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曹操有七十二疑冢,考古人辟谣:子虚乌有!
以纪实的手法呈现惊心动魄的考古现场。
通过墓葬形制、埋藏时间、人骨、陪葬品等解开死亡密码,文献与考古对证,完整的证据链指向真相只有一个:此处葬曹操!
用科学回应质疑,为何不给人骨做DNA?为何随葬石牌有简体字?“唐朝的黄豆”如何蹦进了曹操墓?为什么没有墓志?
结合近年全新的考古研究成果,科技与人文融合,还原真实的曹操和他的时代。纠正被误读的曹操形象。
基于唐际根团队全新研究成果,特别附赠“纸上微展览”,解开曹操墓中画像石的秘密。
11月8日下午4点,考古队员尚金山和信应超在前室的甬道门处,清理出1块石牌,当时有字的一面朝下,上面沾满了泥土。
已经见识过其他残石牌的两位队员有些激动,这可是一块近乎完整的石牌!因而他们内心充满期待,也许这块相对完整的石牌会有更多的文字!
回到考古队驻地,尚金山顾不上吃饭,迫不及待地用水冲刷掉石牌上的浮土。尘土拂去,定睛细看,石牌上赫然写着:“魏武王常所用挌虎……”。60多岁的尚金山兴奋地一下子蹦了起来,高声喊道:
“魏武王”,大家快来看啊这里有“魏武王”!
大家一下子围拢过来,将尚金山围了个水泄不通,纷纷来看究竟,并想亲手抚摸一下这块石牌。
信应超赶紧打电话向这时尚在另一个驻地的潘伟斌报喜:
“发现魏武王石牌啦。”
潘伟斌正在房间整资料,听到这句话,以为是在开玩笑。
“你别逗我了,我受不了。”
信应超用更大的声音说:
“是真的,尚老师年纪那么大,都跳起来了。”
潘伟斌开始激动起来,一时间感到内心什么滋味都有,无法用语言形容。来不及细想,他急忙骑上自行车向工地赶去。
天空中依然飘洒着鹅毛大雪。积雪很深,自行车走不动,他弃车而行。这个时候的潘伟斌已经对寒冷没有了感觉。他渴望尽快见到那块神秘的石牌。到达驻地时,潘伟斌紧贴着皮肤的内衣已经浸满了汗水,身上沾满了雪,雪水在脸上融化,犹如道道泪痕。他顾不上擦,径直奔向屋内,拨开尚在激动的人群,接石牌到手中。真正的泪水此刻充盈在他的眼眶之中。他将脸转向一边,让自己的情绪稍微平静了一下,然后再次转过脸来观看手中的石牌。
他发现石牌的下部略有些残缺,但“断茬”很整齐。他问其他队员:
“还有没清洗过的石牌吗?残片也行。”
一个队员随即答道:
“前几天好像还出土了一个很小的石牌残片,由于太小,我们都没有太在意,还没有顾得上清洗呢。”
潘伟斌说:“快找出来洗一洗,看能不能对得上。”
那个小小的石片很快被找了出来。信应超将它洗了洗,拿到了潘伟斌面前。石片上清清楚楚地刻的“大戟”两个字,字体和上面提到的石牌完全一致,石质也一样。
潘伟斌将石片往尚金山发现的那块残石牌的断茬上一接,居然严丝合缝!第一块完整的石牌呈现在大家的面前。石牌上的文字,从上向下逐字为“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
(摘自 第二章 《挖出“四室两厅”》)
密码6:慰项石
西高穴二号墓的随葬文物中,除了考古队发掘出来的外,还有一部分是公安人员从盗墓分子手中收缴的。收缴文物中有1件石质枕头。
这件枕头长24.6厘米、宽17.3厘米、厚8.4厘米,以蛇纹石磨制而成。枕头分正、反两面,正面有凹槽,三面六向磨出弧形,打磨精细;反面平坦,上刻六字: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字体是东汉时期流行的“八分体”隶书。时代特征明显。
“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虽是收缴文物,但上交者及知情者皆指认出自西高穴二号墓,众口一词。石枕所使用石材以及上面的字体,与二号墓中所出石牌相同,因此石枕在讨论墓主人身份方面,与其他刻字文物具有同等价值。
“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九字,实为三个词组。
“魏武王”是名字,见于其他多件石牌。如前文所述,指封邑在魏、谥号“武”的王侯。
“常所用”可理解为“经常使用”或者“曾经使用”。
“慰项石”三字是关于石枕功用的解释。项”指与头部相连的颈项;“石”是石质枕头的代称。“慰项”,实为“火慰项”,医学名词,相当于今天的理疗。
“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放在一起理解,应是:魏武王曾经用过的理疗头颈的石枕。
由此反向推理,墓主头颈部很可能有某种病症,至少有明显的“不适”。
(摘自 第三章 《何以是曹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是曹操晚年对自己的要求,其实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曹操墓里,随着有一盏铜灯。我们似乎能看到曹操挑灯夜读的情景。
这位常年患头风病的老人,领导着一个国家。外有强敌,内存忧患。他一生要承担怎样的压力?但他从来没有失去统一国家的意志。看到墓葬中出土的“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我们才能真正读懂曹操的《龟虽寿》。
曹操没有免俗。这座墓葬从地下起建,用了大量石材,面积超过740平方米。倘若不被盗掘,物疏(石楬)列举的物品也算丰富。一同随葬的,还有“黄蜜金廿饼、白蜜银廿饼、亿已钱五万”。
然而作为帝王一级的曹操,他做到了“不封不树”。墓室之内,不葬玉衣,四壁洁白,不加华丽装饰,他仍然是位厉行节俭的老人。他的明器都是陶器,简易而普通。生前戒奢尚俭、不好华丽的习惯,完全得到了证实。
(摘自 第五章《高陵里的曹操印象》)
曹操被不少人称为“绝汉统”的“奸贼”。曹操墓的发现,最大的“贡献”,当是澄清了对曹操“篡位”的指责。
是的,曹操没篡位。直到辞世入土,一如文献所载,他仅仅是“魏王”。
曹操的身份,在墓葬的规格、规模都得到了体现。例如前室和后室的“四角攒尖”的结构,非普通东汉人可以使用。而就随葬的物品而言,能体现曹操帝王级身份的,首先是发现于后室的青玉璧。
玉璧整体呈扇形。中部有密集的蒲纹,边缘处有一周平滑的窄边。出土时已断为数节。残存部分弧边宽5.1厘米,厚0.5厘米,复原后直径约16.5厘米。此种规格,无疑是帝王所用。汉景帝所用玉璧,直径也是16厘米。
同墓出土有1件石圭和3件石璧,长度和直径超过28厘米,也是帝王级身份的反映。
此外,曹操墓的后室出土有一件玉剑格,玉质极佳,其上粘有铁锈,剑格的孔径约4.85厘米,也能体现王者的身份。
然而墓葬中所有的文物,最直接体现曹操身份的便是圭形石牌。
西高穴二号墓中出土圭形石牌11件,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等字样。
为什么是“魏武王”而不是“魏武帝”或“武皇帝”?这个根本的区别,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息:曹操到死还只是“王”。
既然是“王”,就比“皇帝”差一级。
有人以曹操墓中随葬了12件陶鼎,其用鼎之数与《后汉书·礼仪志》所载“东园秘器”中皇帝用“瓦鼎十二”相符,说曹操下葬时用了天子之礼。其实,曹操用鼎随葬,与其筑寿陵不同。后者是曹操自己安排,前者下葬时用鼎陪葬,实际是曹丕所为。曹操下葬后8个月曹丕称帝,是历史事实。作为早已有志于帝位的曹丕为其父僭越用鼎,系情理之中。但曹丕所为,不等于曹操践位称帝。曹操在世之时,汉献帝已许其“建天子旌旗”,但他终究没有称帝。
既未称帝,何来“篡汉”?
说到这里,我们不能不想起一件事:
公元219年,曹操去世前一年,邺城发生魏讽的反曹叛乱。叛乱平息后群臣替曹操深感不平。曹操为汉室尽心尽职,却还有人暗算他,倒不如干脆废了献帝,直接当皇帝算了。于是“劝进”之声四起。前将军夏侯惇说提最直接:
“天下都知道汉朝气数将尽,一个新的朝代正在兴起。自古以来,能够为民除害,使百姓归附的,就应该成为天下之主。你戎马三十余年,功德盖世,天下归附。既应天命,又顺民心,当皇帝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曹操的回答却是:
“如果天命使我有了当皇帝的可能,我还是学周文王专心辅佐皇帝吧。”
曹操的一生,清清白白。
(摘自 第五章《高陵里的曹操印象》)
引子
第一章 青石墓志透露的秘密
第一节 驸马都尉鲁潜
第二节 文物局在左 公安局在右
第二章 挖出“四室两厅”
第一节 考古队来了
第二节 神道朝东
第三节 随葬文物的数量与种类
第三章 何以是曹操
第一节 考古现场的“死亡密码”
第二节 文献里的证据关联
第三节 此处葬曹操
第四章 质疑与反质疑
第一节 风雨曹操墓
第二节 倾听质疑声
第三节 质疑背后的真相
第五章 高陵里的曹操印象
第一节 文献记录的超世之杰
第二节 墓葬里的人生真实
尾声 英雄谢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