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章武三年(223年)八月,刘备葬于成都惠陵。诸葛亮去世29年后(263年),后主刘禅“诏为亮立庙于沔阳”。沔阳即今陕西省勉县,说明在三国时,祭祀诸葛亮的庙宇在陕西勉县。
成都何时有武侯祠?正史未有记载。宋祝穆《方舆胜览》载,武侯庙“在府西北二里今为乘烟观……李雄称王始为庙于少城内,桓温平蜀,夷少城,独存孔明庙”。由此可知,李雄于公元304年在成都称王,则所建孔明庙的时间应在西晋末东晋初,位置在当时的少城内。公元760年,杜甫曾春游武侯祠,留下流传千年的名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数年之后诗人又在夔州作《古柏行》回忆道:“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闷宫。”由此得知,在唐代,武侯祠已位于锦官城外,且与先主刘备的汉昭烈庙相邻。明初,蜀献王朱椿对武侯祠、昭烈庙进行了全面的修缮和整合,将原来武侯祠的诸葛亮像移人汉昭烈庙,由原来毗邻的一祠、一庙,变成了君臣合祀的格局。康熙年问,清政府恢复重建成都时对武侯祠进行调整,形成如今基本格局。现存祠庙主体建筑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修复,坐北朝南,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占地面积约3。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25万平方米。武侯祠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建筑,另有桂荷楼、船舫、桂荷池、听鹂苑等附属建筑位于西侧。文臣廊、武将廊位于二门与刘备殿之间两侧,东面为文臣廊,西面为武将廊,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东廊、西廊造像各14尊。碑刻50余通,尤以唐《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最为知名,人称“三绝碑”。武侯祠内供奉着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蜀汉人物塑像50尊,有匾额楹联70余块(副),其中清代赵藩撰书的“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四海闻名。馆内还藏有蜀汉“直百五铢钱”等文物及字画近千件,三国典籍上万册。
武侯祠有上千年的历史,然而武侯祠大街的历史却很短。这条街是由南郊路、老车站街、新车站街、澄清街、川藏路初始段(武侯祠大门至高升桥)等几段道路逐步演变形成。1968年,这几段路连同原桥南正街、原浆洗上街的一小段曾被更名为解放路南路。1981年,解放南路中的原南郊路、老车站街、新车站街、澄清街和川藏路初始段四街一路段合并被命名为武侯祠大街。20世纪90年代起,武侯祠大街两侧改建为仿古建筑,并在街口修建了标志性建筑——仿汉阙立柱,逐渐有了今天独具特色的雏形。2012年,武侯区对武侯祠大街实施外立面整治,通过对其背景文脉的梳理,将街道按“千秋序曲”“蜀汉礼仪”“万里古道”三个部分进行打造,使其风貌与区域历史文化相辅相成,贯通古今。“千秋序曲”指南河桥(俗称彩虹桥)至太成宾馆段,为明清民居风格与现代建设融合,翼角起翘、花格窗最为独特,于细微处体现出川西地区的人文气息与地域特色,显得质朴又有亲和力;“蜀汉礼仪”指太成宾馆至钦善斋路段,建筑风格为西蜀地域特色,以蜀汉礼仪为主线,通过雕塑、壁画等建筑元素串联故事,形象展现蜀国当时的繁荣景象;“万里古道”是指钦善斋至高升桥一段,是川藏公路起点段,建筑风格以西蜀建筑为主,融合各民族各时期建筑风格,包罗万象,青灰、冷灰、朱红、暗红、浅黄等色彩的运用,更使得这一段显得丰富而多元。
与武侯祠相关的街巷还有武侯祠东街、武侯祠横街。
P8-9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