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化伦理视域下新移民女作家小说研究
0.00     定价 ¥ 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2719283
  • 作      者:
    作者:刘红英|责编:杨康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6-01
收藏
作者简介
  刘红英,山西长治人,文学博士,浙江科技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海外华文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主持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多项省市级课题。获“浙江省教育厅“十三五”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浙江省第五届师德先进个人”等称号。担任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理事、浙江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理事、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等社会职务。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华文文学》等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展开
内容介绍
新移民文学在中国当代义学中已然成为一股声势赫赫、不可小觑的文学潮流,其中,新移民女作家的创作更是引人注目。她们的创作充分显示了杂糅性、边缘性、异质性等特征,从整体上展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现代性面貌。本书在文化伦理视域下对新移民女作家的小说创作进行了整体研究,从存在伦理、情爱伦理、家族伦理、革命伦理、技术伦理、教育伦理以及宗教伦理等角度,比较全面而深入地研究了新移民女作家的小说创作,希冀为海外华文文学以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展开
精彩书摘
  《文化伦理视域下新移民女作家小说研究》:
  不过,由于性别差异,同样是以超现实手法对战争展开叙事,男性作家与女性作家在人物塑造与叙述重心上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女性作家往往以女性作为主人公,突出表现女性对爱情的细腻感受,并强调女性如何走出心理困境,进而思考战争、国家、民族等宏大问题。如前述《劳燕》中的阿燕、《活在纳粹之后》中的王芍琴。而男性作家往往略过个人的情感生活,直接面对战争展开对权力话语以及民族、文化的思考。陈河,加拿大华人男性作家。其长篇小说《甲骨时光》于2016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甲骨时光》以当代“穿越”小说的形式讲述中国抗战期间考古工作队赴河南安阳发掘甲骨的一段历史。不同于当下通俗网络小说中的玄幻、言情、历史故事,这里的“穿越”富有深刻的政治隐喻功能与文化传承意义。小说以两条线索展开,古今对照,虚实相映。一条是现实层面的现代考古知识分子杨鸣条赴河南挖掘甲骨;另一条是历史层面的古代殷商卜辞大犬誓死捍卫甲骨。将古时卜辞大犬与现代考古学者杨鸣条联系起来的是巫女身份的麻风病患者。小说写道:“杨鸣条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个与世隔绝的麻疯病人居然会背得出他写的小说的整段文字!”②“有一个晚上,他入睡后不久,听到了一阵轻轻的音乐。他睁开眼睛看到屋里有一群小小的人偶守候在他身边。”③小说中麻风病、麻风村、知识考古等情节设置,是对福柯关于后现代权力思考的文学表述。它意在探求现代与历史之间无处不在的权力问题。知识分子如何在权力对峙中抢救人类文化遗产并使之得以传承,是小说要表达的重点。在某种程度上,战争起因于政治,而政治宣告了麻风病者的身份。此处对麻风病者的写照类似于《飞越疯人院》的隐喻。“疯子”可能才是真理拥有者与正义的使者。因此,麻风病者(蓝宝光的母亲)在小说叙事中具有沟通古今、串联历史的功能。她由于得了麻风病被迫与“正常人”隔离,但在关键时刻,却能帮助知识分子完成文化传承的事业。杨鸣条在寻找甲骨的过程中,被与日本人勾结的土匪陷害。后来他逃往蓝宝光家里。晚上在梦中,他由蓝宝光母亲带领,从现代穿越回到殷商时代观看“牧野之战”的战争现场。由此他获得了甲骨埋藏的准确方位。此处描写集通俗与严肃为一体,甲骨文化在历史战争的刀光剑影中闪现着奇异的魅力。小说描写了殷商时代的大犬誓死保卫甲骨的情节。“牧野之战”开始,他从容走进藏有甲骨的密室,让事先得到吩咐的士兵封门并焚烧。他以血肉之躯捍卫了甲骨的存留。杨鸣条与遥远的大犬心心相印,就像隔了千年的大犬重新复活。他们一真一幻、一实一虚,这既是小说创作的一种方法,也可以说是移民作家在离散岁月中梦回故国的生命体验与美感升华。这种艺术构建的背后结合了对西方哲学话语及本土文化的转换变形。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引入新移民男作家陈河的作品,旨在突出由性别差异形成的男/女作家创作的不同。并非比较高下,也无优劣,他们共同构成新移民文学对战争的叙事,丰富了世界文学中的战争主题。文学借助虚构的神灵想象,表达对战争性质的深入探索。总体来看,新移民女作家所营造的虚幻意象,无不关联着中西文化的对照,凝结着漂泊离散的生命体验。综上所述,如果细致考察新移民女作家战争叙事,我们可以发现其审美精神所独有的内涵和艺术想象的特异所在。在谈到中国20世纪的战争文学时,王富仁指出:“20世纪是一个多灾多难的世纪,整体上可以说是一个战争不断的百年。……但是,经过如此长时间绵延不绝的战争,却没有使中国出现伟大的战争文学。”①究其原因,他认为与中国人的战争观有关,比如人类意识、生命意识、人性意识以及对战争胜负的理解等。在西方战争经典的烛照之下,我们的战争文学的确显得单薄。可喜的是,新移民女作家的战争叙事有着对人类性与个体性、世界性与民族性、边缘与中心、性别与社会、战争与和平、人性与爱等多个命题的深入思考。
  ……
展开
目录
以有力的文字传达思想的声(代序言)
绪论

第一章 彼岸意识与存在伦理
第一节 漂泊经历与孤独体验
第二节 边缘困境中的伦理选择
第三节 离散生命中的写作伦理

第二章 情爱伦理叙事中的女性意识
第一节 异族情爱伦理与非道德叙事
第二节 历史回溯中女性形象的改写
第三节 从伦理反思看启蒙困境

第三章 人性视角下的家族伦理重塑
第一节 母女/母子伦理的文化认知
第二节 父子伦常失范与传统家庭结构的解体

第四章 战争历史叙事与革命伦理
第一节 “抗战”叙事的跨文化视野
第二节 理想精神的重铸
第三节 屈辱与反抗

第五章 技术伦理与人文向度
第一节 科技与心灵的博弈
第二节 艺术与科学的对峙
第三节 女性与自然的同构

第六章 教育伦理与孩子成长的不同理念
第一节 中西教育方式与观念的差异
第二节 “名校”追逐与实用主义教育反思

第七章 作为伦理叙事的宗教元素
第一节 道教故事与审美构建
第二节 佛教皈依与文学想象
第三节 意象营造与心灵寄托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