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民俗学前沿研究(2019-2020)/民俗学系列/中国社会治理智库丛书
0.00     定价 ¥ 1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2709345
  • 作      者:
    编者:萧放|责编:吴丽平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1-01
收藏
作者简介
  萧放,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人类学与民俗学系主任,社会学学位分会主席,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室主任。研究方向为历史民俗学、民间文化史、岁时节日与礼仪民俗等。北师大学科交叉课题“百村社会治理调查”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新中国70年社会治理研究”子课题“百村社会治理调查”负责人。先后主持、承担与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人生礼仪传统的当代重建与传承研究”、教育部文科基地重大项目“辽金元民俗文献史与数字化管理系统”等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
  
  鞠熙,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宗教民俗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其他省部级项目多项,在《世界宗教研究》《民俗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数字碑刻民俗志》一部,合著《北京内城寺庙碑刻志》前三卷。
  
  贺少雅,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历史民俗学、传统礼仪与岁时节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省部级及以上项目十余项。在《西北民族研究》《文化遗产》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民俗学前沿研究(2019-2020)》是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前沿研究课程系列演讲合集,共分为5个篇章,分别围绕“民俗学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民俗学研究方法论”“民俗学的社会应用与非遗保护”“民俗与地方社会研究”和“民间文艺研究”展开论述,并结合鲍曼的表演理论、实践民俗学的方法论、现代民俗学的性质等对民俗学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民俗学前沿研究(2019-2020)》作者在民俗学学界有广泛的影响力,他们关切当下国内外民俗学的热点话题,并就这些话题进行了深度审读。
展开
精彩书摘
  最后这段加粗的话,我是完全同意的。但我有一点不太理解的是:既然前面说我们没法取得关于什么是一个好社会、什么是一个公正社会的标准答案,那恐怕很难得出公正原则。从前面的一大段论述到后面加粗部分的转折(是值得商榷的——贾琛补注),如果以此类推,何来公正原则?怎么得出这种公正原则?
  (鞠熙:实际上什么是公正原则,不等于什么是公正标准。我们不可能知道什么是最终极的公正标准,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知道什么是不公正。这并不是一个公正的标准,而是我们判断什么是公正的原则。可以说,我们不存在一个静态的、永远不变的、唯一的、公正的标准,它永远在变动,但通过比较现实的情况,我们能知道什么更不公正,这是公正的原则。)
  在一定程度上,我同意鞠熙老师这个观点,虽然我的看法不尽相同。这次讲座我之所以想回应这些问题,是因为在上一次吕微老师的讲座结束之后,我感觉和杰文的提问和文章里面表达的很多立场基本上是一样的。我本想直接立论,但我要是不回应,怎么立论呢?我利用今天的机会稍微澄清一下自己。
  我和鞠熙老师的分歧体现在,我认为我们通过理性可以获得“什么是一个公正社会”的标准,而她否认这种标准的存在。这个标准当然也不是唯一的或不变的,而是必须通过逻辑推论和先验演绎得出的。西方从古希腊开始一直有这种思想传统,但我们中国很少讨论这种问题。另外,实践是否必须在先验目标确定后才能进行呢?顾名思义,“先验目标”先于经验的行为目标或者实践目的。“先于”有两个意思,一是时间上的“先于”,二是逻辑上的“先于”。我想强调的是,实践行动上的所谓先验目标和先验目的,不是从直接的经验意义和心理学意义上来说的,而是从理性反思的意义上来说的。比如,上个月我从榆林坐飞机回来时,正好碰到机场广播说有一位母亲要带孩子到北京做手术,但航班座位只剩一个,有没有乘客愿意让出一个座位,明天再走。我急于返京,就没有让座。检票登机后,航班广播又说,这位母亲愿意出六百块钱给让座的乘客,航空公司也承诺可以安排让座的乘客搭乘明早七点的航班返京。但我始终没有让。每次想到这个事情,我就觉得很内疚。我们想想,我为什么会内疚呢?因为我有良心,而良心就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先验目标和实践标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行动有技术性的目的,比如说我渴了就要去喝水,显然,解渴的目的在先,喝水的行动在后,尽管我未必要意识到这个目的再去喝水,也可能我下意识地或者不假思索地就去喝水。但从反思的意义上说,一定是先有目的,后有行动。只有承认这一点,才能继续从目的中进一步区分出感性目的和理性目的。感性目的是人与动物共同具有的自然目的,遵循自然因果法则,只有理性目的是人特有的,它应该遵循自由法则,而且只有在遵循自由法则时,每个人的自由、尊严和平等权利才能得到维护。假如只有一瓶水(不是我已经购买的或者仅仅属于我的),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口渴了并且都想喝,那我就要考虑,我是和大家一起分享还是独自占有,这时候我就面临着道德选择,而且要决定这种选择是出于感性目的还是理性目的。我们之所以根据意志来看行动,就是因为意志是行动的理性规定和根据。行为的理性目的是从反思的意义而非心理学意义上来说的,因为如果仅仅着眼于主观心理,那很多行动的目的可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所以,只有通过对具体行为的理性反思和理论还原,我们才能看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目的在先的。我们在谈论意志的时候,不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潜意识之类的原因,而是要从理性角度对感性和理性不断地剖析、厘清责任,这是理论的任务。
  ……
展开
目录
一 民俗学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
通过阿伦特,从表演理论返回民俗学原典《判断力批判》——对民俗学表演理论(以鲍曼为例)的批判哲学式检讨
三谈实践民俗学
“实践民俗学”如何定义“实践”
世界社会的民俗协商:民俗学理论与方法的新生命
都市·中产:现代民俗学的新方向

二 民俗学研究方法论
性别会阻碍还是促进田野作业——女性研究者在田野作业中的性别境遇
乡村研究与田野工作的滋味
民俗地图法:其概观与实践

三 民俗学的社会应用与非遗保护
中国人的时间制度——漫说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和新年
民俗学自主话语建设与学科创新实践——以母亲节与中国母亲符号建构为例
谈谈《汉声》五十年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实践与社会价值

四 民俗与地方社会研究
庙会民俗的认知范式研究——一种人类学视野中的华北乡村生活实践
地方感与地方社会的自我建构:以鲁中洼子村为个案
同乡同业:“社会经济”或“低端全国化”

五 民间文艺研究
中国民间故事讲述的语言智慧
1958年新民歌运动及其当下意义
艺术与乡村复兴:以中国农民画为中心的讨论
都市语境下手工艺的传承与创造实践及其反思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