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诗声律例说
0.00     定价 ¥ 81.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6925119
  • 作      者:
    作者:郭戍华|责编:高志红
  • 出 版 社 :
    华龄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4-01
收藏
畅销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不再采用系统论述的方式,而以例说的形式各自独立成篇,试图能为新诗形式学的研究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使之彻底摆脱自由与格律的论争误区,为学习新诗写作者提供利用语音形式表现思想感情的基本方法与范例,并启发和促进新诗创作者们在创作中对这些方法进行更广泛深入的探索,总结规律,从而最终建立像乐理学那样以规律指导创作,而非格律公式的新诗声律学。

展开
作者简介

郭戍华,男,1955年生于北京。资深编辑,曾任职于《中华文学》《文化宫》《时代》杂志。1995年后历任《中国改革》杂志主编兼编辑部主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副社长、副总编辑;《中国改革年鉴》编辑部副主任。潜心研究新诗声律问题四十余年,著有《新诗声律初探》一册,华文出版社2009年出版。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作者2009年出版的《新诗声律初探》(北京,华文出版社)的姊妹篇。写作的目的,是以具体的诗例展示《新诗声律初探》一书中阐述的理论观点,让读者更具体地感受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构诗元素如何在新诗的创作中应用,使之成为更有效、更恰当、更美地表现诗歌内容情感的声律艺术手段。 本书不再采用系统论述的方式,而以例说的形式各自独立成篇,试图能为新诗形式学的研究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使之彻底摆脱自由与格律的论争误区,为学习新诗写作者提供利用语音形式表现思想感情的基本方法与范例,并启发和促进新诗创作者们在创作中对这些方法进行更广泛深入的探索,总结规律,从而最终建立像乐理学那样以规律指导创作,而非格律公式的新诗声律学。
展开
精彩书摘

新诗形式问题浅说

关于新诗的形式问题,从新诗抛弃华夏千年传统格律,借鉴西方现代诗而走向白话自由体那天开始,就存在种种不满、批评、争论和探索新格律的努力。要厘清这个问题,恐怕先要放下个人偏爱好恶,搞明白诗为何物,包括诗的形式构成及其作用。

关于诗的定义,可以有许多种,因为概括的角度不同。

但我以为,所有人都不可否认的一个定义是,诗是一种刻意利用语音元素——节奏、韵色、声调、轻重、长短等,构造独特的声音形式,并以这些形式表情达意的语言艺术。

即便是今日主张极端自由体的新诗人们,也不能否认我的上述定义。否则,他就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你虽然否定押韵,否定声调作用,否定音节排列规律,但你为何还要分行书写呢?

他肯定不会说是为了浪费纸张!有可能的回答是“建筑美”,或干脆说纸面游戏。但为何散文就不需要“建筑美”之类的纸面游戏呢?这显然难以自圆其说。

其实真正诚实的回答只有一个:没有了刻意利用语音构诗元素——节奏、韵律、声调以表情达意的体裁规定性,如果再不分行,就没人承认你写的东西是诗了。换言之,分行成了诗之体裁的唯一形式规定性,或曰铭牌!

但若继续深入追问,分行除了证明作品是诗的纸面铭牌作用外,使其能成为这铭牌背后的深层原因何在?答案只有一个:分行可以提示读者注意把握诗行之间声音上的节奏,以之传达作者的情感思绪。

由此可见,分行作为诗的形式特点之一,其实质是要实现某种语音的声音效果,比如节奏的快慢顿挫,使之成为诗的表达手段。

其实,无论中外诗歌,都具有刻意利用语音的某些元素构建声音形式的体裁特征。例如英语诗歌的轻重律、法语诗歌的长短律等,以及普遍的押韵形式。

由于我们汉语语音中的构诗元素尤其丰富鲜明,因此华夏诗歌的形式性建构就特别发达,并在科举制度等文化环境加持下,发展出一整套,甚至具有独立于诗歌内容之外的形式美的诗词曲格律公式。

但格律虽精美,却因成为僵死的公式而束缚思想,尤其背离了诗歌的声音形式是为表达内容而存在的,理应根据不同内容进行自由的艺术创造这个本质要求。因此,新诗抛弃僵死的格律公式,走向白话自由体,当然是巨大的解放与进步。

然而新诗在抛弃格律公式的同时,却把构造诗歌声音形式的那些语音构诗元素也一并抛弃了,完全忽视了这一道理:这些构诗元素既可以搞成僵死的格律公式,也可以成为自由运用的构成诗之传情达意声音形式的艺术手段。

如果说古人把语音构诗元素僵化为格律公式,将一切内容往里面套,是一种愚蠢;那今人干脆把语音构诗元素和格律公式一起抛弃,则是更大的愚蠢。因为如此一来,新诗不仅失去了利用汉语丰富的语音元素表现诗歌内容感情的艺术手段,更重要的是,使新诗丧失了诗的体裁形式规定性,流于分行散文,诗也就灭亡了。

从诗的形式与内容的更深层次看,诗的形式也是内容的规定性之一。

诗是语言艺术,因此语言作为形式规定了诗与所有使用语言的艺术——散文、小说等具有规定共性,即要使用语言的概念、逻辑、语法、词汇、语象等表情达意,而非像绘画艺术那样使用光和色彩线条,也不像音乐音艺那样使用人声与器具的乐音。

但同样是语言艺术,诗与散文等其他语言艺术体裁的差异性规定,即诗的特性,就是诗除了利用语言的内涵表情达意外,还特别要利用语音作为形式手段以表情达意。这一独特的形式规定性,作为表情达意手段的同时,也对诗的内容形成一定的制约或构造规定。

比如,不同民族语言的语音特点,就影响到不同语言诗歌形式对语音构诗元素的不同侧重选择,就使它们的诗歌语言展现出不同风貌。英、法、俄语诗,因语音韵色不鲜明,因而视轻重长短节奏重于韵律节奏;而日语由于谓语后置导致韵字极少,竟很难形成韵文语言传统,因此或袭用汉文诗,或只有简单的俳句。

又如,汉语单音节声音独立性强,其诗形上就不宜让诗句过长,一般不超过9个音节;节拍排列也不宜随意散漫,否则难以构成鲜明的节奏。这一形式上的特点,也影响或曰规定了汉诗语言内容的诗性特征,如以二音节和三音节词汇为主,避免过多使用虚词等。

日本学者松浦友久在评论中国诗歌的特点时说:“中国诗韵律结构与中国语的特点关系最为密切;同样地,与韵律结构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的抒情结构,恐怕也深深地受到它的影响。”(松浦友久:《中国诗的性格——诗与语言》,蒋寅编译:《日本学者中国诗学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18页。转引自蔡宗齐《七言律诗节奏、句法、结构新论》,载《学术月刊》2017年第2期)

蔡宗齐先生更在上文中指出,“七言律诗节奏方面的革新不仅加强了诗歌的音乐美感,更重要的是开拓了诗人不断建构新型主谓句和题评句所需的空间。”他还研究了七律体式对诗人表达思维与情感逻辑的影响,认为七律诗格在节奏、句法、结构形式多样化方面比之五言诗格的创新,造就了“言灵变”的语言特点。

既然我们了解了诗的形式与内容之间互为依存的关系,就应该明白,我们可以抛弃传统诗歌的格律公式,却不能抛弃以语音构诗元素为手段,创造适合诗歌内容表达需要的声音形式的追求及其规律的探索。

这才是新诗未来的出路。这种声音形式及其规律的追求与探索,很可能就是新诗形式学的建立,其主体则是新诗声律学。

本书即是为此努力而作的例说。

(2021年11月1日)


汉语语音的构诗三元素

一、什么是构诗元素

人们常说,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但小说散文同样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又与之有何区别呢?

其实,语言包含着两个方面。一个是语义,即语言反映的人之思维内容,包括概念、形象、情感等。在这个方面,诗歌与小说散文等其他文学艺术比较,虽也可以有一定差异——比如思维表述的跳跃性、赋形造像更具唯美与象征性等;但这些并非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独有的特性。因为小说散文等其他文学体裁,同样可以使用诗意诗性的语意表达方法。

语言的另一方面,则是其物质外壳——语音。而正是语音,才构成了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区别于小说散文等其他体裁的根本特征。

语音当然首先是语义的承载物。我们日常口语以及小说散文等文学艺术,也是利用语音的这个基本功能,却并不刻意追求语音本身的艺术表现与创造。

但我们知道,声音作为一种对人的物理刺激,其强弱轻重、高低变化的有规律与有目的的组织,是可以引起人的感情共鸣与心理联觉——即形象联想的。这正是音乐得以存在的原因。

语音除了作为语义承载体外,其发音的轻重缓急、长短高低、响亮喑哑、音色对比与重复等,虽然不如音乐那样复杂多变,但适当组织起来并构成规律,其创造出的节奏感、音色共鸣和声调起伏的旋律等乐音性质的声音色彩,同样可以发挥某些传情作用,并使听者有耳悦心动的艺术感受。

诗歌除了和小说散文一样利用语义表情达意外,更独特之处正是利用语音的上述声音特征元素,创造出有规律的、特别具有节奏性的、能更强烈传达感情意境的语言艺术。

换言之,刻意利用语音的某些特性元素,特别追求语音的表现作用,才是诗之成为诗的关键,也是诗与其他文学体裁的根本区别。

因此,我们将语言中这些可以以之构成诗歌特有体裁特征的语音元素,称之为构诗元素。

二、中外诗歌均使用语音构诗元素

据统计,全球现已查明的语言有5000多种。这些语言虽千差万别,但由于人类发音器官的生理限制,所能发出的具有语音构造作用的声音——语音学谓之音素,总是有限的。由国际语音学学会制订的,用来给全世界各种语言注音的国际音标2015年版中,用于描述音素的字母只有107个(当然,各种语言还根据需要增加特殊符号)。

而所有的人类语言,由于声音的物理属性和人之生理与思维的共性,其语音也都具有一些共同特征。

其关键就是,所有语音都具有声音的四个物理性质: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质(音色)。不论何种语言,都是使用声音的上述四个性质,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和侧重,构造自己的语音音节,以实现表情达意。而同时,语音的这些高低、强弱、长短及音质音色,及其组合体音节,都可以成为构诗元素。其中高低、强弱、长短,在诗歌中经常被有规律地排列组合,从而使诗歌在声音上,具有比其他文学体裁更强烈的节奏性。而音质中的音色相近,则被用作诗歌的押韵,构成和谐的声音效果,以及韵句与非韵句对比或重复相间的音色节奏。


展开
目录


第1 章 概论

新诗形式问题浅说...................................................................... 003

汉语语音的构诗三元素............................................................... 007

如何在新诗中传承汉语语音构诗元素............................................. 016

新格律之路走不通...................................................................... 029

天然 · 定式 · 规律...................................................................... 035

修辞本是选择............................................................................ 042

对比与重复:语音构诗元素运用的基本方法................................... 050

第2 章 节奏

汉诗节奏浅说............................................................................ 063

音步与拍子:诗歌节奏术语选择................................................... 069

断句与分行............................................................................... 072

诗句长度与节奏......................................................................... 083

不同节奏型的声音效果............................................................... 099

节奏对比.................................................................................. 103

节奏整齐简说............................................................................ 107

诗歌节奏的规整......................................................................... 113

有时需要“乱弹”....................................................................... 116

三音拍的跳跃性......................................................................... 121

三音拍的强调作用...................................................................... 125

三音拍的加速与减重................................................................... 131

稳定终止和非稳定终止............................................................... 133

让诗的终止余音不绝................................................................... 136

汪国真诗作的声律...................................................................... 139

第3 章 韵色

韵色与情境............................................................................... 145

根据情境换韵............................................................................ 151

诗字韵色的选择......................................................................... 159

“却”与“复”的韵色差别........................................................... 161

昼与夜的先后............................................................................ 165

韵的规律、疏密与宽严............................................................... 168

抱韵:诗的文字游戏................................................................... 174

恍然之悟:许多人不会押韵......................................................... 179

第4 章 声调

声调情感及其在新诗中的应用...................................................... 185

利用声高优势............................................................................ 193

注意声调音线顺谐...................................................................... 196

四个阴平连用的效果................................................................... 198

如何让声调更悲凉...................................................................... 200

声调对比一例............................................................................ 202

“云淡风清”还是“风清云淡”...................................................... 204

枯索还是索枯:加强尾声对比...................................................... 207

“声响”与“声音”哪个悲凉........................................................ 209

第三声的热力............................................................................ 211

第三声的迟缓效果...................................................................... 214

第三声连用的效果...................................................................... 216

“扬”“硬”组合的淡漠色彩......................................................... 219

第5 章 其他

不是分行就成诗......................................................................... 225

避免无意识的重复...................................................................... 229

跳出语言老化困局...................................................................... 234

错字法:特殊修辞...................................................................... 237

转折词的语音选择...................................................................... 241

推敲与精致............................................................................... 243

再精致一点............................................................................... 246

诗之唯美.................................................................................. 249

第6 章 附录

汉语古音今音“优劣”论............................................................ 253

古装挺美,质料只能当代............................................................ 261

也说平水韵............................................................................... 264

诗人不能自私............................................................................ 267

学诗自评.................................................................................. 269

参考文献.................................................................................. 27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