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尝试探讨后殖民小说中的跨语际性(translinguality)现象如何影响喻体的表达方式和本土身份认同。除了将“跨语际小说”定义为跨国或双语/多语语境实践载体外。本书亦指出当代“跨语际小说”在语言和叙述手法上,均具备“符码啮合”(code-meshing)特征,而非单纯的符码转换行为。其目的在于揭露小说如何在叙述过程中建立具有特异性喻体表达模式和本土身份认同。在此过程中,跨语际性不应仅是某种固定身份的表达形式,而应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动因,促使离散主体生成新的身份认同。因此,喻体和身份认同构成“跨语际小说”的两大基本元素。本书援用客体间性和向量化的方法论。对后殖民时期印度作家阿米塔夫·果许的《饿潮水》(2004)和南非作家查克斯·恩达的《红色之心》(2000)中的喻体和身份认同主题进行阐述,总结出跨语际性的叙述特征,确立喻体和身份认同在“符码啮合”语境下的实践轨迹。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