部矛盾
第二节 新时期早期的两部文学史与一部思潮史
一、当代文学史编写工作的重启
二、《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的延续与超越
三、《当代文学概观》的“‘文学’史意识”
四、《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的正本清源
第三节 从《中国当代文学史稿》到《中国当代文学史》
一、一部不断修订的当代文学史
二、“新编本”的“新时期文学”概念
三、“新编本”的“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学”叙述
四、“新编本”的《史稿》痕迹
五、当代文学史持续修订的多重因素
第四节 “重写文学史”思潮中的当代文学史叙述实验
一、“重写文学史”势能的积聚
二、被剥离出历史的“当代”
三、未完成的当代文学史编写实验
第三章 当代文学史编写的学科意识与多元格局(1990—2010)
第一节 启蒙的质疑与文学批评的分化
一、后启蒙时代的思想文化症候
二、批评的功能分化与理论纠结
三、当代文学史编写的繁荣及原因
第二节 《抗争宿命之路》等“再解读”思潮
一、“再解读”思潮及《再解读》
二、“后现代”文化理论的挪用
三、从《抗争宿命之路》到《经典再解读》
四、存在争议的文学史叙述方式
第三节 《中国当代文学史》(北大版)的学科意识
一、史著与若干著述的钩沉
二、文学史观念的制度层面演绎
三、“新的历史叙述”空间的拓展
四、个人写史的“期许与限度
第四节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的“民间”视角
一、观念体系的构建与编写设想
二、寻找被“遗忘”的文学世界
三、重审文学的“民间”形态
四、打开的与遮蔽的“当代”
第五节 《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的启蒙立场
一、编写的缘起与背景
二、问题预设与分期法则
三、“之”字形的当代文学发展史观
四、作家作品评析的突破与局限
第六节 当代文学史编写多元格局的形成
一、三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当代”
二、《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的“新元素”
三、《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的观念与视角
第四章 当代文学史编写与史料整理研究(2010—2019)
第一节 当代文学史编写的新状态
一、近十年来的当代文学史编写
二、面对史料的整理与甄释
三、告别“当代”的学科诉求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的“折返”
一、“从史料再出发”的编写理念
二、文学史叙述中的“文学史”
三、史料选编中的问题意识
第三节 《材料与注释》的“延伸”与“终结”
一、“后当代”的文学史编写研究
二、重返当代史的困难与尝试
三、“材料”的权重与诠释的向度
四、“微弱叙事”的文体与风格
第五章 海外中国当代文学史编写一瞥(1949—2019)
第一节 几个与编写相关的问题
一、文学史编写的“问题导向”
二、“华裔学者”的双重身份
三、文学史叙述模式的“修复”
第二节 从夏志清到司马长风
一、“冷战时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二、司马长风的“回归民族传统”
三、对文学思潮与文艺论争的淡化
四、“世界向度”与“文学性”
第三节 林曼叔等《中国当代文学史稿》
一、写作、出版与相关评论
二、现实主义文学史观的构建与实践
三、当代作家的机制梳理与类别意识
四、矛盾与裂缝及其他
第四节 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一、海外汉学家的文化身份与文学史立场
二、当代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