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殡葬文化遗产名录和谱系(国内部分河南及周边卷)(精)
0.00     定价 ¥ 18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45798
  • 作      者:
    编者:张志清//陈瑜//魏增玲|责编:闫广宇|总主编:刘锋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4-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以年代为序,分别论述了河南及周边各省内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典型墓葬及遗物,系统阐释了历史上该地区的殡葬文化及其所反映的中外交流史实。本书可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绪论、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结语。
展开
精彩书摘

绪论
  河南、山西、河北三省历史悠久,文化荟萃,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自古以来人口密集,遗留下来的古代墓葬十分丰富。从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到历史时期的商代、周代、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北宋等时代,这里都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区域,表现在墓葬上主要是在墓葬形制、随葬品、埋葬习俗等方面往往得风气之先,先从这一地区产生,进而影响着其他地区。
  墓葬作为反映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众多载体之一,在该地区有着丰富的考古资料。较多资料表明,早在东周时期,中外民间文化交流已经在较为广泛地进行,来自西域的玻璃制品、金银制品、丝织品、稀有矿石等在中国内地多有发现。河南境内的东周墓葬中也出土了这类物品。比如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出土的蜻蜓眼玻璃珠,这种玻璃珠大致于公元前1000年前后在地中海沿岸开始出现,约春秋末战国初在中原地区出现,这些物品的突然出现缺乏应有的发展历程,且工艺、纹饰和化学成分都与西亚同类制品相似。固始侯古堆出土蜻蜓眼玻璃珠检测显示为苏打玻璃,成分与西亚地区的制品基本一致,当属舶来品。淅川下寺楚墓M2出土一件蚀花肉红石髓珠,肉红石髓又称光玉髓,也应是自域外交流而来。蚀花肉红石髓珠是用化学制剂对肉红石髓进行浸蚀加工而成的饰件,公元前2000年以前已经出现,从印度河流域到埃及、伊朗西部都有分布,并且都是从印度河流域制造并输出到各地的。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国之间以及北方的燕赵诸国与周边游牧民族征战频仍,极大地推动了人员往来和物资流通,形成了一次民族融合的高潮。“胡人”称谓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是指居住在北方的游牧民族,汉代以后也指居住在中国北方的外族或外国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反映胡汉交流在当时应是比较普遍的现象。郑州冢刘战国晚期墓地M9出土一件铜带钩,人形,人物形象为头戴毡帽,两耳部盘发为髻,窄额头,颧骨突出,鼻梁高大,身着短袖连体方格纹裙装,右腿半屈足部着地,左腿跪卧,怀内抱着一把乐器正在演奏,属典型的胡人装束。人物怀中的乐器,长柄笔直(直项),弦轸可辨(两轸),音箱应为圆形(圆盘)。乐器符合“弦鼗”“圆盘直柄”的特征,故取名为“胡人弹弦鼗铜带钩”。铜带钩上面的胡人形象栩栩如生,弦鼗形制清晰可辨,横抱于人物怀中在弹奏。“弦鼗”是古代胡琴类乐器的前身,胡琴亦应是起源于北方胡人的乐器。这个铜带钩应是目前我国发现*早的胡人弹弦鼗图像,是北方胡人与中原汉族相互交流的一个印证。
  两汉时期,随着西汉张骞两度出使西域和东汉班超对西域地区的经营,汉王朝同西域诸国建立起了政治和经济上的联系,形成了我国古代*早*重要的东西方文明交流通道,即“丝绸之路”,其范围囊括汉地、中亚、西亚、罗马以及南亚次大陆。从考古发现所反映的情况看,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极大地丰富了世界古代历史的内涵,也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丝绸之路的开辟,不仅极大地加快了物资的流动,还相应带动了文化、技术的交流。域外的金银工艺、玻璃制造、毛纺织等技术也随着商品和人员流动传入中国境内。中国玻璃制造技术、金银掐丝工艺、缂丝等,都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佛教东传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北方草原和西域的文化艺术题材对中原地区的影响尤为广泛。1987年,洛阳东郊出土罗马玻璃瓶,黄绿色,半透明,高13.6厘米。卷沿直口,长颈直腹,圜底内凹,从口沿到瓶底通体为螺旋状白色线纹,是公元前2世纪典型的罗马吹制玻璃器。此外,这个时期汉、胡之间往来交流更为广泛。在汉代语境中,“胡人”是指北方和西方民族的统称,包括匈奴、鲜卑、乌桓、大月氏、乌孙等。汉武帝平定匈奴后,匈奴逐渐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被分成南北两个部族。南匈奴逐渐南迁并被同化,北匈奴继续向西迁移。西迁的匈奴在不断与其他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其外形已与蒙古人种有了不同,越来越西方化,形成了深目、高鼻、多须的胡人形象。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地区的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广泛,胡人活动已深入到中原腹地,这在汉墓出土的陶俑中得到具体体现。如南阳中建七局机械厂汉画像石墓中的说唱俑和南阳市东风厂生活区M27出土的执物俑。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比秦汉时期有显著的发展。西方的大秦(罗马帝国),西亚的波斯(萨珊王朝),中亚的大月氏(贵霜王朝)和昭武九姓诸国,南亚的五天竺诸国(包括有名的笈多王朝)、师子国(斯里兰卡)等都通过陆路或海路与当时的中国发生关系。它们的使者、商人、僧侣(求法者),不断前来,使各地的物资得到交换,科学技术和艺术、宗教也得以交流。
  一是中外人员的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同西域、南海诸国的交流普遍增多。孙权于黄武五年(226年)派遣朱应、康泰等人出使扶南(今柬埔寨),开辟了中国与南海的交通。此后,南海各国纷纷与孙吴通使。当时全国的通都大邑,洛阳、建业、成都、交州、广州、敦煌、长安等地,都有外国人居住,不但有南海商人,也有西域贾胡。在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平城,已与粟特、普岚(即拂菻)及昭武等国人来往。北魏迁都洛阳之后,和葱岭以西及五天竺各国都产生了联系。萨珊王朝和笈多王朝都经常与魏通使。称霸中亚的噘哒与北魏的关系尤为密切。南朝通过今四川青海一线和西域各国取得联系,更从海上与扶南、阁婆、师子国、中天竺通使。魏晋南北朝时期来华的外国僧侣,也为数很多。此外,还有师子国的比丘和婆罗门,他们的主要活动是传教,主要任务是把印度佛教的各宗各派搬到中国来。
  二是中外物资及技术的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的物资交流超过两汉。近年来在嘉峪关、于田、吐鲁番、巴楚,都发现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丝绸。国外输入的技术和物产也很多。如玻璃制造技术的输入。*初玻璃的制造以高卢南部和莱茵河沿岸地区为*盛,后来才转移到中东,三国两晋时期输入中国,称为琉璃器,为上层社会所使用。汉朝从西域输入天马、葡萄,一直到南北朝后期仍在不断输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犀、象、狮子、鸵鸟、孔雀等珍禽异兽和珍珠、珊瑚、玳瑁等珍宝之类, 仍在继续输入。安息香、龙涎香、沉香、藿香、胡椒等香药,香附子、诃梨勒、无食子等药品,白叠(棉布)、波斯锦、金缕织成火浣布等纺织品,石蜜(冰糖)、千年枣(即椰枣)等食品,多数是初次输入。输入的商品整体已逐渐定型,而香药一项在数量上虽不如以后各代多,在种类上已经相当齐备。
  三是外国文化的输入,主要来自印度及昭武各国。其中,印度输入除佛教已另有论述外,有寺院建筑、石窟艺术、天文学、历算及医药等。昭武各国输入的外来宗教如祆教,外来艺术如胡腾舞等。如北齐范粹墓中发现的西域乐舞因素——胡腾舞(饰于黄釉瓷扁壶上)、北齐徐显秀墓和娄叡墓中的翼兽形象及祆教祭祀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外文化的交流,为隋唐时期的中外关系创造了条件。
  隋唐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唐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发展期和繁荣期,如前文所述,中西交通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全面开拓,与此相伴的则是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日趋繁荣。物质、科技、艺术等各方面的交流不但使中国文化广被世界所知,也为唐代中国引入大量外来文化,促使中国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百花齐放奠定基础。
  一是中西方物质文化的交流。其中,中原传入西方的主要物产有丝绸、纸张、农作物等。到唐代中后期与回鹘长期的绢马贸易则很具有代表性。而回鹘、突厥获得丝绸之后,绝大部分又远销于大食、印度、东罗马等地,丝绸之路沿线如武威、敦煌、吐鲁番、楼兰、尼雅等地都曾发现过汉唐时期的彩绢;纸张过去一般认为是12世纪才由穆斯林带到印度,但实际情况应该比这早。至迟在7世纪末期,中国的纸张已经传到印度。这一时期传入西方的中国物品还有很多,樟脑、生姜、大黄、麝香也都是通过丝绸之路从中国传到波斯,进而传到阿拉伯等地。
  外来物产在中国传播的有马匹、农作物、金银器等。中国丝绸、瓷器等物产输入西方的同时,大量的外来物产也传入中国。据《旧唐书?康国传》记载,康国于太宗时期曾向中原进贡金桃和银桃子。除此之外,还有郁金香、水仙、菩提树等。同时, 良种马匹也是主要引进的物产。唐代还引进了大批农作物品种,比如菠菜、青蒜、冬葱、胡芹等,甜菜也可能在唐代从波斯或者大食传入中国。隋代至唐初,大量的金属器传入中原,包括出土的高足杯,还有东罗马金币、金戒指、冠顶上的金饰等物。输入品还包括众多奢侈品,主要包括香料、宝石等。此外还有象牙、犀角、明月珠等宝石,狮子、犀牛、大象等珍禽异兽,虽然这些仅限于王室与贵族享用,但毕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二是中西科学技术的交流。唐代开始,印度的制糖技术在中国就已被普遍掌握。除去制糖法的传入,西亚、南亚的医学、天文学也广泛在中国传播。唐代农业生产技术对西方各国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在唐代传过去的农业技术有:碾皑、牲口用的胸带、套包子、*轮车、河渠闸等。中国的制陶技术在唐代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中中国陶瓷制造技术,也在丝绸之路对外传播的情况下影响了非洲陶瓷技术的发展, 在输入中国唐三彩之后,福斯塔陶工模仿唐三彩烧出多彩纹陶器和多彩线纹陶器,中国白瓷传入后,他们又仿烧出白釉陶器。
  三是中外宗教、艺术文化的交流。从汉代起,中原汉地便开始形成一股强烈的“西域胡文化”热。到了唐代,西域文化影响之所及,上至宫廷,下至百姓。宫廷贵人穿胡服,学胡俗,食胡饼,听胡音。西域的乐舞与绘画艺术,对盛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唐朝著名的十部乐中,西域乐就占到五部:《龟兹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西凉乐》。西域的乐舞不仅受到宫廷的垂青,也深受民众的喜爱。当时的长安和洛阳,胡商、胡姬云集,胡舞、胡乐成为时尚。在吸收了外来的宗教文化后,中国的宗教、思想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也丰富了人民的日常生活。
  本卷的研究建立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可看出目前学界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殡葬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有考古发掘资料及以考古发掘材料为基础进行的学术研究两方面。
  一是学术界所整理河南、山西、河北地区涉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殡葬文化遗产的考古发掘资料,汉代主要是画像石墓——新野樊集汉画像砖墓、南阳中建七局机械厂汉画像石墓、南阳市东风厂M27等;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南地区有安阳北齐范粹墓、安阳北齐和绍隆夫妇墓、洛阳北魏元睿墓、洛阳北魏王温墓、洛阳北魏杨机墓等,山西地区有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太原北齐韩祖念墓、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大同北魏宋绍祖墓等,河北地区有石家庄北齐崔昂墓、石家庄东魏李希宗墓、

展开
目录

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 两汉时期 12
一、新野樊集汉画像砖墓 12
二、南阳中建七局机械厂汉画像石墓 16
三、南阳市东苑私营工业开发区M132 16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 18
第一节 河南地区 18
一、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 19
二、河南焦作化电集团西晋墓 21
三、北魏侯掌墓 22
四、北魏元邵墓 23
五、北魏元睿墓 24
六、洛阳王温墓 25
七、北魏杨机墓 26
八、衡山路北魏墓 29
九、北魏染华墓 30
十、洛阳纱厂西路北魏HM555(郭定兴墓) 30
十一、安阳北齐和绍隆夫妇墓 31
十二、安阳县固岸墓地2号墓 33
十三、安阳固岸东魏墓M51 34
第二节 山西地区 36
一、北齐韩祖念墓 36
二、大同方山北魏永固陵 37
三、大同市南郊北魏墓群M107 38
四、山西大同七里村北魏墓群 39
五、山西大同迎宾大道北魏墓群 41
六、山西大同恒安街北魏墓 42
七、山西大同湖东北魏墓 44
八、大同雁北师院北魏墓群M2 45
九、大同雁北师院北魏墓群M5(宋绍祖墓) 50
十、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 54
十一、大同南郊区田村北魏墓 55
十二、山西大同市大同县陈庄北魏墓 55
十三、山西大同云波里路北魏墓 56
十四、山西大同市小站村花圪塔台北魏封和突墓 59
十五、山西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画墓 60
十六、大同沙岭壁画墓 61
十七、山西北齐徐显秀墓 65
十八、太原市神堂沟北齐贺娄悦墓 74
十九、北齐库狄迴洛墓 75
二十、山西太原北齐贺拔昌墓 77
二十一、太原北齐娄叡墓 78
二十二、太原库狄业墓 87
二十三、太原窦公墓 89
二十四、山西祁县韩裔墓 91
二十五、朔州水泉梁北齐壁画墓 96
第三节 河北地区 99
一、沧州吴桥东魏M3 99
二、河北湾漳大墓 100
三、河北平山北齐崔昂墓 102
四、河北景县封氏墓群 103
五、*阳县韩贿妻高氏墓 103
六、景县高长命墓 104
七、河北磁县东陈村东魏墓 105
八、河北赞皇东魏李希宗墓 106
九、黄骅市北齐常文贵墓 108
十、河北磁县东魏茹茹公主墓 109
十一、河北磁县北齐元良墓 110
十二、河北磁县北齐高润墓 111
第三章 隋唐五代时期 113
第一节 河南地区 113
一、洛阳龙门唐安菩夫妇墓 113
二、安阳张盛墓 124
三、安阳桥村隋墓 126
四、麹庆墓 127
五、安阳隋墓 131
六、梅元庄隋墓 132
七、巩义夹津口隋墓 134
八、唐安国相王孺人唐氏墓 134
九、唐安国相王孺人崔氏墓 138
十、柳凯墓 140
十一、偃师崔大义及妻李夫人墓 141
十二、洛阳贾敦颐墓 142
十三、洛阳邙山老城岳家村唐墓M30 144
十四、洛阳张文俱墓 147
十五、洛阳红山HM1938号唐墓 150
十六、洛阳市关林唐墓C7M1526 151
十七、洛阳关林唐墓 154
十八、洛阳涧西区谷水唐墓 155
十九、洛阳孟津屈突季札墓 156
二十、洛阳北郊唐颍川陈氏墓 157
二十一、洛阳南郊龙门镇花园村唐睿宗贵妃豆卢氏墓 159
二十二、洛阳吕达墓 160
二十三、洛阳宗光墓(C5M1532) 161
二十四、洛阳陈晖墓 163
二十五、洛阳王城大道唐墓(IM2084) 164
二十六、郑州上街区唐墓M54 165
二十七、偃师杏园唐墓 166
二十八、荥阳京城花园唐墓M5 171
二十九、偃师缑氏镇唐恭陵哀皇后墓 172
三十、偃师杨堂墓 173
三十一、偃师北窑村五号墓 174
三十二、偃师张思忠墓 175
三十三、偃师李元璥夫妇墓 176
三十四、山化乡石家庄村唐墓 177
三十五、偃师沟口头砖厂唐墓 177
三十六、偃师瑶头村唐墓 179
三十七、河南巩义芝田唐墓 180
三十八、伊川唐墓 181
三十九、洛阳伊川齐国太夫人墓 182
四十、三门峡张弘庆墓 183
四十一、河南巩义北窑湾唐墓 185
四十二、巩义市食品厂唐墓 187
四十三、巩义市老城砖厂唐墓M2 189
四十四、巩义孝西村唐墓 190
四十五、巩义城西变电站唐墓M17 190
四十六、巩义常景妻□墓 192
四十七、孟津上店村唐代壁画墓 193
四十八、孟津岑平墓 194
四十九、上蔡县贾庄唐墓 195
五十、河南孟县程*墓 196
五十一、西平唐墓 197
五十二、安阳杨偘墓 197
五十三、安阳席伎墓(M1) 199
五十四、三门峡三里桥村唐墓 200
第二节 山西地区 201
一、山西太原虞弘墓 201
二、山西沁源隋代韩贵和墓 225
三、太原隋斛律徹墓 226
四、唐代范澄夫妇墓 228
五、唐代王惠墓 228
六、太原南郊金胜村唐墓 230
七、太原晋源镇三座唐壁画墓(TL2001M552) 231
八、太原市金胜村第六号唐代壁画墓 232
九、长治东郊唐墓 233
十、山西长治北石槽唐墓 233
十一、长治王休泰墓 235
十二、长治王深墓 236
十三、长治冯廓墓 237
十四、长治李石夫妇合葬墓 238
十五、长治王义墓 239
十六、运城薛儆墓 240
十七、太原侯莫陈墓 242
十八、襄垣浩宽墓 243
十九、山西襄垣唐墓2003M1 245
第三节 河北地区 247
一、河北南和唐代郭祥墓 247
二、河北南和东贾郭村唐墓 249
三、河北省安国市梨园唐墓 249
四、河北文安麻各庄唐墓 251
五、河北蔚县榆涧唐墓 252
六、河北元氏县使庄村唐墓 254
七、河北省平山县西岳村崔仲方墓 255
八、河北省献县唐墓 256
九、河北省清河县丘家那村唐墓 257
第四章 结语 259
一、胡俑 259
二、外来宗教 262
三、外来器物与仿制品 264
四、墓志 270
附录 河南、山西、河北地区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胡人墓志汇编 272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272
二、隋唐五代时期 286
参考文献 402
插图目录
图1.1 射鸟、拜谒、舞乐、胡人稽戏画像砖 13
图1.2 凤阙、执棨戟门吏、拜谒、胡人稽戏画像砖 15
图1.3 舞乐稽戏、胡人骑驼画像砖 15
图1.4 射鸟、西王母、虎熊相斗、车马骆驼画像砖 15
图1.5 胡汉战争画像砖 15
图1.6 河南南阳中建七局机械厂汉画像石墓胡人说唱俑 16
图1.7 河南南阳东苑私营工业开发区M132胡奴俑 17
图2.1 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黄釉扁壶 20
图2.2 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白釉莲瓣纹四系罐 21
图2.3 河南焦作西晋墓武士俑(M1︰1) 22
图2.4 河南洛阳北魏元邵墓长衣俑 24
图2.5 河南洛阳北魏元邵墓童俑 24
图2.6 河南偃师北魏元睿墓胡人相男侍俑(M914︰22) 25
图2.7 河南洛阳北魏王温墓思维俑 26
图2.8 河南洛阳北魏杨机墓扶盾武士俑(标本903) 28
图2.9 河南洛阳北魏杨机墓执剑武士俑(标本832) 28
图2.10 河南洛阳北魏杨机墓Ⅰ式武士俑(标本917) 28
图2.11 河南洛阳北魏杨机墓Ⅱ式武士俑(标本854) 28
图2.12 河南洛阳北魏杨机墓Ⅲ式武士俑(标本921) 28
图2.13 河南洛阳北魏墓胡人俑(HM621︰18) 29
图2.14 河南安阳固岸2号墓武士俑(M2︰34) 34
图2.15 河南安阳固岸2号墓武士俑(M2︰53) 34
图2.16 河南安阳固岸东魏墓扛物男俑(M51︰47) 35
图2.17 山西太原北齐韩祖念墓高足玻璃杯 37
图2.18 山西大同北魏墓群鎏金刻花银碗(M107︰16) 39
图2.19 山西大同北魏墓群磨花玻璃碗(M107︰17) 39
图2.20 山西大同北魏墓群胡俑(M22︰11) 40
图2.21 山西大同北魏墓群玻璃碗(M6︰6) 41
图2.22 山西大同北魏墓群玻璃瓶(M20︰1、M20︰2) 41
图2.23 山西大同北魏墓群玻璃壶(M16︰4) 42
图2.24 山西大同北魏墓群半球形泡饰件(M16︰8) 42
图2.25 山西大同北魏墓群项饰(M13︰7) 43
图2.26 山西大同北魏墓群金耳饰(M13︰8) 44
图2.27 山西大同雁北北魏墓群立姿乐伎俑(M2︰11) 47
图2.28 山西大同雁北北魏墓群“缘橦”杂技胡俑(M2︰13) 48
图2.29 山西大同雁北北魏墓群立姿乐伎俑(M2︰14) 48
图2.30 山西大同雁北北魏墓群立姿乐伎俑(M2︰15) 49
图2.31 山西大同雁北北魏墓群立姿乐伎俑(M2︰22) 49
图2.32 山西大同雁北北魏墓群立姿乐伎俑(M2︰25) 49
图2.33 山西大同雁北北魏墓群立姿乐伎俑(M2︰75) 49
图2.34 山西大同北魏宋绍祖墓胡人俑(M5︰89) 52
图2.35 山西大同北魏宋绍祖墓胡人俑(M5︰98) 52
图2.36 山西大同北魏宋绍祖墓胡人俑(M5︰104) 53
图2.37 山西大同北魏宋绍祖墓胡人俑(M5︰105) 53
图2.38 山西大同南郊北魏墓胡俑(标本68) 55
图2.39 山西大同陈庄北魏墓胡俑(M1︰13) 56
图2.40 山西大同云波里路北魏墓缘橦男胡俑(M10︰4) 57
图2.41 山西大同云波里路北魏墓吹横笛男胡俑(M10︰10) 58
图2.42 山西大同云波里路北魏墓吹竖笛男胡俑(M10︰13) 58
图2.43 山西大同北魏封和突墓鎏金波斯银盘 60
图2.44 山西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北壁壁画 62
图2.45 山西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东壁壁画 63
图2.46 山西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南壁壁画 64
图2.47 山西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北壁宴饮图(一) 67
图2.48 山西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北壁宴饮图(二) 67
图2.49 山西太原北齐徐显秀墓西壁备马图(一) 67
图2.50 山西太原北齐徐显秀墓西壁备马图(二) 67
图2.51 山西太原北齐徐显秀墓西壁备马图鞍马局部 68
图2.52 山西太原北齐徐显秀墓西壁备马图鞍马联珠纹图案 68
图2.53 山西太原北齐徐显秀墓东壁备车图(一) 69
图2.54 山西太原北齐徐显秀墓东壁备车图(二) 69
图2.55 山西太原北齐徐显秀墓东壁备车图局部 69
图2.56 山西太原北齐徐显秀墓东壁备车图胡人面部图像 69
图2.57 山西太原北齐徐显秀墓东壁备车图侍女图 70
图2.58 山西太原北齐徐显秀墓侍女裙裾联珠纹图案 70
图2.59 山西太原北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