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浑和与文体演进》:
当然,戏剧文体与诗歌、文章和小说等有很大不同。戏剧较特殊。因此,愚以为,戏剧文体的自觉标准,也应灵活些。这主要是因为戏剧属于通俗文艺,其受众主体乃是无学无文的茫茫大众。这些茫茫大众是不会写剧论或曲话的。但是,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他们的评价虽然大都是非文本状态,属典型的非典型性文论,但是,这些无声的评论却极其重要,民间或专业的戏剧家们都会特别地看重群众的“口碑”。毫无疑问,它是戏剧的生命线和全部价值所基。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没有戏剧评论,也无碍于戏剧的自觉。实际上,只要演出繁荣,爱看者众,就可以断言戏剧已经自觉了。所以说元代是戏剧的自觉期。因为只有元代戏剧才称得上“繁荣”二字。所以王国维才说,中国的“真戏剧”始于有元。或许,成熟的戏剧并非起于元代——中国戏剧的形成期或成熟期尚有争议。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说,王氏所说的“真”实际是“好”或“优秀”的意思,所以,王国维实际是说元代戏剧达到最佳,而并非说中国戏剧形成于元代,但是,某种文体的自觉,应当与其优秀之作或最佳之作的出现为标志之一,所以,我们把元代定为戏剧的自觉期。
还有一点,也支持元代戏剧自觉说,即剧本的出现和成熟。有没有剧本是不是戏剧形成或成熟的标准(之一)呢?于此,学界尚有一些争议。但是,当我们讨论戏剧的自觉问题时,这一条是必须考虑的。很难想象,已经步入自觉的戏剧文体却可以没有或经常没有剧本。从某种意义上说,戏剧的自觉,就是“剧本”的自觉。所谓剧本的自觉,也就是剧本已经区分于一般的叙事文学的文本,也区别于一般的说唱文学的文本,与它体划清了界域,有了自己的范型或日体制特色。这个区别,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由“叙述体”转变为“代言体”。而且,这种代言体的剧本必须是独立的、定型的、成熟的。而元剧剧本无论结构、唱腔、角色等都已经高度规范、定型和成熟。另,“自觉的剧本”也意味着不仅搬演效果好,同时也往往是可以“悦”读的。史实亦然。元代的戏剧不仅舞台效果好(一些优秀剧目至今仍盛演不衰),而且其剧本本身也往往颇具可读性。后一点元剧本也完全做到了。比如我们读元人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等剧本,书写简利生动,故事惊心动魄,达到了王国伟所说的“不隔”的境界,犹如读现代惊险小说一样刺激,读者能获得极大的审美满足。元剧佳作叠现,当时热闹,后世影响亦广大深远。另外,元剧还有流派,有豪放派、轻俊派、锻炼派、本色派、文采派、典雅派等。这些都足以证明:中国戏剧之体元代已经自觉了。
以上笔者粗浅论述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文体的自觉期。这些说法当然不是定论,诚愿抛砖引玉,并期待识者指正。中国古代文体种类极繁,远非上述之四体。这也是中国文学的特色。所以,中国文体自觉的话题,到这里只能说刚开了一个“小头”。
(五)关于赋、骈文、律诗、词、白话小说等文体的自觉期
中国文体分类问题确实是个大问题、难问题,传统的划分自然并不都科学或都很科学,那么,传统文体是否须要再作划分?再作划分的话,应该怎么划分?依什么标准为最佳呢?这些也都存在再议的空间,从科学性、清晰性角度来说,这些再议也非常有必要。再议、再定以后,再分体、分批、分层次地对诸体之自觉期、独立期逐一予以研讨和确认,这样研究当然是最理想的学术状态了。但是,中国古代“文体”确实成“问题”,学界有争议总是在所难免,短期内也不可能统一认识或达成共识。所以,下面,笔者就暂时按照传统的文体分类成说,把以上四大主要文体之外的一些“次主要”文体的自觉与独立情况做初步的考察。这些次主要文体主要有:赋、骈文、律诗、词、白话小说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