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20世纪中西自传理论的话语模式研究
0.00     定价 ¥ 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2510507
  • 作      者:
    作者:王成军|责编:王佶
  • 出 版 社 :
    九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王成军,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江苏师范 大学校属研究机构“中外传记文学与比较 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博 士,南京大学出站博士后,美国弗吉尼亚 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外传 记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在《外国文学评 论》《外国文学研究》《国外文学》《当 代外国文学》《电影艺术》等中文核心期 代外国文学》《电影艺术》等中文核心期 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中外传 记诗学研究》《纪实与纪虚:中西叙事文 学研究》《传记诗学》等多部学术专著。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基于20世纪西方自传理论话语模式发展的特点,对其理论批评的古典模式、现代模式、后现代模式这三大话语模式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梳理和剖析,并回顾了20世纪中国自传理论学术发展史,阐述了五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传理论批评话语模式。作者认为:“不同理论派别对自传认识的理论概括,需要我们进行批判、接受、消化与创新。
展开
精彩书摘
  《20世纪中西自传理论的话语模式研究》:
  罗兰·巴特认为,作者已经不再是意义原初的起点,而只是话语链的混合构成物,赋予文本以作者只会使其丧失开放性和能指的意义,作者恰如一个神话中的概念而已,不必在文本的构成中担当重任。纳博科夫则不然,他着重强调作者作为文学主体作家的创造性价值,他认为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必须具备将材料进行特定组织的艺术能力,他所关心的话题也应该是更高层次上的人类存在问题,甚至他必须创造出一个虚构的世界,因为艺术从来不是简单的事情,而是多方面的配合与努力。
  在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上,纳博科夫着重作者的能动性创作,而将读者放在次一级地位上。我们知道一个有创造力的艺术家首先应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天空,而作家本人也就是自己的理想读者,其他的读者属于相对次要的地位,是隐含的读者。这些隐含的读者只有解开作家设置的谜底,将文本具体化之后,才会成为优秀的读者,而整个解谜的探索、发现过程本身就是对阅读的回报。纳博科夫认为,作者应该首先成为一个独特的艺术家,然后才能呼唤优秀读者光临自己精心耕耘的作品园地,在读者和作者双方心灵之间需要形成一种艺术上的和谐关系,其中要有审美趣味的参加和个人的想象力。1947年10月,纳博科夫将自传的一章(《我的英语教育》)投稿给《纽约客》,该杂志要修改稿件的风格以适应出版需要时,被他态度坚决地拒绝了,他回书说:“如果你们帮我汰除一些糟糕的语法,我将感激不尽,但我想,我不愿意把那些长句修得太短,或把我费了老大力气才竖起来的吊桥放低。换句话说,我希望能够区别笨拙的构造和某种特别的——该如何说呢——蜿蜒,那正是我的风格,它只是乍看有些笨拙或晦涩。为什么不让读者时不时地重读一个句子呢?那不会伤害他的。”
  纳博科夫期待优秀的读者来欣赏他的伟大作品,为此建议读者应该反复阅读文本,并且“聪明的读者在欣赏一部天才之作的时候,为了充分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不只是用心灵,也不全是脑筋,而是用脊椎骨去读的”。也只有这样读者才能领悟一部伟大作品所揭示的真谛,并且将这种领悟传达到感官和理智的中枢,而使读者在审美狂喜的境遇里超脱困苦的人生之狱,从而获得极度的审美快感。纳博科夫认为读者的最佳气质是既富有艺术味,又具有科学性,也只有这样的读者才会成为作家的知音,从而令两个陌生的人在文学的审美境遇里深深沉醉。如果说艺术的至高点是一座被云雾笼罩的山峰,那么作家的命运就是去征服这座山峰,只有当作家摆脱了俗世的干扰取得杰出的成果时,他才会遇见同样也是在艺术世界中寻觅自我的读者,到那时候两人便自然而然地拥抱起来了,而“如果这本书永垂不朽,那么他们就永不分离”。卓越的自传作家掌握着使艺术取得完美和谐的方法,纳博科夫就是这样的一位杰出者,他能够完美把握自传中的细节真实,坚持自传作品最该具有的准确性。对于作品中主题的设置纳博科夫秉持一种执着、一种格外小心的细致精神,而这种追求精雕细琢的精神也赋予其作品一种真实感和静穆感。纳博科夫在《说吧,记忆》的文本里为读者设置了种种谜题与花样,其目的是吁请读者抓住细节的末梢,从而解开他所设置隐藏的谜底,也许优秀的读者会发现那看似不经意的描写背后却有着最为精巧的艺术安排,进而能够揭开有关时间之谜的奥秘和展望到那神秘彼岸世界的瞬间图景。
  在自传中纳博科夫不断地与读者进行隐秘交流,提醒我们关注他所关注的事情,感受他所感受的情感,而作为读者的我们会从这种情感中获取共鸣,正如法国思想家柏格森所说:“一出戏使我们感兴趣的并不是它告诉我们有关别人如何,而是在于它使我们隐隐约约地看到了自己——一大堆本来会出现但幸好没有出现的情感、情绪和事件。”纳博科夫向读者剖开真诚的胸膛,只为了赢得读者的信任,而这正是自传真实所具有的艺术魅力。我们认为,只有在不对自传的主体性叙述产生怀疑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交流,在最好的自传中读者会为自己意识到的真实所震动,他会期待翻开下一页时会出现怎样的事实上的必然,他根本无法抗拒这种吸引力,而被作者所介绍的世界完全吸附。
  ……
展开
目录

┃目录┃

 

 

 

引言

 

导论20世纪西方自传理论话语模式的流变

 

 

上编:古典话语模式

 

第一章斯蒂芬·茨威格:自传真实与自我形塑

 

第二章安德烈·莫洛亚:自传话语的六宗罪

 

第三章乔治·古斯多夫:自传的条件与局限

 

第四章菲力浦·勒热讷:自传契约与小说契约

 

第五章菲力浦·勒热讷:自传契约与新自传契约

 

 

中编:现代话语模式

 

 

第六章让-保罗·萨特:自传话语的现代性

 

第七章保罗·约翰·埃金:自传指涉契约话语的美学价值

 

第八章西多尼·史密斯、朱莉亚·沃森:自传的麻烦

 

第九章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自传话语的艺术性

 

第十章弗里德里希·尼采、 路易·阿尔都塞:两个现代自传话语

实验文本

 

 

下编:后现代话语模式

 

 

第十一章保罗·德曼:自传的解构和建构话语

 

第十二章保罗·德曼:解构自传话语模式的诗学价值与伦理缺失

 

 

第十三章罗兰·巴特:后现代自传叙事中的假体、主体与母体

 

第十四章罗兰·巴特:自我符旨疏离与自传的非解构性

 

第十五章雅各布·德里达:自我书写与自传话语

 

 

续编:中国话语模式

 

 

第十六章建构论:以赵白生《传记文学理论》为代表

 

第十七章融合论:以杨正润《现代传记学》为代表

 

第十八章语言论:以李战子《自传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为代表

 

第十九章批评论:以梁庆标《当代西方自传批评辨析》为代表

 

第二十章认同论:以李有成《论自传》为代表

 

 

附编

 

 

第二十一章事实正义论:自传文学的叙事伦理

 

第二十二章论时间和自传

 

第二十三章论中西自传之我

 

第二十四章文本·文化·文学:论自传文学

 

第二十五章在忏悔中隐瞒——论西方自传的坦白叙事

 

 

 

余论20世纪西方自传理论话语模式之反思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自传话语的生命伦理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