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世纪中国长篇小说的地方书写
0.00     定价 ¥ 8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2712291
  • 作      者:
    作者:李小红|责编:王小溪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3-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李小红,女,文学博士,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甘肃省文化发展学会理事,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西部文学、中国现当代小说。在《学术界》《贵州社会科学》《新疆社会科学》《两北民族大学学报》《阿来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2部,参编著作3部、教材1部。主持、参与完成各级科研项目多项。研究成果获甘肃省第卜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第五届甘肃文艺评论奖等奖项。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以21世纪以来的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以“地方”为研究视角,采用个案剖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城市、乡村、边地三个维度入手,分析新世纪长篇小说地方书写的特质,并指出这一书写中作家在题材选择、主题呈现、审美追求、艺术形式等方面表现出的诸多文学新特点。在对研究对象整体观照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新世纪长篇小说地方书写的文学价值及其文学史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其可能的发展方向。
展开
精彩书摘
  《新世纪中国长篇小说的地方书写》:
  王华小说中的边地,是她生活过的黔北乡村,因此,她的边地书写,带有浓厚乡土特色。“我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主要创作紧扣当代现实的作品。由于我生长在农村,对农民熟悉,所以我的创作对象一直都是农民。中国曾经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我童年时期依然是,因此农民这个庞大的群体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①中国现代小说的乡土叙事兴起于“五四”时期,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写实派一脉,将旧中国凋敝、衰颓的农村风物的书写与其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交织在一起,带着鲜明的启蒙、理性特征。另一脉则以废名、沈从文为代表,侧重于对诗意、浪漫乡土中国的呈现,作品有着明显的“乌托邦”色彩。但是,这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写作路向其实殊途同归,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风雨飘摇历史时期的中国农村,普遍经历着从“乐园”向“失乐园”的过程,作家在书写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小说独特的“疼痛书写”。进入当代——尤其是新时期以来,张炜、陈忠实、贾平凹都创作出了书写巨变中中国疼痛的经典之作,王华的小说在继承这一写作路向的同时又能别出心裁。首先,她自觉站在女性的立场上书写黔北边地,小说中的桥溪庄、傩赐庄、花村,都是带有女性体温和气息的村庄,《花河》的开篇写:“我家乡那条河叫花河,两岸的女人都喜欢以花为名,比如红杏,比如白芍。”《花村》写:“花村以花为名,花村女人也以花为名。”她笔触所及,无论是以花命名的“花河”和“花村”,还是一年四季都笼罩在大雾中,总是给人一种湿淋淋感受的傩赐庄,无一不显现出强烈的细腻、感伤的女性气息。这些偏远闭塞的小山村,静静地矗立在黔北边地,形成一种鲜明的地方形象。
  其次,她笔下的黔北山村不仅成为小说的叙事基点,也是承载小说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思想和生活情态的文学地标。王华将女性人物性格、命运发展变迁的历程,放置在绵密的乡村生活之流中去展示,人物的形象、命运与黔北边地的村庄相互映衬,以人事命运的变迁烛照乡村的“静”与“常”,一动一静之间,处于历史变动中的女性随波逐流的悲剧命运昭然若揭。
  《花河》中,王华在相当广阔的时代背景中去构建乡村女性的人生故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直写到改革开放,但她无意于对小说宏大、史诗性品格的追求,她更关注的是不同历史境遇中女性的人生选择以及这种选择的后果,由此传达出作家对人生无常和命运荒谬的揭示。小说中的姐姐白芍,工于心计,13岁父母双亡之后,她确立的终极人生目标就是嫁给地主王土做小老婆,以此来保障自己和妹妹红杏的基本生活条件。她不动声色地接近王土,终于如愿以偿成了王土的小老婆。然而,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土家的土地被没收,王土被镇压。她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她以自己的身体为筹码,数次向她曾经抛弃的未婚夫王虫示好。然而,因为白芍曾经的背叛,王虫始终耿耿于怀。她与王虫的婚姻,也是自己忍辱负重才得以保全的。白芍的一生,是充满屈辱的一生,她步步为营却往往事与愿违,看似主动争取,实则难逃命运的捉弄。她“用身体和性来换取命运转变的良机,但就在这人性发生扭曲的过程中,她恰恰失去了生命的本质和精神的原点”。相比姐姐,红杏似乎是作家中意的女性。少女时期的红杏,娇憨天真,为爱情不计得失;成年后的红杏,虽然饱受生活的苦难,却能在困境中豁达乐观地看待生活,她的坚贞、坚持也为她赢得了花河村许多男性的爱慕与追求。小说采用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在将二位女性的命运和盘托出的同时,王华巧妙地将女性的命运与村庄相勾连。小说开篇的“花河”就带有明显的隐喻特征,以水来象征女性随波逐流,不能自己操控或把握自己命运的困境。河水与村庄、村庄与女性相得益彰,在“河水流,水中花,人命如水”的人生、命运的转换中,整部《花河》对女性悲剧命运的书写是一种有着切肤之痛的真实写作。
  再次,王华不仅以知识者、启蒙者的立场展示作为“化外之地”的黔北风情,她的创作也带着文化怀乡的意味,她深刻地意识到自己与书写的边地、与边地的女性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无论是她对黔北边地村庄气候、地理环境、民俗风情乃至日常生活细致的“深描”,还是对乡村生活的形态和村民的生存样态的书写,都是她带着个人印记与人生经验的一次文学穿越。她笔下的乡村不再是废名、沈从文笔下浪漫诗意的唯美空间,而是安放心灵的精神宿地。也不像五四乡土小说家,当他们身居城市而回望乡村时,乡村的愚昧和落后成为他们集中批判的对象。她能够对乡村生活进行重新编码,在审视乡村的愚昧、落后的同时,发掘乡村人性的美与善,由此,小说中形成了一种意味深长的疼痛。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何谓地方
第二节 文学地方书写的研究状况及意义
第三节 20世纪中国小说中的地方书写
第四节 本书的着眼点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历史变迁与城市之像
第一节 新世纪长篇小说城市书写范式的嬗变
第二节 器物书写与城市追忆
第三节 俗世即景与市井传奇
第四节 山河之影与故人之像

第三章 现代转型与乡村镜像
第一节 乡村现代转型中的文学书写
第二节 乡村镜像的“传统”书写
第三节 多维文化映照下的中国之村
第四节 绘制当代新乡村的心灵版图

第四章 个体记忆与边地形象
第一节 新世纪长篇小说中的边地形象及其美学
第二节 边地诗性世界的追寻与想象
第三节 边地生命的哲性思考与表达
第四节 边地现实与文化的“在场性”书写

第五章 新世纪长篇小说地方书写的文学价值
第一节 地景书写与地方认同——认识价值
第二节 地方文化与地方依恋——情感价值
第三节 地方语言与地方审美——美学价值

结语 地方与文学: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