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 宋建忠
在人类的知识体系中,现代意义上的考古学是一门年轻的人文学科,直到19世纪中叶,随着古物学、地质学和生物学的发展,它才在欧洲被*终确立,迄今不足两百年历史。在西方考古学诞生后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法国、俄国、德国、瑞典、日本等列强组织各种考察团纷纷踏上中国西北、东北、西南甚至中部地区进行所谓的探险科考,其实许多是赤裸裸的考古掠夺。因此,陈星灿认为:“无论这批探险家和考古学家在学术上的成就多大,他们有意无意都成了帝国主义的帮凶。”尽管如此,这些外国学者在中国的早期考古活动对中国考古学的诞生还是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五四运动前后,随着西风东渐和一批留学生学成归国,中国近代西方学科体系逐步建立,中国考古学就产生于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之下。1921年,作为中国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司顾问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先后主持发掘了辽宁锦西沙锅屯洞穴遗址和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b。1922年,北京大学国学门下成立了以马衡为主任的考古学研究室,还外聘罗振玉、法国东方学家伯希和等著名学者为考古学通信导师。1926年,李济主持发掘了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这是**处由中国学者*立主持发掘的遗址。1928年,当年成立的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对安阳殷墟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这是中国**个专门的考古研究机构进行的第一次考古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正式走上轨道。
西方考古学在诞生一百多年后,迎来首次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格林 丹尼尔(Glyn Daniel)认为20世纪40—70年代“自然科学对考古学的贡献使得这一时期成为考古学历史上*值得回忆、也是*激动人心的时刻”。其中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威拉德 利比(Willard Libby)于20世纪40年代发明的14C测年无疑对考古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由法国海军军官雅克 库斯托(Jacques Cousteau)同时期改良的自携式水下呼吸系统(self-contained gas system)则为水下考古的正式诞生开启了大门。通常认为,时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副教授的乔治 巴斯(George Bass)1960年对土耳其格里多亚角(Gape Gelidonya)海域古典时代沉船的调查发掘标志着水下考古学(underwater archaeology)的正式开始,因为这是由考古学家主持并穿上潜水服亲自对水下遗存开展的**次调查发掘。随后,乔治 巴斯带领学生在地中海展开了连续的水下考古发掘,并于1966年出版了《水下考古学》一书。尽管这本小书今天看上去有些过时,但对于水下考古学仍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水下考古学缘于1986年。当时佳士得(Christie’s)拍卖行在荷兰*都阿姆斯特丹举行了一场拍卖会,在这场拍卖会上,英国商人迈克 哈彻(Michael Hatcher)对打捞于南中国海沉船所载清代中国瓷器的疯狂拍卖,深深地刺激了中国文物考古界的专家学者。在中国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1987年3月,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牵头成立了国家水下考古工作协调小组;同年8月,交通部广州救捞局联合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广东上下川岛海域探寻荷兰东印度公司“莱茵堡”号沉船时意外发现南海一号沉船;同年11月,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设立水下考古学研究室,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学的正式起步。俞伟超也因此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开创者、中国水下考古学科的奠基人。
1.1 什么是水下考古学
正如乔治 巴斯在《水下考古学》导言中所讲:“人们曾试图为这门新兴的学科取一个诱人的名字,然而竟没有一个是完全合适的。‘海洋考古’或‘海底考古’仅仅把它的范围局限于海上,而与此同时人们在河湖水井之中也已做了许多;‘水之考古’又包括了对古代水源等问题的研究;而笼统地称之为混合考古学则更不近题。”这是乔治 巴斯60多年前对水下考古学定名时遇到的困惑,这种困惑并未随着时间的推进而消除。今天,世界各地从事水下考古的学者仍然面临当年乔治 巴斯的困惑,那么究竟什么是水下考古学?它与海洋考古学、沉船考古学又有何区别?
1.1.1 水下考古学
如果按字面意义给水下考古学下个定义,可用一句话概括,水下考古学(underwater archaeology)是专门研究淹没于江河湖海等水下或埋藏于水底的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物质文化遗存的一门考古学分支学科。这里强调淹没于水下或埋藏于水底,前者容易理解,后者主要指遗存部分或全部被水底淤积物掩埋。理论上说,水下考古与陆地考古没有本质的区别,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水淹没后即为水下,干涸后即为陆地。因此,乔治 巴斯认为水下考古学就是简单的考古学,他说,我们不把在山地工作的称为山地考古学家,在丛林工作的称为丛林考古学家,因为他们都试图回答人类往昔的问题,都能够发掘并解释古代的建筑、墓葬、城址及其所包含的人工遗物,研究古船及其货物、毁弃的港口及城墙与此并无根本区别,只不过在水中的工作需要一些特殊的工具与技术,正如在广阔的田野上进行考古工作时需要空中摄影、地磁定向等一些在旧石器洞穴中进行发掘时并不需要的技术和程序,它们的根本目的都是一样的,都属于考古学。乔治 巴斯在这里强调了考古学本质的相同,但过于淡化了水下与田野埋藏环境的巨大不同。如果埋藏环境的区别仅限于平原、山地、丛林甚至沼泽,那么这种区别确实不大,任何一个田野考古学家都能胜任这些不同埋藏环境下的考古工作,毕竟它们都在陆地上;但是水下环境则完全不同,没有经过专门潜水训练的考古学家是不可能在水下进行考古工作的,而且即使经过训练能在水下工作也不像进行田野考古那样相对容易。无论怎么说,水下考古都是一个相对*特的工作领域。
日本是继欧美之后较早探索水下考古的东亚国家。小江庆雄在《水下考古学入门》一书中写道,水下考古学不应囿于欧美一些学者所常用的“沉船考古学”“沉船打捞考古学”,而应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除了古代沉船、货物、航线之外,沉没的城市、建筑及港湾设施,甚至被人们作为圣地的水域中的祭品,都是水下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他认为水下考古学既没有扩大考古学的概念,也没有改变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它不过是以水底的资料为研究对象,应运用考古学所特有的观点和研究方法作为认识问题的手段并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应该说,小江庆雄的认识基本沿用了乔治 巴斯水下考古学的概念,是对水下考古学定义的进一步说明。
1.1.2 海洋考古学
与水下考古学概念不同,水下考古工作开展较早的英国一般称其为“海洋考古学”(maritime archaeology)。这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水下考古起源于地中海海域,二是英国属于典型的海洋国家,与海洋有关的社会生产生活占据着主要地位。因此,英国考古学者基思 马克尔瑞(Keith Muckelroy)定义“海洋考古学是对人类在海上活动之物质文化遗存的科学研究”。他认为海洋考古学研究的*要对象是人,而不是研究者直接接触的船只、货物、设备或仪器。与其说考古学是研究遗物本身,不如说是通过遗物来了解制造或使用它们的人。此外,他又对“海洋”加以说明,认为这里提到的根本不是船舶,而是与*广泛意义上的海洋活动有关的一切物质,涉及海洋文化的各个方面,不仅有技术问题,还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宗教及其他许多方面的问题。从马克尔瑞给海洋考古学下的定义及阐述,可以明显看出其浓厚的过程主义考古学色彩。马克尔瑞受业于剑桥大学,深受戴维 克拉克(David Clarke)及其分析考古学理论的影响,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考古学者。当他完成《海洋考古学》一书并于1978年出版时,他的年龄还不到30岁。然而,殊为遗憾的是作者的生命止步于一次潜水事故,这本《海洋考古学》遂成为其短暂人生的永恒纪念。正如圣安德鲁斯大学苏格兰海洋研究所科林 马丁(Colin Martin)在该书前言中评价:“基思 马克尔瑞总是将海洋考古学看成是一个整体的学科,他认为这一学科不可能局限于某些特殊领域、时期或地理分布,只有将部分和整体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才能认识到其真正的价值。从这一观点出发,对某一特殊遗址所进行的探讨,就比孤立的研究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例如,基思自己在‘肯那默兰’沉船上所做的广泛研究,就是对探讨沉船的特殊时代和整体关系的重要贡献。但其更为广泛的价值则在于将一个残破遗址上的沉船形成过程看成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过程。这一看法适用于世界各地所有时期的残存沉船遗址。”
吴春明是我国最早从事水下考古的考古学者之一,他编著的《海洋考古学》一书指出:“海洋考古学是调查、发掘和研究古代人类从事海洋活动之文化遗存的考古学分支学科。”他在这里强调的是与人类海洋文化有关的一切遗存,而不单是沉没于海洋的人类遗存,进一步扩大了海洋考古学的外延。
1.1.3 船舶考古学
顾名思义,船舶考古学(boat archaeology)是对船舶及相关遗存进行考古研究的一门学科。它与水下考古学、海洋考古学互有交叉,是考古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从目前的考古发现看,世界上*早的船舶实物遗存是在中国浙江跨湖桥遗址发现的8000年前的*木舟,有学者认为它“完全有可能是一艘适于海上航行的双边架艇*木帆舟”。另外,在英格兰东北部斯塔 卡尔(Star Carr)一个约8000年的中石器时代宿营地的泥炭和淤泥沉积层中发现了桦木桨,据推测属于用兽皮、桦树皮(木框架)建造的小船遗存。由此可知,*晚在距今8000年前后,东西方均已出现早期的船舶,这是目前发现的人类*早使用的水上交通工具。
天下事有一利必有一弊,船舶的出现同时也意味着船难的开始。无论是发生的概率还是死亡的人数,沉船大概在古代交通工具的事故中都是占**位的,因此而形成的沉船遗址数量也是不可估量的。如果船舶考古学主要局限于对沉船的研究,那么它又可称为沉船考古学(shipwreck & wreck archaeology)。沉船考古虽然是船舶考古学*主要的工作,但它毕竟不是船舶考古学的全部,船舶考古学还应包括对沉船以外其他船舶实物或与船舶有关的船厂、码头、锚地等相关遗迹的研究。因此,吴春明认为船舶考古是航海考古也是海洋考古的核心,是通过历史上各类船舶实物及相关遗存来复原古代船舶形态、造船技术及船货物质背后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史的一门学问。
1.1.4 三者之间的关系
前述分别介绍了水下考古学、海洋考古学、船舶考古学的概念与定义,此三者均为考古学分支学科,都与沉船考古有较大关系。三者虽紧密相连,但并不完全一致,其间相互交叉,难以用一个概念完全概括。具体而言,水下考古学强调了遗存的水下环境,与水有关的海洋和江河湖泊均属水下考古范围,而沉船无疑是其中*多的一个类别;海洋考古学强调了遗存的海洋文化属性,除海洋本身覆盖的遗存外还包括陆地上与海洋文化相关的遗存,但对船舶或沉船的研究无疑是其主要内容;船舶考古学则强调了遗存的类别属性,但与前二者相比,其内涵与范围相对要小。因此,三者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交叉关系,难以清晰量化。马克尔瑞在《海洋考古学》一书中用示意图对三者关系进行了说明(图1.1)。事实上,造成三者相互交叉的主要原因在于分类标准的差异化。如果按遗存所处环境划分,水下考古学应对
目录
第1章 导论 001
1.1 什么是水下考古学 003
1.2 水下考古学的研究范围与对象 007
1.3 水下考古学技术、方法与理论 014
1.4 水下考古学相关学科 019
第2章 国外水下考古发展简史 028
2.1 水下考古的起源与萌芽(1830年以前) 029
2.2 水下考古的酝酿与形成(1830—1960年) 031
2.3 水下考古的发展与成熟(1960年至今) 037
第3章 中国水下考古发展简史 055
3.1 水下考古传入前的早期基础(1987年以前) 056
3.2 中国水下考古的发生与发展(1987—2009年) 064
3.3 中国水下考古的持续发展(2009年至今) 072
第4章 水下环境与考古潜水 081
4.1 潜水技术对水下考古的特殊重要性 082
4.2 水下环境与潜水适应 084
4.3 高压气体与减压理论 094
4.4 潜水方式与潜水装备 100
4.5 考古潜水与考古潜水计划 104
第5章 水下考古调查 108
5.1 定义、对象、目的与原则 109
5.2 前期调查 114
5.3 定位 118
5.4 物探调查 124
5.5 潜水调查 138
第6章 水下考古发掘 151
6.1 发掘原则 152
6.2 发掘方法 153
6.3 测绘与记录 168
6.4 遗物采集 173
第7章 水下文物保护 185
7.1 海洋环境对水下文物的影响 186
7.2 海洋出水文物常见病害特征 193
7.3 出水文物现场保护 199
7.4 出水文物科技保护 204
7.5 小结 215
第8章 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管理 216
8.1 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特点与原则 217
8.2 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阐释方法 219
8.3 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相关法律 224
8.4 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国际实践 228
8.5 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实践 234
8.6 讨论 239
第9章 水下考古案例 243
9.1 中国水下考古案例 244
9.2 国外水下考古案例 282
第10章 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295
10.1 海上丝绸之路的时空框架与历史脉络 296
10.2 形成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因素 300
10.3 港口与海上丝绸之路 301
10.4 沉船与海上丝绸之路 303
10.5 贸易品与海上丝绸之路 312
10.6 考古所见海上丝绸之路族群、语言和宗教交流 316
第11章 中国古代航海与造船 324
11.1 概述 325
11.2 萌芽阶段:旧石器—新石器时期 327
11.3 发展阶段:商代—宋元明清 330
11.4 中国古代船型 351
11.5 中国对航海的贡献 353
第12章 海洋贸易陶瓷 359.
12.1 概念与地位 360
12.2 唐五代时期 366
12.3 宋元时期 371
12.4 明清时期 382
12.5 海洋贸易陶瓷与海上丝绸之路 402
后记 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