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实践民俗学的理论与批评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07759198
  • 作      者:
    编者:王杰文|责编:任彦霞
  • 出 版 社 :
    学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4-01
收藏
作者简介
王杰文(1975-),男,汉族,出生于山西省柳林县金家庄乡明家墕村;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民俗学研究所访问学者,现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民间文化与大众传媒的研究工作。对于华北民间文艺表演活动、社区民众的日常生活、民间文化的大众传媒化等课题,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与理论阐释;已经出版专著《仪式、歌舞与文化展演——陕北·晋西的伞头秧歌》、《中国社火》、《媒介景观与社会戏剧》等。 中国民主促进会成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周星,男,1957年8月28日出生,汉族。党员。现为日本爱知大学靠前交流学部教授、中国民俗学会顾问。专业特长: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1978年2月-1982年2月,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本科;1982年2月-1985年2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历史系,硕士研究生;1985年3月-1985年9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任教;1985年9月-1989年7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民族系,博士课程;1989年9月-1991年9月,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1991年9月-1994年9月,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副教授;1992年3月-1993年3月,日本国立筑波大学理事人类学系,博士后;1994年9月-现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1995年9月-现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导;2000年4月-现在,日本爱知大学靠前交流学部,教授。尹虎彬,男,1960年5月生,辽宁宽甸人,朝鲜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神话学会秘书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学会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韩国学中心理事,中国欧美同学会会员;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刘铁梁,男,1946年1月生,辽宁省绥中县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中文系民俗学教研室主任,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类学学会理事,靠前民间叙事文学学会会员。近年来,注重在城乡社会中开展对于民俗传统的深入调查,为理解近现代地方社会和文化建构的历史,提出并进行了“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调查研究和写作实验。编著有《北京民俗文化普查与研究手册》、《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门头沟区卷》、《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宣武区卷》、《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经典》等,发表有“村落庙会的传统及其调整——范庄“龙牌会”与其他几个庙会的比较”、“庙号类型与民间宗教的实践模式——以安国药王庙会为例”、“村落生活与文化体系中的乡民艺术”等论文。曾获重量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二)。吕微,山东莱芜人,1952年生,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民间文学研究室主任(1997年12月至2011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合作承担、参与主持多项国家、院级研究项目,已出版《中华民间文学史》(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合著)、《隐喻世界的来访者──中国民间财神信仰》、《神话何为──神圣叙事的传承与阐释》等专著,目前正在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国民间文学史》(多卷本)的研究与写作;发表民间文学、神话学、学术史研究论文数十篇,近期主要代表作:“现代性论争中的民间文学”(《文学评论》2000年第2期)、“‘内在的’和‘外在的’民间文学”(《文学评论》2003年第3期) 、“从‘我们和他们’到‘我与你’”(《民间文化论坛》2004 年第4 期)、“ 反思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学术伦理”(《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5期”,以及“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中的‘性质世界’、‘意义世界’与‘生活世界’”(《民间文化论坛》2006 年第3 期)等。户晓辉高丙中
展开
内容介绍
  近年来关于实践的讨论,大大丰富并提高了民俗学的认识。这些讨论与近年来西方学术界的“实践转向”遥相呼应,但亦有很大不同:后者强调身体与行动,而前者则常关注主观启蒙。《实践民俗学的理论与批评》通过梳理西方民俗学的实践研究传统及近年来的实践转向与争论,由此反观中国古代“风俗”论,总结出其中古已有之的物我整体观、观风知政论与政治行动特征,这启示我们实践民俗学也需要找回中国古代的“风俗”研究传统,在坚持多元主体的前提下进入社会现场、设计研究路径、跟随行动者的本土逻辑、促进沟通理解。
展开
目录
中国民俗学的新时代:开创公民日常生活的文化科学
两种自由意志的实践民俗学
——民俗学的知识谱系与概念间逻辑
实践民俗学的日常生活研究理念
人是目的:实践民俗学的伦理原则
从“科学的民俗研究”到“实践的民俗学”
回归实践主体的今日民俗学
在“民间”看见“公民”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实践民俗学进路
民俗主义、学科反思与民俗学的实践性
个人叙事与交流式民俗志:关于实践民俗学的一些思考
探究日常生活的“民俗性”
——后传承时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的一种路径
实践民俗学:从理论到乡村研究
“实践民俗学”的“实践论”界定
实践民俗学”的“实践论”批评
民俗学是一门可以安身立命的学问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