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女作家学刊(第3辑)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1219852
  • 作      者:
    编者:阎纯德|责编:张平
  • 出 版 社 :
    作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专门关于女作家及其作品评论与研究的理论性图书,北京语言大学主办、著名学者阎纯德担任主编。

我国百年文学史上至今唯一的专业发表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学术出版物。


展开
作者简介

阎纯德,生于河南滑县,河南濮阳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1982年同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和北京作家协会。曾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进修法语,后执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巴黎第三大学、国立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艾克斯马赛第一大学、波尔多第三大学。1993年创办并主编《中国文化研究》。现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汉学研究》和《女作家学刊》主编,欧洲龙吟诗社名誉社长和法华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主要从事20世纪文学教学和文学、文化与汉学(SANOLOGY)研究,业余爱好文学创作。著有散文集《在法国的日子里》《欧罗巴,一个迷人的故事》《人生遗梦在巴黎》《在巴黎的天空下》,诗集《伊甸园之梦》《宇宙中的绿洲》等;学术著作有《作家的足迹》《作家的足迹》(续编)《中国现代女作家》(主编、主撰)《二十世纪中国女作家研究》(获香港龙文化金奖一等奖和中国女性文学第二届优秀著作奖)《二十世纪末的文学论稿》(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著作奖)《瞿秋白》《女兵谢冰莹》《鲁迅及其作品——我的巴黎讲稿》(法文著作)等,主编《中国文学家辞典》(6卷),《中国新文学作品选》(7卷),《新时期百位女作家作品选》,《20世纪华夏女性文学经典文库》(11卷),《大家书系》,《著名女作家散文经典》,《巴黎文丛》,《汉学研究大系》(60余部)等数十种书稿。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关于女作家及其作品评论与研究的理论性图书。著名学者阎纯德担任主编。具体内容包括名家论坛、宗璞专栏、葛翠琳专栏、乐黛云专栏、邵丽专栏、曾镇南专栏、汉学视野下的中国女性文学、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坛、名家研究与文献、作家访谈、作家作品论、作家创作谈、儿童文学女作家研究、少数民族女作家研究、海外华裔作家研究、古代女诗人研究、书评与信息等专题内容。本书对一系列女作家的创作成就进行深度分析,具有一定的资料价值和研究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论朱仲丽、韦君宜的小说创作

张 炯

 

在新中国女性创作的巨流中,朱仲丽、韦君宜的晚年小说创作不应被广大读者和文学史家所忽视。她们的共同点是,在自己漫长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了与文学创作无关的其他革命岗位,只在晚年才以勤奋的耕耘,在文坛以描写革命事业中的种种境遇和为革命而献身的先辈而引人注目。朱仲丽长期担任医生,62岁才开始写作;韦君宜则长期以编辑家、出版家而闻名,因而人们也往往不太留意她的创作。

朱仲丽(1915—2014),原名朱慧,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人王稼祥的夫人,湖南宁乡人。1936年毕业于上海东南医学院,1949年留学于莫斯科医科大学,获硕士学位。她于1930年即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工作,1937年到延安,历任延安边区医院医生、中共中央机关医务所所长、哈尔滨市第一医院院长、卫生部妇幼保健所所长、北京苏联红十字医院第一任院长、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一、二届人大代表。

朱仲丽从1979年起,以高龄开始写作,先后写出三百多万字的各类作品。有长篇小说《爱与仇》《皎洁的月亮》《江青野史》《女皇梦》,回忆录《我知道的毛主席》《灿烂红叶》《黎明与晚霞》,自传体小说《春露润我》《彩霞伴我》《艳阳照我》等。此外还写有电视剧本《毛泽东》(四十八集)、《皎洁的月亮》(二十集)、《王稼祥》(六集)(均已录制播出)。从1996年起,朱仲丽历时九年,以极大的魄力将长篇小说《皎洁的月亮》改编成电视剧剧本,并以耄耋之年亲自担任制片人,把作品搬上屏幕,获得好评。

她的长篇小说《爱与仇》描写20世纪30年代女大学生周珠和她的好友王慈影走上革命的曲折历程,以宽阔的视野,从侧面反映了马日事变、上海地下斗争、江西苏区、红军长征和延安革命根据地的生活情境,写到许多人物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虽然有些场景由于作者还欠熟悉,未免显得简单,但小说整体上相当真实,充满激情,人物生动,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她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尤以情感真挚细腻,文笔清婉柔美而格外感人。

韦君宜(1917—2002)原名魏蓁一,北京市人,祖籍湖北建始,天津南开中学毕业。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参加过“一二·九”学生爱国救亡运动;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辍学,辗转于武汉、重庆、成都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9年到延安,先后做过《中国青年》《抗战报》编辑、中学教师、中央党校干事等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她参加过土改工作团,1949年以后历任《中国青年》总编辑,《文艺学习》主编,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社长。新时期还担任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韦君宜于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1941年在延安《解放日报》副刊上发表讴歌贺龙将军的短篇小说《龙》,后收入《解放区短篇小说选》,这是她的成名作。“文革”前,她的主要精力都用在青年工作和编辑工作上,写的一些短文、随笔《前进的足迹》(1954年)、《故乡与亲人》(1958年)两本作品集。短篇小说集《女人集》未及付梓即因“文革”爆发而搁浅,直至1979年才面世。“文革”后,她身负人民文学出版社主编、社长的重任,于繁忙的工作之余,创作上进入了一个强劲的勃发期,相继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老干部别传》(1984年)、《旧梦难温》(1991年)、长篇小说《母与子》(初载《小说界》1984年第2期,1986年出版单行本)、《露莎的路》(1994年),散文集《似水流年》(1981年)、《故国情》(1985年)、《海上繁华梦》(1991年),还有编辑札记《老编辑手记》(1986年)等。韦君宜在编辑出版和文学创作这两个方面,对新中国的文学事业都作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但她的作品,大多写于新时期。其描写对象,皆为她熟悉的老干部和知识分子在“文革”中的遭遇以及他们对这种遭遇的反思;在艺术处理上,她敢于直面严峻的生活,常常以散文笔法直抒胸臆,爱憎鲜明、强烈,同时又有把自己所遵奉的革命信念、党的政策和崇高的人生境界有机地融合于自己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于朴实无华中见意蕴的沉郁深邃。

她反映老干部生活的作品、获1981—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洗礼》,写某省计委主任王辉凡经过“文革”浩劫的洗礼,从“明哲保官”,变为“临危莫爱身”,以加倍的努力投身到拨乱反正的工作中去。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变化,而是一种真正的革命信念和崇高的人生境界的复归。“他过去的思想就是认为凡是上级的意见都是真理,级别越高其真理度越高”,这不仅使他伤害了包括妻子刘丽文在内的许多好人,而且最终也使自己在“文革”中陷于灭顶之灾。只是在沦为“贱民”、进行痛苦的反思之后,他的灵魂才得到洗涤和升华。作者就从人的尊严和革命者的信念相一致的思想高度,批判了教条主义和个人迷信的观点,使王辉凡形象获得独特的现实意义和美学价值。

韦君宜根据婆母杨肖禹的感人事迹,创作长篇小说《母与子》,为一位伟大的母亲立传,是韦君宜酝酿了多年的夙愿。诚如她在这部作品《后记》里所说,在“左倾”思潮泛滥的岁月,写这样一位出身于地主家庭的革命母亲,“必得招致‘歌颂地主阶级’的谤议”,因而从酝酿到脱稿,延宕了二十多年。小说主人公沈明贞原乃一老塾师之女,迫于生计,嫁给崔姓地主做“小”。这样一个人,在抗日战争年代,“毕其私蓄,为党兴办事业;殚其精力,为党工作。爱子成仁而不顾,镣铐在前而不屈,临危不惧,忠贞若一”,成了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革命母亲和坚韧不拔的共产党员。作者描写她走上革命道路的动因时,既突出地描写了三四十年代澎湃于中国大地的抗日救亡大潮对她的激发,也写到她早在学生时代就受到优秀的传统思想的熏陶和新文化思想的启迪,孕育了美好人生理想的种子;写到她丈夫死后因受到封建族权的压迫而激起的不满和反抗;特别是写到她由于爱儿女而发展到爱儿女所献身的革命事业这种真正的母爱的升华。在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中,具有如此丰富人生内涵的真实动人的革命母亲形象还是少有的。

在《母与子》里,除了女主人公沈明贞的动人形象外,其他人物,如长子立华、次子树华、女儿琼华,革命青年俞嘉和、王贤棣等,也都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在革命道路上患得患失、犹豫动摇的方和音、一度失足自首的于清的描写。对这些人物,作者把他们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来剖析,毫不含糊地针砭了他们灵魂中卑微的一面,表现了革命者对这种卑微思想和行为的轻蔑,同时又避免模式化处理,如自首过的于清第二次被捕,英勇不屈地就义于敌人的屠刀下。这样写非但符合人物的性格逻辑,真实可信,而且感人至深。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纵深的历史感。它以母与子的革命活动为主线,空间由苏北一座小城写到武汉、成都郊区,时间从抗战前夕上溯清末民初、下抵抗战和日本投降,生活背景相当繁复开阔。在小说里,作者既直接写了国统区的抗日救亡运动与共产党人英勇无畏的地下斗争,又间接描写了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对整个抗日局势的重大影响。书中各种斗争场面和风物人情都写得精细入微,真实自然,凝结着作者大半生的生活积累和人生感悟,流露出一种朴素、隽永的风格美。出版于1994年的《露莎的路》是《母与子》的姐妹篇,在刻画主人公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方面,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对历史的独特思考。

我国女性创作自“五四”至今已经历了漫长的路程。如今女作家的创作已占文坛的半边天。经过百年沧桑的历史积淀,我国女性文学已经形成自己特有的传统:这就是对封建传统与男性中心观念进行不妥协的抗争,向社会讨回女人平等做人的权利;同时积极参与民族和社会解放运动,争取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与男子平等的权利。社会参与和文化批判,成为女性文学发展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双重努力。


展开
目录

卷首语 / 阎纯德/ 1

 

名家论坛

论朱仲丽、韦君宜的小说创作 / 张 炯/ 4

黄宗英:不落征帆 / 周 明/ 9

春到人间草木知

——读《金石之楠》有感 / 李 庆/ 26

郑敏:诗坛的世纪之树 / 吴思敬/ 29

论宗璞、谌容、张洁的小说 / 张 炯/ 43

十年乱世逐流水

——我读《生死场》 / 卢 岚/ 53

新时期以来的凌叔华研究述评 / 李贵成/ 60

 

宗璞专栏

道 路 / 宗 璞/ 72

人的呼喊 / 孙 犁/ 74

永不沦陷的精神家园

——读宗璞长篇小说《南渡记》《东藏记》 / 陈建功/ 77

读解宗璞 / 孙 郁/ 79

宗璞小传 / 习城乡/ 82

 

葛翠琳专栏

玫瑰云

——创作与生活的体会 / 葛翠琳/ 87

激情·意境·韵味

——葛翠琳的几部童话读后 / 缪俊杰/ 91

童心童趣,诗情画意

——读葛翠琳的幼儿童话 / 金 波/ 97

贡献——在她走过的路上

——读长篇童话《会唱歌的画像》随感 / 孙武臣/ 103

葛翠琳与中国童话创作 / 孙建江/ 109

葛翠琳的儿童文学创作 / 浦漫汀/ 118

葛翠琳小传 / 濮之阳/ 128

 

乐黛云专栏

论乐黛云先生散文的深度 / 王达敏/ 132

九十大成——我眼中的乐黛云先生 / 陈戎女/ 145

福履成之 / 张 辉/ 153

存神过化 君子之德:乐先生九十华诞志念 / 刘耘华/ 155

乐黛云:愿把中国文学带到世界各地 / 舒晋瑜/ 157

乐黛云小传 / 梁婉婧/ 164

 

邵丽专栏

黄河故事的多重讲述

——读邵丽《黄河故事》兼及时代与人的关联性 / 魏华莹/ 168

“金枝玉叶”的礼赞与“阶层”的新修辞

——读邵丽长篇新作《金枝》 / 余 凡/ 177

邵丽小说的家族叙事研究 / 赵黎波 马佳辰/ 185

邵丽小传 / 周洁钰/ 194

邵丽主要作品目录 / 朱亚欣/ 198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