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当代史诗学关键词研究
0.00     定价 ¥ 6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2704517
  • 作      者:
    作者:李楠|责编:慈明亮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9-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李楠,1981年生,陕西洋县人。现为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专职教师,文艺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与史诗学。在《河北学刊》《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刊物上发表十余篇学术论文。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立足于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的演述、文本及研究文献,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酌取中国当代史诗学最具代表性的六个关键词——史诗、口头诗学、演述、文本、歌手、文化记忆进行科学阐释和理论反思。六个关键词互相渗透和参照,既展示出中国当代史诗学体系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脉络,又以其独立的问题域形成对中国当代史诗研究的多维观照。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当代史诗学关键词研究》:
  传统的表演时空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而改变。以著名玛纳斯奇居素普·玛玛依的故乡——玛纳斯之乡哈拉布拉克为例。从前,村落是史诗歌手演绎史诗的特定场域。史诗歌手活跃在哈拉布拉克的每个角落,史诗演述调节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构成当地人有意蕴的文化空间。而且,“在柯尔克孜族的社会生活中,从古至今,玛纳斯奇都扮演着歌手和萨满的双重职能……这种特殊身份使他们在传统社会话语场中占据显赫位置”。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仍可看到,玛纳斯奇典型的演唱环境是在“白色柯尔克孜毡房里”,也有在“绿草如茵的草原上”。据居素普·玛玛依所述,“只要一听到演唱《玛纳斯》,男女老幼都赶来听,妇女背着孩子,年轻人扶着老人也都赶来,冬天从太阳落山开始唱,通宵达旦,直到太阳升起来。唱到哪里,就在那里停下来,到了晚上再接着唱”。足见人们对史诗的重视与喜爱,对玛纳斯奇的尊敬与爱戴。史诗歌手与听众构成和谐的表演体系。听史诗演唱,是柯尔克孜牧民的放松和娱乐方式,他们通过聆听史诗演唱,受到教育和鼓舞。然而,21世纪以来,哈拉布拉克已很难看到牧民围坐毡房欣赏《玛纳斯》演唱的热闹场面。交通改善使人们生活更加便利,乡民流动加速,多元文化交流变多,史诗口头传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口头传承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甚至瓦解。有研究者在对史诗歌手的访谈中发现,如果谈到有关“演唱《玛纳斯》不如从前兴盛了”的话题,问及原因,“听众少了”几乎是每个歌手首先提及的。哈拉布拉克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工作、求学,即使在家的人也赶时髦,不愿听老人唱《玛纳斯》。随着老一代史诗歌手逐渐离去,尤其是电视普及后,人们唱听《玛纳斯》的就更少了。
  史诗《格萨尔》情况也是如此。格萨尔说唱艺人的存在,是当今的一大奇观。这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部落社会形态的超稳定性造成的,有些地方两千多年来的社会经济文化进化相当缓慢,至少在20世纪50年代青藏高原上还有三百多个部落社会组织存在。艺人生活在史诗《格萨尔》的氛围中,滔滔不绝地说唱格萨尔的故事是他们的生存方式。而且,《格萨尔》表演形式灵活多样,很少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尤其伴随信息社会的到来,电视、收音机、录音录像等现代媒体进入到草原的千家万户,草原融入现代化生活方式,现代娱乐生活几乎替代了相对单调的说唱表演,网络更吸引了庞大的青少年群体。新的生活方式覆盖了民众的审美想象和空间。加之说唱艺人经济贫乏、居无定所,年轻一代对成为传承人失去兴趣。在这样的时代境遇下,“在一个没有听众和史诗氛围的地方,面对的是周围人对说唱艺术的冷漠态度,史诗歌手感觉到的是孤独”。因此,随着老一辈的说唱艺人逐渐老去,史诗的传承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现象。这就意味着,史诗歌手逝去,其身上承载的史诗口头传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消亡。而当下的语境中,传承环境的丧失、史诗歌手的失语及听众的锐减给藏族的古老民间文化带来了逐渐消亡和毁灭的命运,迫使藏民族原有的古老文明在现代文明的强势冲击下迅速地瓦解、消失、涣散甚至泯灭。虽然,杨恩洪也提到,在西藏的那曲、昌都地区以及青海的果洛、玉树地区,交通不便,受外来文化冲击较少。地理、人文环境依然处于藏族传统文化的氛围之中,而且21世纪初藏区涌现了一批年轻艺人,其说唱形式、说唱内容以及通过所谓梦授得到故事的方式等,都继承了《格萨尔》口头传统。但这仅仅是个例,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产生《格萨尔》说唱艺人的社会大环境终将会结束。
  据调查,在过去,江格尔奇表演无论在普通百姓中间还是贵族中,都受到普遍尊敬。在新疆,20世纪50年代,家家户户到晚上都要讲《江格尔传》的故事。而当前语境下,作为文化消费主体的年轻人更注重和欢迎现代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的隔阂不断扩大,而且史诗传承学习难度大,往往使“人亡艺绝”成为常态。
  面对史诗传承的新的民间及社会语境,面对史诗口头传统日趋式微的情况,作为“非遗保护”活动的举措之一,部分史诗传承人被政府认定为非物质遗产传承人,远离其本来熟悉的生活和演唱空间辗转来到城市或者乡镇,成为职业的演唱人员。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
第三节 中国史诗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史诗
第一节 20世纪以前西方学者对史诗的论述
第二节 20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对史诗的界定
第三节 中国学者对史诗的界定
第四节 史诗的类型概览

第二章 口头诗学
第一节 对口头程式理论的考察
第二节 对民族志诗学和表演理论的考察
第三节 口头诗学的理论旅行

第三章 演述
第一节 叙事语境与演述场域
第二节 仪式中的史诗
第三节 史诗演述与接受

第四章 文本
第一节 “文本”与史诗的文本
第二节 “以演述为中心”的文本与史诗的文本化
第三节 作为文学体裁的史诗

第五章 歌手
第一节 史诗歌手的称谓、类型与社会功能
第二节 史诗歌手的才能及相关阐释
第三节 时代语境与史诗歌手身份的重构

第六章 文化记忆
第一节 史诗演述与史诗文本
第二节 族群记忆与文化认同
第三节 “非遗”视域下的史诗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