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经典重估与西方文学研究方法创新/比较文学与文化丛书
0.00     定价 ¥ 1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0372954
  • 作      者:
    作者:蒋承勇|责编:杨康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12-01
收藏
作者简介
  蒋承勇,男,浙江工商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西方文学与文化研究院院长,浙江省特级专家,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会长,浙江省社科联名誉主席,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王佐良外国文学高等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出版著作十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外国文学评论》《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外国语》《文艺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等发表论文150余篇,首批国家线上课程《外国文学史》主讲人。
展开
内容介绍
  《经典重估与西方文学研究方法创新》以“经典重估”的理念,对西方文学中的经典作家作品、重要文学思潮与文学现象及重要文学理论问题作了再阐释,在观点、方法与理念上均有显著创新。全书除绪论和后记之外分上、中、下三编。总体特点是:视野开阔,有理论深度;观念更新,立足前沿;点面结合,方法多样。
  《经典重估与西方文学研究方法创新》既能通过多种研究方法的使用,对重大西方文学的理论问题和文学史现象作出宏观的辨析与论述,又能通过具体文学文本作深入细致的剖析与阐释,把重大理论问题的探讨和文学研究的具体个案印证紧密结合,使理论的探讨不显得空泛、文本的解读有理论高度和文学史依据。这是一部观点新颖、新见迭出、富有原创性的学术著作,适合于文学专业工作者、文学爱好者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经典重估与西方文学研究方法创新》:
  不过,其间也有明显的分野。莎士比亚描写的是处在近代文明时期的人,他们的文化道德意识远比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要强,后者还未深度地为文明所浸染,因而没有莎士比亚笔下人物那种强烈而明晰的善恶观念。如麦克白是在明知是恶的情况下偏要为之的自觉从恶(尽管内心始终充满痛苦),而俄狄浦斯是在明知是恶而不肯为知的情况下犯下不明之罪的。前者在行动的整个过程中有激烈的内心善恶之矛盾斗争与痛苦,后者却一直怀着正义之心果断行事,在真相大白时才猛然醒悟,这位正直而高尚的人也才痛苦地叫出:“哎呀,一切都应验了!”因此,俄狄浦斯走向“犯罪”是神秘的“命运”所致,这“命运”可以理解为来自外在的自然与社会的神秘力量,也可以理解为文明初期人自身的原始野性。由此而论,俄狄浦斯的“弑父娶母”是有着象征意蕴的。
  在原始时代,杀父娶母的现象原本无所谓非道德,只有到了文明时期才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乱伦之为。而在人类文明的初期,杀父娶母行为尽管在伦理道德上被禁止,但在刚刚走向文明的古人身上,这种原始时期延续下来的野蛮习性并没有也不可能很快消失,相反还会在人的意识和潜意识中存在。俄狄浦斯作为文明初期的人,无疑存在着原始的野性。在伦理意识上,他无意于弑父娶母,他力图摆脱这一陋习,成为一个文明的人,但神定的“命运”使他最终走向弑父娶母的结局,这“命运”就是他那潜在的野性冲动,他努力地要挣脱它,却不知不觉中受着它的摆布。人的肉体存在也是一种自然,发自人的内在自然的野性冲动对人的制约,也像外界自然一样有其强制的和无法抗拒的威力。刚刚步入文明初期的人对此感到无法理解,正如俄狄浦斯对“命运”的圈套无法理解和无可奈何一样。对这个故事,我们无法用科学的、理性的逻辑去推敲、去演示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结局产生的可能性与真实性,而只能从神话隐喻的角度去阐释这象征性故事背后潜在的普遍性喻义。俄狄浦斯在为摆脱原始的、自然的属性而导致毁灭的悲剧,是人类为走向文明所付出的艰苦努力和沉重代价的一种艺术写照,体现的是文明对于野性、文明对自然的抗争,是走向文明的人对原始野性的抛弃,文明拥有某种正义性,俄狄浦斯向文明迈进的悲剧也拥有了悲壮与崇高的审美特性。在这种意义上,俄狄浦斯的悲剧从人类文化史和文明史的角度告诉了人们:走向文明是艰难而痛苦的,因为从自然状态过来的人的蒙昧与野蛮还会在长久时期内制约着人,这同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不仅仅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有部落乱伦生活的印记,与之相仿的欧里庇德斯的悲剧《美狄亚》,描写了女主人公美狄亚爱的忠贞、爱的忘我精神。美狄亚为了“爱情”,帮助情人伊阿宋打败自己的父亲,为他盗取金羊毛,还为他设计杀死了自己国家军队的首领——自己的兄弟,以后又是出于爱情的嫉妒,还杀死了科林索斯国的公主与国王,甚至杀死了两个亲生儿子。从文明人的道德观念看,美狄亚为爱复仇的行为无疑有其正义性、合道德性,这种正义性和道德性来自文明社会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婚姻道德,但美狄亚为了爱情不惜背叛国家、背叛父亲、杀死兄弟和儿子的这些行为,又是违背文明时期家庭伦理道德的。她的这种极端的行为仅仅以“爱的深沉”“爱的专一”“爱的强烈”等貌似文明与合理的词来解释是难以自圆其说的,因而无法使人信服。我们不能不看到她作为人类文明初始阶段的女性,依然有原始初民的狂野与暴烈,文化、道德对其制约之力显得十分软弱。原始野性的力量作为人自身的自然本性,是有其惯性冲力的。美狄亚的悲剧固然有男女不平等、女人是男人的奴隶、一夫多妻制等不合理的家庭婚姻制度和观念等社会原因,同时也有文明与野性之矛盾冲突造成的原因。
  其实,从总体上看,古希腊的神话、悲剧和史诗都产生于人类文明的童年时期,而且其中都表现人类童年时期的生活,记录着原始初民的稚拙、天真以及野性与蒙昧,即便是代表古希腊文学最高成就的荷马史诗之《伊利昂纪》《奥德修纪》也不例外。
  ……
展开
目录
绪论 经典重估与理论呼唤
上编 作家作品研究与方法创新
第一章 “诗性”的经典
第一节 人的起源与人性隐喻
第二节 个体本位、群体本位及博爱主义
第三节 远去的野性与永久的魅力
第四节 “人性解放”的限度
第五节 人性欲求对宗教生活的质疑
第六节 博大与精深平和与宁静
第七节 “黑夜诗人”对生命的执着
第八节 生命的血色与人性的光辉
第九节 仅仅是“妇女解放”问题吗?
第十节 希望在“等待”之中
第二章 阿里斯托芬喜剧的风格
第一节 主题的现实性
第二节 政治讽刺的尖锐性
第三节 情节的荒诞性
第三章 “拜伦式英雄”与“超人”原型
第一节 心理秉性与文化人格的非道德倾向
第二节 “拜伦式英雄”与“超人”原型
第三节 “一个彻底的浪漫主义者
第四章 狄更斯小说经典性的别一种重读
第一节 阅读趣味、故事性与娱乐性
第二节 儿童心理、童话式叙述与通俗性
第三节 “别一种重读”的启示
第五章 《简·爱》经典化过程考论
第一节 多元融合:哥特式小说、成长小说和浪漫小说
第二节 阅读评论:经典地位的提升
第三节 媒介传播:经典性的拓展与延伸
第六章 马克·吐温之中国百年传播考论
第一节 选择性接受与中国式译介
第二节 历史文化语境与中国式呈像
第七章 安徒生童话之中国百年传播考论
第一节 “儿童本位”的热与冷
第二节 “现实性”“批判性”对“童心”的遮蔽
第三节 “童心”的回归与“安徒生印记
第八章 《儿子与情人》的现代主义倾向
第一节 心灵最神秘内容的展示
第二节 情节的淡化和暗示性
……
中编 文学思潮研究与方法创新
下编 理论研究与方法创新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