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节选)
传记片《托尔金》(2019)中有一个片段,一位来自牛津大学的语言学教授向我们讲述了语言如何发挥它的魔力。“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指了指一棵树,于是他学会了一个词——‘橡树’。”随着时间的推移,“橡树”这个词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男孩站在橡树的枝条下避暑;躺在橡树下面睡觉;在去战场的路上经过橡树旁;一个精灵或许会在橡树的树干中居住;橡树的木料也许会被建造成船只;橡树的叶子则会被雕刻在纪念的丰碑上。“这所有的一切,”他讲道“无论是普遍的还是独特的,国家的还是个人的,他都能在冥冥之中了解到、感知到,并召唤着,尽管很微弱。”文字活着、呼吸着、鸣奏着动人的交响乐。
童话故事亦是如此,它们在层层演进中发挥魔力,向受众展示故事的同时,也讲述着历史的变迁。我们熟知的“白雪公主”的故事,事实上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复杂的、层次丰富的变化。这本书可以看作一种考古挖掘,探索我们的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不同岩层,每一层都为我们今天所讲述的故事构建了一部分历史。
“最美的人”——将我们带回古希腊神话时期的一场盛宴。彼时,阿芙罗狄忒、赫拉和雅典娜三位最尊贵的女神,为了一个写着“献给最美女神”的金苹果,不顾优雅形象争执不休。负责裁决的是美男子帕里斯,面对三位女神开出的价码,他将金苹果给了阿芙罗狄忒,来交换人间最美的女人;而这个决定最终引发了特洛伊之战。换句话说,希腊与特洛伊的勇士们在战场上厮杀数十年,起因只是女神们在比美游戏中产生的嫉妒心。这个故事加深了我写一本关于“最美的人”(the fairest)的书的打算,我希望以此来近距离地观察母女的代际冲突,在那些故事中,母女冲突总是由男性评判的选美比赛所引发。
非英语语言中少有“fair”这样的词,这个词可以演变出太多含义,可以是美貌、肤白,也可以是公平、公正。在其他文化体系中,同样存在因“最美的人”而引发的漂亮女孩和母亲冲突的故事,在当代,美丽与“皮肤白得像雪”的文化联系,也许会使我们面临错过一些叙事的风险。不过也不都是这样。白雪公主这个人物类型,几乎在世界上每一个故事角落里都能找到,但不一定是白色的皮肤。她不变的特点是美丽,迪士尼“皮肤白得像雪”的设定是一种童话世界里的特例,而不是此类故事的模板。
“欧洲审美标准正在向全球蔓延,深色皮肤不好看,皮肤白皙才是通往成功和真爱的关键。”露皮塔·尼永奥(Lupita Nyong’o)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说道。在当代,我们有机会以其他方式考虑“最美的人”这个话题,当我们提到“美”,究竟什么是最要紧的呢?当美貌、种族和社会批判交织,我们将面临怎样的困局和挑战?更多、更深入地思考这两个问题,让关于女孩的故事焕发新生。我们应当思考,该如何接受来自过去时代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童话故事,并像我们的祖先曾做过的那样:利用童话故事赋予世界意义,解决文化冲突和社会困境;或是创造一种场景,讨论作为人类的我们所面临的弱点和挑战。
前 言
导 读
小小白雪公主
年轻的奴隶
七个小矮人之死
玛洛拉和爱罗斯的母亲
被施了魔法的袜子
茄子公主
雪白火红
魔力舞鞋
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
银树和金树
孔雀王
美丽的女儿
松山之镜
女孩和狗
不近人情的母亲和额头上有星星的女孩
猎人和他的妹妹
老妖婆的女儿
诺莉·哈迪格
布兰卡·罗莎与四十大盗
神奇的孩子
嫉妒的母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