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 封德华
在丰德园落成四年后,张旻写出了他的新书《丰德园》,他将大著首页留给我为序,令我感觉特别的隆重和美好,心里也确有颇多感慨要表达。
丰德园所在昌徐路 600 号这一地块,在嘉弘公司 2002 年租用之前,原是农用地和一个废弃物堆场,而今天我们看到的这片区域,早已旧貌换新颜,它已处于嘉宝片林和嘉定北部生态绿廊中,已然形成的四面环水、草木丰美的绿岛环境,对于造园来说,更是得天独厚。面对今天的巨变,当我在感念这份天时地利的福分和缘分的同时,内心更多想到的是在我们对这一地块进行改造利用的二十年间,给予过我们实实在在关怀和支持的有关方面和相关人士,包括为此付出智慧和心血的嘉弘同仁。
众所周知,上海现存有五大古典园林:豫园、秋霞圃、古猗园、醉白池、曲水园,它们中有两座位于嘉定,因此嘉定素称有丰厚的园林文化。除了秋霞圃和古猗园,嘉定有年头的名园还有一些,如汇龙潭、檀园、黄家花园等。过去的园林大都为个人所营造,常被称为“私家园林”,由于历史的原因,近百年来这样的造园方式渐成过去式。作为丰德园的建造者,我心知肚明,小园能够出现在今天,绝非我个人有多大能耐,根本原因是我们幸逢盛世。我们这一代对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启的改革开放感触尤深,我本人正是受了改革开放激发的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感染和激励,于 1997年底辞职下海,成立了嘉弘公司。创业的成功,为日后造园打下了物质基础。
过去讲“盛世造园”,是社会繁荣安定、物阜民丰的标志。丰德园奠基于 2013 年,竣工于 2018 年,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规律。
我个人曾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两次进入大学学习,先是南京河海大学,后是上海铁道学院,所学专业都和建筑有关,这段难得、难忘的深造经历也在日后给了我造园的“胆气”。
再往前可溯源至童年时代。我是嘉定南翔人,生于 1959 年,我出生后不久,父亲即担任了位于南翔的古猗园餐厅经理,直至退休,因此我的人生从一开始就和古镇、古园结下不解之缘,身边无处不在的传统文化氛围浸润着懵懂童年。今天回头看,童年生活对我的人生的影响长远而深刻,即使在我被称为“企业家”、被赞誉“事业有成”时,我仍然怀揣着一个与童年有关的梦想,心里总还想着要做一些不寻常的有意义的事,要成为一个自己心目中更具价值的人。
后来在我决定造园时,我则又感悟到,今天自己面对的其实已不只是一个童年梦、一种个人爱好,期盼中的“梦想成真”,已包含更多更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在感情上更有一种向以古猗园等为代表的家乡园林文化的景仰。
另一方面,自己是学建筑的,更能了解江南古典园林是一种极为独特的建筑形式,它复杂精巧的砖木结构,如诗如画的空间布置,崇尚自然山水的审美内涵,实用和美观的灵性结合,使它成为中国古典建筑中代表传统优秀文化的瑰宝,它也被誉为“世界建筑史上一朵奇葩”。
因此在整个造园过程中,我一直心怀敬畏,一丝不苟。造园的过程,也是我个人不断学习和提升自我的过程。
同时我也非常慎重地对待今天造园必然面对的继承与创新、功能定位等问题。今天人们看到的丰德园不再是传统园林那样主要供一个大家庭、大家族生活居住的“私家园林”,它的定位是一个向社会适度开放,包含游园、餐饮、会务等内容的苏式园林,它还可以作为体验传统婚庆文化的理想场所。
在材料和工艺上,由于有了现代物流和技术,丰德园在恪守江南古典园林形制内涵的前提下,也有一些突破。比如我们整体使用了非洲红木,提升了木结构质量和美观度。在有些建筑上我们使用了铸铜瓦顶,如梅花亭,在明末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一书里有“只可盖草”的说法,我们则给它安置了一个瓦楞铜顶。
我们也充分利用现代“理水”技术,使园内池水常年保持洁净状态和理想水位,完美体现江南园林“近山亲水”理念。
从我决定造园起,我已将它看作是一种融合多种技艺和艺术的创作,而不只是一项工程。好比艺术家在作品上署名时的心情,作为造园者,面对逐渐成形的小园,我也希望能够心无遗憾。这份不安,源自内心的期许,我希望小园能配得上家乡园林家族中一个新成员的身份,希望她能成为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为大众接受,为时代添彩,为历史留痕。
我非常享受创造的过程。为此我更乐于接受挑战,造园没有采用当今通常的项目承包方式,而是回归于古代那种园主与匠人对接的模式。在造园的日日月月,我也经常像画家不断涂改创作中的画作,像作家反复修订自己的文字,面对园内每一处细节,每一空间的布置,一棵树的位置、一块湖石的摆放,等等,我也常会反复斟酌、推敲,在现场作各种尝试,直到赏心悦目为止。园内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在我眼里都是独特的,我认得它们,内心也特别能感受到它们给予我的温馨安详的氛围。
丰德园的问世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对近十年来和我一起实现造园梦的各方人士,我内心充满感激之情。
感谢嘉弘实业团队——嘉弘建设、沁苑绿化、丰德园文化传媒等,正是有了你们的通力合作,造园工作得到了强有力的基础保障,丰德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也记得你们的身影和辛勤付出。
感谢园林设计师钱骏,是他最早将我心里的园林蓝图诉诸图纸。
感谢王准博士和绿化专家萧镇衍,七星榭和竹林石径的布置来自王博士的专业设想,而四面厅(荣泉堂)月台边的经典景观“池畔雪柳”,则源于萧君的一个建议。
感谢姚伟,他对文化艺术的热忱时常感染我,渊博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识给到我诸多启发,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和推荐也令我获益匪浅。
感谢郭文、顾建刚,今天的丰德园也已一一记下他们的创意和贡献。郭文后来还担任了丰德园的姐妹园林松茗园的设计师。
感谢朱奇、姚飞,正如张旻在书中所述,人生有两种缘分,一种是一见钟情式,一种是蓦然回首式,我和他俩的缘分即属于后一种 :相识很早,多年为友,但没想到“缘在日后”——如果没有和他们两人的早早相遇,造园之缘难有今天这般完满。
说到造园之缘,我特别要感谢过汉泉。过工既是江南古建筑资深专家,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在他身上还特别可贵地体现出一种中国传统、源远流长的工匠精神。为了帮助造园,过工以七旬之身,离开苏州的家,担任造园项目总监,在工地上一待数年。他带领的木工班,在他言传身教影响下,有极强的凝聚力、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创造热情。从某种意义上说,丰德园也是过工的一件作品。
同时也要感谢马方胜和他的工匠团队,在造园的数年时间里,他们兢兢业业、孜孜以求,保证了工程质量和工艺水准。他们中不乏身怀绝技者,又勤于学习,勇于挑战技术难度,创造经典。张旻在《丰德园营造面面观》中设有专章“匠人名录”,为匠人们在这件园林新作上署上他们的姓名。他们当之无愧……
《丰德园营造面面观》是张旻这本新著的核心内容,从知道他动笔到六万字初稿完成,只过去一个月时间,当我对他的写作效率表示惊讶时,张旻向我解释,其实他写得并不快,因为他为写这篇文章准备工作进行了三年。丰德园竣工于 2018 年 2 月 3 日,张旻正是在那一年来到丰德园,并于次年应我邀请担任嘉弘实业文化顾问。在这几年里,张旻不仅卓有成效地主持了公司和丰德园的文化建设工作,而且笔耕不辍,撰写了多篇与园林古镇文化相关的文章,在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嘉定报等及其相关公众号上刊登,其中还包括一篇发表于专业期刊《中国建筑文化遗产》(28 期)上的专论《今人造园的尝试——丰德园概览》,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丰德园营造面面观》,并由这些文章构成了眼前这本专业性与文学性兼备的新著《丰德园》。
张旻向以小说家著称,而来到丰德园后,出于对江南古典园林文化的喜爱和对今人造园的赞赏与支持,他很快将自己的关注点和写作重心调整到新领域,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开始有意识尝试使自己由古典园林文化的爱好者成为这一领域的学习者与研究者,并乐在其中。在这本新著里,不仅可以看到他驾轻就熟从文化与技术等多个侧面对丰德园进行“面面观”的介绍和论述,并且从中可以感受到他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学习与研究的心得还滋生出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感悟,即他发现自己很容易在丰德园这个视点上产生一种奇妙的回望:它可能会变成对家乡故园的新认知。这是张旻这本新著显著的个人特色,同时也是作为作者的他和读者之间会有的共鸣点。在张旻之前发表的《秋霞圃》一文结尾处,对特定的古今关系他曾作过如此描述:“在秋霞圃、汇龙潭、古猗园等本地古典园林和丰德园之间,某种时空转换的感觉显得尤为奇妙:既有由古入今的现世感,也会有昨日再现的梦幻感。”
张旻的儿子张肖阳也是在那一年来到丰德园,出任新成立的丰德园文化传媒总经理。张肖阳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动画系两年制硕士专业,回国后入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后为主营动画的“凡事网络”总经理兼导演。他的动画作品曾入选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他也是嘉定卡通版石童子的原创者。嘉定报对他回国后的创业作过报道,搜狐视频也做过他的专题节目。在和张肖阳有了工作接触后,我很赏识他的审美品位和艺术创意,他的加盟,给公司和丰德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气象、新理念。
张旻在《面面观》第二章“园为媒”和后记《还有几句话》里,对丰德园中目前已有呈现和展示的各项可贵的艺术原创作了生动细致的描述和说明,如“清风雅韵”门前的巨幅砖雕影壁,如奇石、诗文、书法合璧的《涌泉石诗并序》,更不必说各处建筑景观中题额拟联的精妙。在此我也谨向孙敏、鞠鸽腾、张波、陶继明、顾建清、汪乐天、王威尔、陈兆熊、陈兆勋、徐征伟、张志岐、杨祖柏、杨贤淼、龚皆兵、钱月龙、陆雨葭等嘉定贤达才俊以及帮助支持丰德园文化建设的各路方家刘洪彪、鲍贤伦、周志高、王冰石、张大昕、李亮之、钱欣明、乔红根等一并致以崇高敬意和由衷感谢。对近年仙逝的顾振乐先生、陈佩秋先生,我内心常怀深切的缅怀之情。
是为序。
2022 年 12 月于丰德园
序一 / 封德华
序二 / 陶继明
上 篇 丰德园营造面面观
第一章 缘起 / 缘分
第二章 园为媒
第三章 叠山
第四章 理水
第五章 花木
第六章 建筑
丰德园建筑说明 / 过汉泉
第七章 匠人名录
第八章 建筑和山水景观主题说明
附录 1 今人造园的尝试——丰德园概览
附录 2 山高水长话茶缘——走进松茗园
下 篇 丰德园视点
秋霞圃
汇龙潭
古猗园
州桥
一条街
六一新村
老城区
画之媒
记忆
大观园里的清浊雅俗
拨云透雾话“秋霞”
后记
呈现艺术,退隐艺术家
还有几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