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器出东江
白马窑位于广东省惠东县白盆珠镇,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莲花山脉西段、西枝江腹地的丘陵谷地之中。明清文献常见“白马碗窑”、“白马窑”、“碗窑”等称,如《湖广武昌府志》记“方逢时 累官至广东按察司备兵惠州。会有山贼,名花腰蜂者,据白马窑之险,构乱十余年 ”[1],《大隐楼集》有“时有山贼花腰蜂伍端、松坑贼温七,拥众万余,据白马碗窑为乱者十余年”[2]的记述,《粵大记》中指出“叶景清据碗窑”[3],考察文献及舆图,其地均指“本县(归善)碗窑西江地方”,即今白盆珠镇范围之内,可见明时即将位于白盆珠镇的诸窑业遗存统称为“白马窑”、“白马碗窑”或“碗窑”。
白盆珠镇原名白朦珠,于1958年改称为白盆珠。撤并乡镇前,全镇面积为74平方千米。新中国成立初期,该地隶属于新庵区下设的双金乡。1958年起划归新庵公社辖。1983年从新庵分出设立双金区,1987年撤区建立白盆珠镇。2006年4月,新庵镇并入该镇。白盆珠镇距离惠东县城(平山镇)35 千米,距离惠州市区75千米。下辖1个社区居委会和坑屯、横瑶、横坑、布心、新丰、鹿窝(以上六个村在原新庵镇辖区内)、白马、横江、共和、双金、新和、沐化共12个村委会。在白盆珠镇的东北方,白盆珠水库如同一泓明镜,镶嵌于东江支流上游,距离惠东县城东北34千米。自1985年8月竣工以来,这座占地856平方千米的水库,承载着西枝江的源泉,成为西枝江流域的一颗明珠。而贯穿白盆珠镇的白马河,自东南而来,向西北流淌,仿佛一条自然的血脉。
作为广东地区明代著名的外销瓷窑场之一,白马窑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科研价值,是研究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广东省内的文物考古机构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和研究白马窑址群。该窑址群于20世纪50年代被发现,至今仍能在地表上看到大量青瓷片、窑砖、窑渣和匣砵等遗物。随着相关考古工作的持续开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1955年6月,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文管会”)在当时属于惠阳地区的白马山西面的三个支脉附近发现了生产青釉划花瓷片的古代窑址;1960年7月,省文管会与华南师范学院前往上述地点进行复查和采集标本,并撰写了《广东惠阳白马山古瓷窑调查记》[1]一文;同年7月,省文管会与华南师范学院历史系组成的联合文物工作队,对其中3处窑址进行了发掘,出土了4500余件遗物,其中包括300多件文物,还撰写了《广东惠阳新庵三村古瓷窑发掘简报》[2];2011年,当地村民在匣斗墩窑址附近修葺猪舍时发现了窑炉遗存,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工作,发现了1座残存的窑炉,并出土了大量遗物。
白马窑址群区域系统调查工作的目标包括:①白马窑的延续时段、具体分布范围分布特点、运输途径、规模变化和形态特征;②白马窑产品的主要产品、生产工艺和生产规模等;③地貌地形与窑址分布的关系;④探讨白马窑的生产、运输和传播;⑤为白马窑址下一步的文物保护规划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河谷、丘陵和山地为本次调查区域内最主要地貌类型,河谷、丘陵主要分布在调查区域范围内的西部、北部和西北部,高程区间为50~150 米,山地则主要位于南部、东部及东南部。本次调查区域建立了坐标系,基点坐标为E115°04′,N23°01′,调查区域被划分为195个调查区,每个调查区规格为1 千米×1 千米,面积共195平方千米。蓝色一区为70个调查区,红色二区为60个调查区,紫色三区为30个调查区,绿色四区为35个调查区。一区和二区皆为河流流域内,地形相对平坦,三区和四区则主要为山地地形。通过全面的文物考古调查和勘探,在白马窑址周边区域内,调查窑址共计21处,其中伯公崀、江板、匣斗墩、枫树头4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发现烂屋仔、陂角、石鼓岭、犁头坑、黄竹塘、圆墩背等窑址12处;复查、核实已知三官坑、虾公塘、下营、湖洋坑窑址4处。
贰 吉光片裘
白马窑址群区域系统调查工作的范围主要覆盖白马河、西枝江干流,新发现并复查相关窑址共计21处。诸窑址采集和出土瓷器及瓷器残片绝大部分为仿龙泉青瓷;釉色有青绿、青黄、青蓝色等;纹饰有菊瓣纹、莲瓣纹、雷纹等,部分碗内底印“福”、“清”、“寿”、“溪”、“公正”、“正”、“禄”、“寿”等;器形有碗、盘、盏、杯、罐、洗、砚等。现将部分窑址情况与采集标本介绍如下。
一、烂屋仔窑址
(一)窑址概况
烂屋仔窑址位于惠东县白盆珠镇白马村委双一自然村南部约170 米。窑址中心地理位置GPS坐标为N23°02′,E115°04′,海拔90米。烂屋仔窑所处山坡近底部以林地为主,地表分布有桂木、竹子、桉树、低矮灌木等。土壤为黄褐色、红褐色等。距西侧水源较近,溪流为南—北流向。相对高度1~3.6米左右。坡度为40°~50°。北约170米左右为双一村居民居住区,交通线路较便利,有村道直通双一村。烂屋仔窑址保存状况一般。地表遗物分布面积约3000 平方米。
窑址发现有残存的窑炉遗迹两处,附近地表散落大量窑砖及青瓷片。烂屋仔窑址山坳区域地表散见少量匣钵、青瓷残件;外部近河流区域分布有较明显的废弃堆积;南部新修建山路,破坏较严重,此区域散落较多匣钵、窑砖残件;中部竹林中地表青瓷产品零星分布,地表窑砖散落面积较大。该窑址采集和出土的遗物包括大量青绿釉碗、青绿釉碟、青绿釉盏、青绿釉砚台、匣钵等,地表未见垫饼等其他窑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