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黄河流域与印度河流域的文化互动*
施兰英 1 水 涛 2 向其芳 3 Mazhar Alam4 汤惠生 1
(1. 河北师范大学 2. 南京大学 3.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4. Lahore Ethnographic Research Center)
摘要: 2018年,由河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印度河上游的 Jhang Bahatar遗址进行了正式的考古发掘,这也是中国考古学家*次在印度河谷*立发掘哈拉帕文化遗址。本文对巴哈塔尔遗址的发掘情况做了简要介绍,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史前黄河流域与印度河流域的文化互动。关键词:巴基斯坦,哈拉帕文化,巴哈塔尔遗址
巴基斯坦地处西亚、西南亚、南亚、中亚等古代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是古代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节点,区域内的印度河流域曾经产生过著名的以哈拉帕( Harappa)文化为代表的印度河文明,特别是 20世纪末以来在俾路支斯坦发现的近一万年前的玛哈伽( Mehrgarh)文化,不仅被认为是南亚文明的*早起源地,同时也是古代世界里主要的文明中心之一。这里同时也是佛教的诞生与早期传播的重要区域,历来为全世界的考古学家研究的热点。经过 2016、2017和 2018年连续三年的努力,*终于 2018年 3月 20日我们获得了巴基斯坦旁遮普省考古总局( Directorate General of Archaeology)所颁发的发掘执照。旁遮普省考古总局给了我们 5个地点让我们选择, 2018年 4月下旬经过实地勘察后,选定位于伊斯兰堡和塔克西拉之间的巴哈塔尔(Jhang Bahatar)的土墩遗址作为我们的发掘地点进行发掘。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我国在巴基斯坦境内对世界著名的哈拉帕文化遗址*次进行*立发掘。
对巴哈塔尔遗址的发掘,也是在一带一路背景和视野下进行的考古学研究。哈拉帕文化与埃及金字塔一样著名,且与我国史前文化有着紧密的互动关系,在中国政府实施一带一路的经济策略下,积极介入世界著名的考古学文化的发掘和研究,是中国学者在世界上争取话语权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国考古学家的一份责任与职守。从一方面来看,自古以来中国的黄河流域文明与巴基斯坦印度河文明都是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另一方面来看,中国与巴基斯坦是一带一路*主要的战略伙伴之一。在境外考古中,考古人员更多的是作为文化的使者或先行者的角色,对于增加两国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地理环境与地方历史文化
印度河是巴基斯坦*主要的河流之一,也是巴基斯坦重要的农业灌溉水源。巴基斯坦著名考古学家哈桑达尼(Ahmad Hasan Dani)说过,印度河是连接印巴次大陆和中国的一根纽带。印度河发源于海拔约5500 米的西藏西南部,其上游的朗钦藏布(亦象泉河)和噶尔藏布(帐篷河)都在我国西藏境内。就在我们发掘地点所在的阿托克(Attock),喀布尔河汇入印度河,然后南下切穿盐岭进入旁遮普(Punjab,旁遮普语,意思是“五河之邦”)平原,与其他河流一起造就了富庶的旁遮普平原。
巴哈塔尔遗址坐落在塔克西拉谷地(Taxila Valley)。该谷地有印度河等河流流过,土地肥沃,自古就是人类居住繁衍之地。塔克西拉谷地于1980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特别是其间的四处古代定居遗址,“揭示了印度次大陆五个多世纪以来的城市演变模式”。该连环遗址包括一些史前遗址、古迹和其他历史名胜,除了在比尔(Bhir)、萨拉卡拉(Saraikala)、西尔卡普(Sirkap)和西尔苏史前黄河流域与印度河流域的文化互动3赫(Sirsukh)的4 个定居点外,它们还包括其他总数为18 个的史前和历史文化遗迹、墓葬、建筑及洞穴等。
这里*早的文化就是距今5000 年前的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是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一处小镇地名,位于萨希瓦尔(Sahiwal)以西约24 千米处的拉维河畔(Ravi River)。哈拉帕文化是印度次大陆已知的*早的城市文化,*早英国考古学家昆宁汉爵士(Sir AlexanderC. Cunninghan)、马歇尔(John Marshasll),以及印度考古学家巴纳吉(R. D. Banerji)等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在哈拉帕、摩亨佐 达罗(Mohenjo-daro)等地开展考古调查和发掘,*终以哈拉帕来命名整个印度河谷的早期文明。1920 年,潘迪特 达亚 拉姆 萨尼(Pandit Daya Ram Sahni)**次在旁遮普邦的哈拉帕调查和发掘该文明,并遵循用*次发现该文化的地名来命名该文化的传统,使用哈拉帕文化来定义该文化。1946 年,英国考古学家莫尔蒂默 惠勒(Mortimer Wheeler)在他的发掘报告中*次正式使用哈拉帕文化一词。不过到了1953 年,惠勒将其书名改为“印度河文明”(IndusCivilization),所以后来学者们往往用“哈拉帕文化”和“印度河文明”来并称同一种考古学文化。不过印度次大陆的考古学家们宁愿称其为“印度河—萨拉斯瓦蒂河文明”(Indus-Saraswati Civilization),因为该文明早期的分布范围已远远超出了印度河流域,扩大到东部的萨拉斯瓦蒂河一带[1]。到2002 年,据统计有1000 多个成熟的哈拉帕城市和居住遗址,其中不到100 个被挖掘。被发掘的哈拉帕文化遗址中*为著名的五个是:旁遮普的哈拉帕(Harappa)、信德的摩亨佐 达罗(Mohenjo-daro)、古吉拉特多拉维拉(Dholavira)以及乔利斯坦(Cholistan)的甘那里瓦拉(Ganeriwala)和拉吉伽利(Rakhigarhi)。
就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塔克西拉谷地已被发掘的*早人类定居地点是位于塔克西拉博物馆西南方2 千米处的萨拉伊 霍拉(SaraiKhola)遗址。该遗址*早从公元前3 千到前2 千年初的中后期开始被使用。出土有磨光石斧、细石叶等;此时的陶器已使用陶轮,陶器中红陶占多数,有的饰黑白彩、有的器表被磨光、有的施陶衣或抹以泥浆。根据出土器物的风格与特征及其碳素测年,这个遗址属于哈拉帕文化的第二期科特 迪吉(Kot Diji)类型。很多反映贸易的出土物品将这种文化与相关的区域文化和遥远的原材料来源联系起来,包括青金石和其他制作珠子的材料。此时,人们已经驯化了许多农作物(包括豌豆、芝麻、枣子、棉花、大麦)以及包括水牛在内的动物。公元前2600 年,早期的哈拉帕社区变成了大型的城市中心,成熟的哈拉帕阶段就是从那里开始的。*新的研究表明,印度河流域的人们从村庄迁移到城市。
印度河文明显然是由邻近地方或古时的村庄演变而来。采用美索不达米亚的灌溉农耕方式,一则有足够的技术在广阔肥沃的印度河流域收获作物,再则可控制每年一度既会肥沃土地又会制造祸患的水灾。新文明一旦在平原区取得立足点并能应付切身的温饱问题,人口数量增加,下一步当然是沿着大河道两侧向前扩展。虽然零星的商业在此出现过,人们仍有赖农业为生,除了栽种小麦和六棱大麦外,考古学家们也找到了饲料豆、芥末、芝麻以及一些枣核和些许*早栽植棉花的痕迹。驯养的动物有狗、猫、瘤牛、短角牛、家禽等,还可能饲养过猪、骆驼、水牛。象可能也被驯养,象牙的使用颇为普遍。由于冲积平原没有矿产,矿物有时自外地运来。黄金由南印度或阿富汗输入,银和铜自阿富汗或印度西北(今拉贾斯坦,Rajasthan)输入,青金石来自阿富汗,绿松石来自伊朗,另有似玉的白云母来自印度南部。公元前一千年间,阿契美尼德人入侵到印度河流域。考古发掘表明,整个塔克西拉地区在公元前6 世纪被阿契美尼德帝国所统治。公元前4 世纪,这个地方处于孔雀王朝(Mauryan)时期,塔克西拉是在古老的“皇家高速公路”沿线的战略位置建立的,该公路将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府华氏城(Pā?aliputra)、古城白沙瓦,犍陀罗王朝的*都普塔卡尔萨瓦(Pu?kalāvatī),经克什米尔、大夏(Bactria)以及曾经是贵霜王朝的夏都迦毗尸(Kāpi?a),*终至中亚全部联系起来。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塔克西拉多次易手,许多帝国都在争夺它的控制权。
公元前2 世纪,塔克西拉被大夏的印度—希腊王国吞并。印度—希腊人在塔克西拉河的对岸建立了一个新的*都西尔卡普(Sirkap)。在这个新时期受大夏—希腊统治。
公元前90 年左右,统治塔克西拉的末代大夏希腊国王被印度—斯基泰酋长毛斯(Maues)推翻。稍后印度帕坦王国(the Indo-Parthian Kingdom)的创始人贡多法尔(Gondophares)于公元前20年征服了塔克西拉,将塔克西拉定为他的*都。
大约在公元50 年,希腊新比塔哥利亚哲学家阿波罗尼乌斯的泰亚纳据称访问了塔克西拉,他的传记作者费利斯特拉图在大约200 年后写到,作为一个建立在对称计划之上的防御城市,大小类似于尼尼微,现代考古学证实了这一描述。公元76 年的铭文表明,在库申帝国的创建者库朱拉 卡德菲斯从帕提亚人手中夺取这座城市后,库申城就已处于库申统治之下。伟大的贵霜统治者卡尼什卡后来建立了锡尔苏克,*近的一个古老的定居点就在塔克西拉。
公元1 世纪,迦腻色伽一世(Kanishka I)建立了他的贵霜王朝,塔克西拉归属于他。
公元4 世纪中期,笈多王朝在东犍陀罗的领土上兴起了,塔克西拉成为众所周知的贸易中心,开展包括丝绸、檀香、马、棉花、银器、珍珠和香料等贸易。正是在这段时间里,这座城市在印度古典文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既是文化的中心,也是军事化的边境城市。也正是在笈多王朝,中国朝圣者法显来到了塔克西拉。
公元405 年到411 年,法显访问过此地,《佛国记》称塔克西拉为“竺刹尸罗”,或“截头”,因为佛陀在这里生活时“把他的头给了一个人”,故名。这个时期佛教十分兴盛。公元520 年,中国的朝圣者宋云访问这一地区时,所见便大不相同了。西北印度的大部已为嚈哒人(白匈奴)所统治,这时的国王是印度什叶派王(HindushahiyyaKing),“立性凶暴,多行杀戮,不信佛法,好祀鬼神”(《洛阳伽蓝记》)。后来的嚈哒统治者米希拉库拉对佛教更是无情打击,出征幼日王失败后,他在犍陀罗“毁串堵波,废僧伽蓝,凡一千六百所”。公元630 年,玄奘来到塔克西拉,他在《大唐西域记》中将塔克西拉译作“呾叉始罗”,梵文意为“石雕之城”,书中描述道:“地称活壤,稼穑殷盛。泉流多,花果茂。气序和畅,崇敬三宝”,“伽蓝虽多,荒芜已甚,僧徒寡少”,往昔的繁荣景象已无处寻觅了,书中提到他去拜访过一片荒凉、半荒废的塔克西拉,只有少数僧侣留在那里。他补充说,该王国此时已经成为克什米尔的一个附属国。按照玄奘的记载,昔日的贵霜统治遗迹已经不存在了,本地也不存在纷争了,整个地区被克什米尔来的人统治着,但是塔克西拉的人民仍然是佛教徒。
二、发掘介绍
巴哈塔尔遗址位于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伊斯兰堡近郊的阿托克市,地理坐标为北纬33°41′15″,东经72°41′46″,海拔为480 米(图一)。很多哈拉帕遗址都呈现出土墩形态,巴哈塔尔遗址也是一处土墩形态的史前遗址,直径约80 米,现存高度约11 米,遗址现地面上可以看到密布的陶片和石块等。这种土墩遗址是被人类长期居住以后所遗留下来的生活垃圾堆积所造成,也就是说多少代人居住在这同一地点,住宅建了毁,毁了又建,多少年之后便形成了这样一种土墩或高台。这种土墩遗址*早出现在西亚地区,是西亚地区典型的早期遗址堆积,后来在中东、中亚、乃至东欧也很常见。这种土墩有的可高达30 米,像截了尖的半椎体。这种土墩遗址一望即知是农业部落,一般周边灌溉系统很发达。我们所要发掘的巴哈塔尔就是一个大土墩,这种土墩英语称“mound”,也就是“Depe”“Tepe”或“Tibba”,指的是一种人工堆积的大土堆。斯坦因在他的“RuinsAncient and Modern”一文中将其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