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增订版)
0.00     定价 ¥ 59.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20128677
  • 作      者:
    作者:张隆溪|责编:邹近
  • 出 版 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豆瓣评分9.1的经典著作增订版。简明扼要,举重若轻,实有四两拨千斤的气势。虽然是短小的述评文章,但仍旁征博引中西方文学的例子,生动形象,可称学术写作的经典范本。

展开
作者简介

张隆溪,北京大学硕士,哈佛大学博士,现任香港城市大学比较文学与翻译讲座教授。长期专注东西方跨文化研究,在国际学界享有盛誉,获选瑞典皇家人文、历史及考古学院外籍院士,欧洲学院外籍院士,当选2016—2019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主席。以中英文发表二十多部专著和多篇学术论文。除六部英文专著外,中文著作有《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道与逻各斯》《走出文化的封闭圈》《中西文化研究十论》《比较文学研究入门》《灵魂的史诗:失乐园》《一毂集》《文学·历史·思想:中西比较研究》《阐释学与跨文化研究》《文学·记忆·思想:东西比较随笔集》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用非常精练的语言,概括了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总趋势,即由以创作为中心转移到以作品本身和对作品的接受为中心,认为二十世纪文论强调批评的独立性。本书分章讲解了现代西方文论经历了从形式主义到结构主义再到结构主义之后发展起来的各种理论。并且,本书还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西方文学理论进行比较和融会,为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研究做了许多优秀的案例分析。
展开
精彩书摘

作品本体的崇拜

——论英美新批评

 

《旧约·传道书》里说“太阳下面没有什么新东西”,这说得太绝对,也太消极,因为新与旧相反而又互为依存,这话等于说:“太阳下面也没有什么旧东西。”不过,我们看到“新批评”这名称的时候,却不免想起《传道书》里的这句话。

当然,新批评也有名副其实的时候,那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要明白这派批评的特点,它当时新在哪里,就有必要做一番简略的回顾和比较。

 

一、从作者到作品

法国历史家泰纳以写就《英国文学史》而著名,在这本书的导言里,他提出文学的产生决定于时代、种族、环境三种要素的理论。泰纳把文学作品视为文献,比成化石,然后写道:“这贝壳化石下面曾是一个活动物,这文献后面也曾是一个活人。若非为重现那活动物,你何必研究贝壳呢?你研究文献也同样只是为认识那活的人。”这段话颇能显出19世纪传统批评的特色,这种实证主义理论把文学当成历史文献,研究文学的目的几乎全是为认识过去时代的历史,或认识体现了时代精神的作者本人。浪漫主义的表现论既然把文学视为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了解作者身世和性情就成为理解作品的前提。于是在19世纪后半,历史的和传记的批评占据主导,作者生平及其社会背景成为文学研究的中心,作品好像只是一些路标,指引批评家们到那中心去。

可是,文学毕竟不是历史,而且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许许多多的理论家都认为文学高于历史。如果文学作品只是为研究历史提供线索的文献,它还有什么独特的审美价值,又怎么可能高于历史呢?如果对作品的了解必须以对作者个人身世际遇的了解为前提,以作者的本来意图为准绳,文学还有什么普遍意义,又何须批评家为每一代新的读者阐释作品的意义?对实证主义和表现理论提出的许多疑问,在20世纪初开始促成传统批评的瓦解。在美学和文艺批评的领域,柏格森、克罗齐等哲学家取代了实证主义的影响,在创作实践里,现代派取代了已经失去生命力的末流的浪漫派,不同于19世纪传统的新的批评潮流迅速发展起来,在英美,这种潮流就叫作“新批评”。

新批评得名于兰色姆一本书的标题,在这本书里他讨论了I. A. 理查兹和T. S. 艾略特等人的批评理论,认为“新批评几乎可以说是由理查兹开始的”。a理查兹从语义研究出发,把语言的使用分为“科学性的”和“情感性的”,前者的功用是指事称物,传达真实信息,说的话可以和客观事实一一对应,后者的功用是激发人的情感和想象,说的话并不一定和客观事实完全对应;前者是真实的陈述,是科学的真,后者是所谓“伪陈述”(pseudo-statement),是艺术的真。艺术的真实不等于客观事实,理查兹举笛福的小说《鲁滨孙飘流记》为例。笛福的小说以水手塞尔凯克的真实经历为蓝本,但“《鲁滨孙飘流记》的‘真实’只是我们读到的情节合乎情理,从叙述故事的效果说来易于被人接受,而不是这些情节都符合亚历山大·塞尔凯克或别的什么人的实际经历”。理查兹着眼于文学作品在读者心理上产生的效果,认为一部作品只要总的效果是统一的,前后连贯,具有“内在的必然性”(internal necessity),使读者觉得合情合理,就具有艺术的“真实”。因此,文学作品只要统一连贯,符合本身的逻辑,就形成一个独立自主的世界,不必仰仗历史或科学来取得存在的理由。诗的真实不同于历史或科学的真实,这本不是什么深奥的道理和了不起的新发现。但是,对于在文学研究中模仿和搬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视作品为文献的泰纳式历史主义,这却无异于釜底抽薪,具有振聋发聩、令人耳目一新的作用。

现代派诗人艾略特也是新批评的思想先驱。他针对浪漫主义的表现理论,宣称“诗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艺术的情感是非个人的”。诗人好像催化剂,他促使诗的材料变成诗,但并不把自己的主观情感加进去,像催化剂一样保持中性。在艾略特看来,“在艺术形式中表现情感的唯一方式就是找到‘客观关联物’(objective correlative)”。这里说的不是诗人个人的情感,而是普遍意义的情感,诗人要表现这些情感,就必须找到与这些情感密切相关的形象、情境、情节等适当的媒介,一旦找到适当媒介并把它写在诗里,就能使读者立即感受到诗人要表现的情绪。“客观关联物”赋予情感以形式,诗人愈能把各种情感密集地表现在某种形象或文字里,诗也就愈有价值。17世纪玄学派诗人们那些令人意想不到、云谲波诡的奇喻(conceits),很受艾略特的推崇赞赏,可见他重视的不是直接抒发个人情感的诗,而是以复杂甚至困难的形式表现复杂思想感情的诗。这种形式艰涩的诗逼得读者注意诗的文字本身,而不是透过作品去了解诗人的个性。所以艾略特说:“诚实的批评和敏感的鉴赏都不是指向诗人,而是指向诗”;“把兴趣从诗人转移到诗是值得赞许的,因为这有助于对真正的好诗或坏诗作出更公正的评价”。艾略特认为诗本身就是活的,“有它自己的生命”。与泰纳把诗比作化石对照起来,艾略特确实为文学批评打开了一条充满活力的新路。


展开
目录

目  录

增订版序 / 1
前  记 / 16
1  管窥蠡测:
     ——现代西方文论略览 / 1
2  谁能告诉我:我是谁?
     ——精神分析与文学批评 / 13
一、精神分析的产生 / 14
二、弗洛伊德的基本理论 / 17
三、精神分析派文评 / 20
四、批评与小结 / 31

3  作品本体的崇拜
     ——论英美新批评 / 34
一、从作者到作品 / 35
二、文学的本体论 / 40
三、作品的诠释 / 44
四、批评与评价 / 47
4  诸神的复活
     ——神话与原型批评 / 50
一、神话思维 / 53
二、仪式与原型 / 57
三、原型批评 / 61
四、结语 / 69
5  艺术旗帜上的颜色
     ——俄国形式主义与捷克结构主义 / 73
一、俄国形式主义 / 74
二、布拉格学派 / 83
三、结束语 / 87

6  语言的牢房
    ——结构主义的语言学和人类学 / 92
一、语言学模式 / 93
二、结构主义人类学 / 100
三、小结 / 106
7  诗的解剖
     ——结构主义诗论 / 112
一、雅各布森的语言理论 / 114
二、卡勒论诗的程序 / 118
三、总结与批评 / 124
8  故事下面的故事
     ——论结构主义叙事学 / 132
一、童话的概括 / 134
二、神话的破译 / 137
三、叙述的语法 / 143
四、总结与批评 / 150

9  结构的消失
     ——后结构主义的解构式批评 / 155
一、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 / 157
二、符号的游戏 / 162
三、从作者到读者 / 166
四、激进还是虚无? / 171
10  神·上帝·作者
        ——评传统的阐释学 / 177
一、阐释学的兴起 / 178
二、现象学与阐释学 / 185
三、同一性的幻想 / 190
11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关于阐释学与接受美学 / 195
一、理解的历史性 / 197
二、接受美学简述 / 201
三、读者反应批评 / 207
四、结束语 / 212

12  文学理论的兴衰 / 217
一、理论的回顾 / 217
二、理论与文学的分离 / 226
13  引介西方文论,提倡独立思考 / 236
一、独立思考的重要 / 237
二、标新立异,匪夷所思 / 243
三、传统和我们 / 248
14  后理论时代的中西比较文学研究 / 253
一、欧洲中心的比较文学与中西比较文学 / 254
二、文学理论与比较的基础 / 259
三、比较诗学 / 262
四、文本证据的重要性 / 27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