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柳州历史风貌建筑(精)
0.00     定价 ¥ 10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5112839
  • 作      者:
    作者:刘丽虹|编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责编:罗绍松
  • 出 版 社 :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12-01
收藏
作者简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要负责在柳州地区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史料的收集整理,服务于柳州的经济社会建设。

    刘丽虹,资深媒体人,主任记者(副高)职称,广西作协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丹青雨》、散文集《龙城纪事》,多次参与地方史志的编写,发表论文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分为“城池庙宇”“村落院祠”“府第民居”“商肆会馆”“学园剧社”“工事津梁”六个篇章,全书以柳州明清至民国时期重要的历史建筑为主,以人文的视角再现了柳州历史建筑的基本风貌,通过对每一座历史建筑上历史印记进行挖掘,挖掘与建筑本身有关的人和事,以此展现历史建筑鲜活的一面。全书图文并茂,运用大量的史料,讲述了建筑背后鲜为人知的往事,它的出版,不仅可以唤起我们对柳州这座城市的记忆,同时也会激发我们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意识。

展开
精彩书摘

 

    柳州有两千一百余年建置史,城区三江四合,抱城如壶,别称“壶城”。穿城而过的柳江北连湘水,南注粤地。柳州揽江达海,自古以来水运发达,商业繁盛,屋宇依江而建,城市沿岸铺展,累积经年,绵绵拓展一座古城名邑之格局而声名日隆。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柳州的历史风貌建筑是支撑地方文化的骨骼,它们不仅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履痕,同时留驻了这座城市的文化根脉,于一砖一瓦间诠释着城市的性格与气质,在一构一筑中阐述着城市的故事和传奇。由于兵燹灾害、自然损毁及开发建设等诸多原因,柳州的

历史风貌建筑遗存为数不多,最早的建筑可上溯至明代。迄今可见的柳州明清时期建筑散落于城乡,但保存完好的可谓凤毛麟角。柳州本土文化具有融合性、开放性、多元性,从柳州遗存的明清建筑亦得以佐证。这些历史风貌建筑具有百越文化的本土特征,同时兼容了中原文化、岭南

文化包括客家文化等建筑文化征貌,使得柳州的建筑风格多元呈现。时至民国,柳州军政要员出没,各地商贾云集,名人活动频繁,龙城建筑亦自成一道风景。当时柳州的建筑除延续传统建

筑风格外,适于南方气候特点的骑楼建筑大量出现。这个时期,中西合璧的建筑亦不鲜见,目前保存尚好的多为军政要员和富商巨贾的旧居,还有一些实业和农林机构、公共设施等,它们的背后隐藏着历史风云。

    柳州这些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历史风貌建筑,穿越时间风雨,历经岁月沧桑,以站立的姿态成为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坐标,它们是城市的指纹,是精神的雕塑,是具有引导前行力量的灵魂记忆。至今,它们还在无声讲述着龙城往事,启迪今人,昭示未来。阅读柳州的最好方式是从这些历史风貌建筑开始。当我们于宠辱皆忘之时、心无旁骛之际,去探访柳州的历史风貌建筑,去深入了解历史的堂奥、文化的幽秘,便会思接千载,魂通古今,从这些犹如令人尊崇的长者和智者的建筑身上,看到一座城市昔日深沉的面孔,感受到生活在历史屋宇之中的柳州人的共同记忆和身份凭据。这些守持龙城遗风的建筑,沉静地弥散出一种人文的温度,令人感慨其穿越时光的韧性,敬佩其遗世独立的从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历史发其源,文化铸其魂,历史风貌建筑中蕴含着城市的精神基因,隐藏着“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发展密码。保护好历史风貌建筑,就是保存城市的绵远文脉,守望城市的精神家园。基于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策划、编纂了《柳州历史风貌建筑》一书,由文史顾问刘丽虹女士执笔,汇集了柳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柳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柳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和柳州市勘察设计协会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及一批地方文史专家、建筑史专家的智慧。本书是一部收录柳州历史风貌建筑的“人文档案”,以翔实的史料和珍贵的图片,首次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柳州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并深入挖掘出这些建筑背后的历史渊源、人文故事和文化内涵,从一座座古旧建筑的源起、流变和现状的阐述中,反映柳州的历史变迁、文明演进和时代波澜,将专业性和普及性、史料性

和通俗性、艺术性和实用性融为一体,具有科学价值、人文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本书在娓娓道来的文字中,让社会各界的读者步入柳州的一处处历史风貌建筑深处,触摸到这座城市沉雄博大的人文根系,回应着血脉中割不断的乡愁记忆,唤起对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视和保护意识,从而倍加珍爱这座城市,为之荣耀,为之奉献。同时,本书在开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中,能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发挥有益的借鉴作用。在与这些历史风貌建筑神交的过程中,我们欣喜于越来越多的建筑得到有效的保护利用,也对一些没有得到更多关注、挖掘或有效保护的历史风貌建筑心怀隐忧。在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坚守传统文化之根,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一座城市的魅力,不在于高楼林立、人影如织、车水马龙,而在于有内蕴、有个性、有品质。守护好城市之魂,关键是处理好当代城市建设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无法复制的瑰宝,必须恪守保护为先的原则,形成敬畏历史、敬畏文化的思想自觉,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从而让城市更有魅力,更具特色。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我们不仅是文化的受益者,更是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和创新者。编写这本书时,我们感到并不轻松,因为责任在肩上,任重而道远,于欣慰之余备感守护一座城市根魂的使命庄严。

                                                          是为序。

 

                                             一级注册建筑师

                                             高 级 建 筑 师 

                                                                    温其辉

                                                         

                                                               庚子肇秋于龙城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