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章 道德的重塑:从正夫妇到保国家
第一节 传统教化体系与《诗经》
第二节 晚清学制变迁中的《诗经》
第三节 经训/伦理教科书中的《诗经》
第四节 “家事”与“王事”的冲突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打下“经字招牌”:整理国故与解构《诗经》经典地位
第一节 经典史料化:从“六经皆史”到“六经皆史料”
一、章学诚:“六经皆先王之政典”
二、章太炎:“六经都是古史”
三、整理国故:“六经皆史料”
第二节 斩除藤蔓:从《诗经》回到“诗三百”
一、否认孔子删诗:斩断《诗经》与圣人的关联
二、废《毛诗序》:瓦解早期阐释体系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诗》学理论与“文学”建构:从古典诗学到现代文学观念
第一节 从“文”到“诗”:以诗学为中心的文学史建构
一、“诗言志”:“文学”的不用之用
二、雅俗互动:从民间取向到民族形式
第二节 “情”的转向:从伦理到个人
一、传统“诗言志”论
二、鲁迅对传统“言志论”的改造
三、“情”和“抒情传统”的重新阐释
第三节 民间取向:大众与精英的本位倒转
一、传统诗教观念:上达政制,下通民众
二、“五四”重释《诗经》之民间取向
三、“民间传统”的挖掘和阐释
第四节 “兴”义走向平面化
一、从“美刺比兴”到“山歌好唱起头难”
二、传统“比兴”论:政治-教化-审美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诗经》阐释与“中国”身份:从天下叙事到民族国家
第一节 以今度古:“中国文学”的系统整合
一、《诗经》与“中国”的地域边界
二、《诗经》与“中国”的时间脉络
第二节 以西律中:“中国文学”的世界定位
一、“讴谣-韵文-散文”的文体演进脉络
二、“史诗-抒情诗-剧诗”的诗体分类
三、他者的眼光:抒情与叙事之二分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诗经》研究与“科学方法”:历史考据中的启蒙价值
第一节 《卷耳》论争:历史考据还是审美本位?
一、“假想敌”的变化
二、文学研究会的态度:古典之为“次要”
三、创造社的立场:“青春化”与“原始化”是同一过程
四、《卷耳》论争中的内在张力
第二节 《野有死麕》讨论:“科学方法”与价值坚守
一、《野有死麕》阐释中的启蒙意识
二、俞平伯、周作人的批评:朴学家嫡派
第三节 《静女》讨论:“求真”还是“猜谜”
一、字里行间求“原义”
二、“科学方法”之迷思
第四节 小结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