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在本书的绪论部分笔者提出了八个长期笼罩古代诗学领域的一般性问题,对它们的回答都已经分散在本书的各个章节之中,此处不再赘述。在这里唯一需要指出的是,这八个问题汇聚起来最终都指向一个洞见,即对诗歌艺术的欣赏与创作活动需要人拥有“识”这种特殊的判断能力,而通过正确之“识”所做出的审美判断则对一切人均有权威性与普遍性。这就是读完这 部书所应获得的最核心见解。本书从始至终都在讨论着一些古代诗学中的 基本概念,而“识”就是在终极来源上将它们统一起来的最高概念。因此一首成功的诗作其风格上无论是“优游不迫”还是“沉着痛快”,无论是“兴象玲珑”还是“议论警拔”,在本源上均可统一到“识”这一根本的艺术知性能力中去。爱知性的灵魂自然不会拒绝一切被诗人成功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因为他的灵魂会真诚地对艺术为他带来的每一处认知上的开拓都感到欣然愉悦。“统一论”不是将诗歌的审美鉴赏统一到一种所谓最好的艺术风格理念之中而排斥异己者,它毋宁是将世人纷繁的审美态度统一到一种人类理想的并具有普遍意义的思维能力之中,亦可以说是统一到一种开怀服善的智识格局之中。本书用了三十多万字的篇幅,实质上就是为了宣明和提振一个古老的但却在如今中国甚为寂寞的观念,即认知世界的纯 粹渴望与理解世界的精察能力是人类灵魂中最为高贵的禀赋之一,凭借着它我们在无穷错综复杂的世界现象中找到了某种深刻的秩序,凭借此秩序万千分散的事物被联系在了一起。人类在理解和把握世界进程中的任何前进步伐,最终都是服务于人类这个族群自身的长久繁荣这一最高目的。人类确实应该总体上对一切能反映世界的知识抱有兴趣,因为这是一个我们不得不生 活在其中并且朝夕面对的世界,认识它对我们人类有着非常巨大的价值。而 文学艺术在整个人类的认知事业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位置,文学艺术为有健全知性的人在不断观照世界的生命历程中提供了自由想象的羽翼,让心灵目击到在固有经验中前所未见的世界远景,使得长期受到驯化和限制的思想得到了可贵的解放。在这个意义上,文学艺术可以说创造了无数其他的合理世 界,最终推动了人类认知疆域的发展与增长。
毫无疑问,热爱求知尤其是热爱追寻那些超功利意义上的知性增长,是整个人类文明走向繁荣的根本精神源泉,世界文明史上那些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巨匠均体现了这种超越实用性的纯粹精神品格,也正因为这种品格,他们一个个化身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明亮灯塔。本书想指明的是:任何精良的审美能力或高雅的艺术情操究其根本都是思维的一种敏锐的洞察力,都是个体灵魂在认知功能上出色的表现。“诗以识为主”这个命题——究其最高指归而言——是对人类智德的礼赞。智能的 繁荣本身就是一种德性,它就是亚里士多德所宣称的“理论德性”,当古希 腊哲学家在文明的曙光阶段就将人的智能看作一种与神明相关的德性的时候,这一点虽不是对普罗大众的要求,但却毫无疑问应该成为治学之人努力追求的第一品格。对认知能力的崇尚并不是意在拥有某种炫耀智能的资本,而只是为了智德的繁荣这一人类终极目的之本身。当我们沉浸在诗歌作品所 展现的广阔世界之中时,我们事实上是本能地为眼界的拓宽而感到欢愉。独 特的意象化语言扩大着知性概念的有限边界,历代杰出的作品不断地展示出 概念与意象之间的动人合作,最终把人们带向了更寥廓的思维认知空间。中国古典诗歌就这样以其艺术独特的方式锐化着我们的思维,锻炼着我们的判 断力,并最终增进着我们的智德。
展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蒋寅
★艺术审美本质上乃是一种认知判断活动。诗人创作过程中对情感的抒发,乃是一种将该情感观照下的世界面貌当作思维对象来加以认知和表现的活动。宋烨从此角度出发,会通中西文艺理论的思想资源,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传统”中那长期被遮蔽的认知价值和思维意义,打通中西文艺思想之间的壁垒。这是这本书难能可贵的地方。
——一级作家,著名词人,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华诗词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蔡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