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戏剧及说唱文学卷(1980-2017)》:
在各声腔系统的剧种中,昆曲在文学上属于联曲体的传奇形式。传奇和杂剧都是古典的戏剧文学体裁,进入近代,因为昆曲演出的日益衰落,传奇、杂剧的创作也很不景气。虽然一些作者仍用这种传统的体裁撰写剧本,但从内容到形式都固守传统的壁垒,有新意的作品很少。当然,近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也不可能使所有的人无动于衷,现实生活的严酷事实,促使有的作者走出旧的窠臼,开始觉醒,以戏剧反映现实的灾难。近代第一位传奇、杂剧作家黄燮清(1805-1864)早年创作的《帝女花》《茂陵弦》《凌波影》等曾“纸贵一时”,在知识分子中赢得很高的声誉。但当鸦片战争的战火燃起后,他开始“自悔少作,忏其绮语,毁板不存”,并一改以往“哀感顽艳”的创作风格,撰写了一部反映当时生活的传奇《居官鉴》,以写为官之道为主,说教味较浓。但剧中以鸦片战争定海战役为背景,表现了中国军民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斗争,对清王朝丧权辱国也有所揭露和批判,是我国戏剧史上第一部描述西方帝国主义侵略的剧作。钟祖芬(1847-1911)所作《招隐居传奇》也是一部很有特色的作品,它采取荒诞手法,以闹剧形式,通过主人公魏芝生因吸食鸦片造成倾家荡产、卖妻鬻女的故事,形象地再现了鸦片泛滥给中国人民造成的痛苦。剧中借鸦片贩子燕(烟)王之口,供述帝国主义倾销鸦片的罪恶用心:“叫他们见了人人贪,人人爱,久服之后,自然人人勾魂,个个失魄,有用的化为无用,有财的化为无财,有寿的化为无寿,有力的化为无力。不怕这座神州,不是我燕家世界。”这与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禁烟奏折所说,倘不禁烟“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徐鄂(1844-1903)的《梨花雪》,也是一部反映当时题材的作品。它写曾国荃率湘军攻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即南京),掠民女黄婉梨的故事。剧中大胆地揭露了湘军攻破南京后的血腥罪行,对民间女子黄婉梨一家的悲惨遭遇寄予深切同情,对她的复仇行为给予赞扬。此剧写于太平天国被镇压后不久,正当清朝统治者操纵舆论工具,对太平天国一片攻击谩骂声中,作者却把批判锋芒指向不可一世的湘军,确实是难能可贵的。此外,这一时期的传奇、杂剧作家,还有杨恩寿、许善长、陈烺等,他们的作品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殊少新意,而且大部分属案头之作。从时间上看,他们属于近代范畴,实际上不过是古典戏剧的余波。吴梅在《中国戏曲概论》中论述清代戏曲创作时说:“余尝谓乾隆以上有戏有曲,嘉道之际有曲无戏,咸同以后实无戏无曲矣。”
与传奇、杂剧日趋衰落的情况相比,地方戏则方兴未艾,特别是在地方戏普遍兴盛的基础上形成的京剧,更是后来居上,在近代戏剧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京剧作为一个独立剧种的形成,从时间上说已进入近代,但它的大批传统剧目却是由古代继承下来的。这些剧目大多改编移植于古代的传奇、杂剧、说唱及花部等其他剧种;因为都出自艺人之手,加之京剧剧目的流传主要靠师徒口耳相传,因而都不能明确知道作者的名字。
文人插手京剧创作,最早的有《极乐世界》和《庶几堂今乐》。前者作于道光二十年(1840),作者观剧道人,又名侑园主人,真实姓名已无考。该剧取材于《聊斋志异》的《夜叉国》《罗刹海市》《织成》等篇,全剧八卷八十二出,唱词全用十字句。这部戏在舞台上未做全本演出,清末李毓如曾根据其中部分情节加以改编,名《龙马姻缘》,王瑶卿、程砚秋演出过。后者为无锡人余治所作四十种皮黄剧本的总称。余死后由其弟子搜罗遗稿,得二十八种,光绪六年(1880)由苏州得见斋刊印发行。余治著《庶几堂今乐》,是欲“借梨园之口,宣布训言”,“意取劝惩以化导乡愚”,因而说教味极重,除大力宣扬忠孝节义、因果报应外,还竭力诋毁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同治、光绪年间,在清廷地方政府提倡下,《庶几堂今乐》曾在上海多次排演,其中《朱砂痣》一种流行最广。
道光年间,当《施公案》《三侠五义》等侠义小说尚以说唱形式传播时,以黄天霸为主要角色的戏就开始被搬上舞台,《恶虎村》《连环套》以及所谓“八大拿”等戏是代表作。据传这些戏是由著名京剧武生演员沈小庆根据评话改编的,剧本把投靠官府、反过来杀害绿林好汉的黄天霸写成仁义并至、智勇双全的英雄,美化叛徒,迎合了清政府的政治需要。但这些戏的结构、唱念,特别在武打方面颇多创新,因此能长期流传。
在这一时期出现的京剧新戏中,《儿女英雄传》也值得一提。此剧是根据文铁仙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剧本的主角侠女十三妹何玉凤亦文亦武,为当时京剧舞台上的新型人物,对京剧旦行表演艺术的发展颇有促进,后来流行的折子戏《悦来店》《能仁寺》等,即源于此戏。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