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陵前有一块雕刻石块,被称为丹陛石。它的存在诉说着一个关于慈禧陵重建的故事,这块丹陛石的发现,对于研究慈禧陵的历史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1965年夏季的一天,几个在慈禧陵东砂山外废弃砖石堆处干活的工人正有气无力地拣砖头装车,准备拉往别的陵寝。那年的夏天显得格外热,远处的知了使大劲地叫着:“知了,知了……”
一个叼着手工卷烟的工人从地上站了起来,伸了一下腰,张嘴刚要说话,嘴里的烟掉了下来,掉到砖石堆的缝隙里了。
那个人见烟掉到砖缝里,急忙去捡,但还是晚了一步。同事见了,笑了起来:“抽整根烟的命都没有,得了,德发。”原来这位抽烟的工人叫王德发。
王德发的脸上有些不带劲了,“我非得把它找出来,抽了……”王德发蹲下身去,在砖石堆中使劲地翻腾起来。
这个乱砖石堆是原先慈禧陵重修时临时堆放废料的地方,占地很大。慈禧陵重修刚完成不久,光绪帝和慈禧就先后死了。清廷不仅要忙着办理慈禧和光绪帝的丧事,还要办理慈禧的奉安山陵大典,紧接着又要操持建光绪帝的陵寝。光绪帝陵寝还没建成,清王朝就灭亡了,以致重修慈禧陵时的大量建筑废料长期堆放在陵寝附近,未来得及清走。当地的一些村民便把堆放在废料中的一些尚能用的砖头、石块捡回家里盖房和砌墙,废料堆逐渐成了破烂不堪的垃圾堆了。
1952年,清东陵文物保管所成立后,保管所的人便开始用陵寝周围所剩的废弃旧料修补填砌各陵的地宫盗口,后来又组织一些民工清理陵寝周围的废料垃圾,以便日后对游人开放陵寝。
在这种背景下,王德发等几个民工来到清东陵当小工,每天可以拿上八角钱。这八角钱在现在不算什么,但在1965年可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一个农民壮劳力在当时辛苦地干上一天能挣的工分最多不过四五角钱,一个国家正式职工每月也就是30多元钱。能在东陵当个小工,在当时来说是最好的工作了,挣来的钱除了交给生产队买一些工分之外还有剩头,就可以购买其他的生活物资。当然,这并不是说任何人都能来东陵干活的,那个叫王德发的民工就是托“后门”来的。王德发被嘲笑了,他感到被嘲笑的还有他的“后门”,于是他发起狠来,两只手将砖头扔得飞了起来。其他民工则在一旁闲聊。王德发见此,气不打一处来。忽然他脑瓜一转,冒出一个办法来,“我也嘲弄一下他们”。
“我找到宝贝了……你们看,这是什么?”王德发大叫起来。
其他几个民工全围拢过来观看,“啥呀,啥呀……”
“在哪呢?我看看……”好奇心使得民工们都惊奇起来。
大家都知道,清东陵大多数陵寝地宫虽然都被盗过,但陵上的一些东西有的还没有被卖的都被藏了起来。这些年不时发现在地里或墙体内藏有好东西,这回他们在这堆不起眼的垃圾废料中也许会有所发现,甚至有人联想到如果真的发现了好东西是上报还是私分呢。大家顺着王德发的手指方向看去,发现面前已被捡出一个一尺见方的坑来,坑里面有许多老泥土,一块砖头下面则是一块石质雕刻。
“这是什么?”
“扒出来看看!”几个民工与王德发一起扒起砖头。
“是地窨子盖,还是啥……”
很快,大伙扒出一个3米多见方的空地来,呈现在大伙面前的则是一块长方形的巨大石块,大家用木棍和水清理掉了石块上的泥土。
“这不是慈禧大殿前的丹陛石吗?”有人说道。
“图案像是,不是还有一块吗?”
“是不是这玩意下面有东西呀?”有人提出不同的想法。
大伙正在议论纷纷,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走了过来,“你们说啥呢,不干活?”
“杜同志,我们正想向你们汇报呢,你看这是怎么回事?”来人正是保管所职工杜清林。
“我看看。”杜清林往前凑了凑:“这是一块石雕刻,不过看起来很像慈禧大殿前的丹陛石……只是雕刻手法不同……”杜清林嘟囔着。
杜清林的父亲是老石匠。清东陵保管所成立后,为了陆续对一些陵寝中毁坏的石雕进行修复,特地将有丰富经验的石匠老师傅请来,可惜他由于受工伤不幸过世,出于照顾关系,特意招儿子杜清林来清东陵上班。杜清林虽为摄影师,负责陵寝照相和洗相片,但他受父亲的影响,也深知雕刻上的一些特殊手法,如浮雕、浅雕、透雕等。透雕手法难度是最大的,浮雕次之。杜清林望着眼前的这块丹陛石,对所雕刻的图案非常熟悉:凤在上,龙在下,是一幅高浮雕的凤戏龙“龙凤呈祥”图案。样式与慈禧陵隆恩殿前的丹陛石特别相似,只是现如今慈禧陵隆恩殿的丹陛石是高浮雕加透雕的手法雕刻成的。
“难道这就是慈禧陵重修时传说被换掉的丹陛石……”杜清林心里想着,嘴上却说:“大伙该干活干活,先别理它,我向领导汇报一下再作处理。”
杜清林没有找到所长,便找来保管所的会计谢久增,将这件事一五一十地说了。谢久增一听,立刻惊喜起来:“好东西,好东西,走,带我瞅瞅去。”
谢久增与杜清林来到慈禧陵东砂山外侧,见民工们已经开始干活了。在被民工发现的这块石雕刻面前,谢久增指着雕刻说:“这应该就是慈禧陵重新修建时被废弃的丹陛石。这块丹陛石的发现,对研究慈禧陵是有好处的,更换丹陛石这段历史能更好地说明慈禧败家亡国、贪图个人享受的罪恶嘴脸,这是很好的阶级教育的物证。这块丹陛石应该好好地保护起来,用它来教育广大人民:慈禧为了个人的享受是如何榨取人民血汗的。我和所长商量一下。”很快,所长同意将此丹陛石作为慈禧罪证进行展览。
根据指令,民工使用最原始的方法,将发现的丹陛石撬起,地上铺上圆木,运到慈禧陵神道碑亭南面台阶下的空地上,供游人和当地人观看。
“别的陵(丹陛石)都是龙在左,凤在右,龙凤并排。慈禧的(丹陛石)倒好,凤在上,龙在下,这不明显是凤压龙吗?这意思是说,慈禧活着的时候管着两个皇帝,死了呢也要管着皇帝。这块丹陛石,不但能说明慈禧的专权专势,也能说明慈禧这个人年轻守不住寡,有私情呢?你看,丹陛石上还有一只小老鼠呢。”原来在这块被废弃的丹陛石上面雕有一只蜥蜴,人们为此议论纷纷。
在这块被废弃的丹陛石的海水江崖图案里的小动物,根本不是小老鼠,而是一个口吐祥云的蜥蜴,也有说这是壁虎的,是一个古时人们常说的吉祥物,在皇宫中则称为“守宫”。
民间传说,守宫是验证女子贞洁的方法。古代,在女子的臂膀上点一颗鲜艳的红痣,以验证女人的贞操,叫“守宫砂”。古人认为守宫就是守住女人那神圣的一方妙处。实际上“守宫”是蜥蜴的一种,躯体略扁,脊部颜色灰暗,有粟粒状的突起,腹面白黄色,口大,舌肥厚,四足各有五趾,趾内多皱褶,善吸附他物,能游行在垂直的墙壁上,更像是“壁虎”。古代相传,用瓦罐一类的东西把壁虎养起来,天天喂它丹砂,大概吃到七斤丹砂的时候,就把它弄死捣烂,用来点在女人的面额上,殷红一点,只要没有发生性关系就永不褪色,一有性生活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只能用在未结婚的女子身上,已婚妇女绝对不灵验,这种办法是在宋代随理学的兴起而得到推广的。其实,守宫只是古时流传的一种毫无科学依据的传说而已。
1977年,随着中国大地上“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开始迎来了新的春天。清东陵也翻开了历史新篇章,原先的保管所领导退休,新的领导开始上任。所长为原马兰峪镇公社书记宁玉福,他的到来,自然带来了一批新的人才,为清东陵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力量,其中就包括自学成才的农民出身的清陵学者徐广源。
1979年,所长宁玉福将徐广源找到办公室,对他说:“我想把停车场的丹陛石移开,你看放哪儿合适?”
“宁所长,我也早想与您说这件事呢,停车场那块丹陛石放在那儿就不是个事。那块丹陛石虽然被废弃,毕竟也是历史上留下来的,那也是文物,对于研究慈禧很有价值。将它放在停车场很危险,又不便于保护,应该换个地方。”
“我也是这么想的。我找你就是为了这件事。你看放在什么地方合适?”宁所长说。
徐广源胸有成竹地说:“所长,您看将丹陛石放在慈禧陵神路桥北面怎么样?”
“我看行,就这么办吧!”宁所长说。
把那块废弃的丹陛石放在慈禧陵神路桥北、大泊岸下边,既是游人的必经之处,又便于工作人员保护,可以说是最佳地点。由于丹陛石沉重,于是决定采用汽车运走的方式。当时,人们用捯链将丹陛石吊起放到车上,丹陛石上原有的一条裂缝,由于起吊加颠簸,丹陛石在运输中断成了两截,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其实,这块丹陛石与慈安陵隆恩殿前的丹陛石无论是图案还是雕刻手法都是相同的。
也正是慈禧陵前摆放着这么一块丹陛石,来到慈禧陵参观的人,很容易就识别出,定东陵的两座陵寝中,哪座是慈禧陵,哪座是慈安陵。原来,咸丰帝的定东陵是两座陵寝,两座陵寝并排建立,规制又基本相同,东面的定东陵为慈禧陵,正式名称叫菩陀峪定东陵,西面的定东陵为慈安陵,正式名称叫普祥峪定东陵。因此有人感到奇怪,慈禧生前被称为“西太后”,为何死后葬在了两座皇后陵的东面?慈安生前被称为“东太后”,为何死后却葬在了西面呢?
要想说明这个问题,让我们从慈禧陵开始说起吧。
序 章 一块废弃的丹陛石
第一章 神秘的慈禧陵
奇怪的西太后陵‖ 012
慈禧陵建陵之谜‖ 018
慈禧陵:“金”“木”“石”“彩绘”四绝‖ 035
第二章 慈禧历史密码
慈禧身世‖ 058
垂帘听政:巧除八大臣‖ 065
慈禧与“亲爸爸”“老佛爷”“老祖宗”‖ 076
慈禧:都该死,杀无赦‖ 084
丧事:最后一次风光‖ 106
第三章 慈禧陵被盗始末
慈禧陵被盗:师长与逃兵‖ 122
不了了之的审判‖ 130
清皇室重殓慈禧遗体‖ 136
第四章 考古:钻进慈禧地宫
公安局:高手在民间‖ 144
民间藏宝图‖ 167
插曲:“慈禧开棺”事件的真相‖ 172
揭秘慈禧尸体‖ 177
第五章 慈禧陵藏宝探秘
十八颗珍珠手串与佛楼之谜‖ 186
发现盗宝新去处‖ 197
人奶与美容秘籍‖ 201
第六章 历史的天空
找回来的录像带‖ 210
为这段历史正名‖ 219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