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敦煌热”标志性作品
日本敦煌热由来已久。基于深厚的文化认同与寻根心理,同时得益于当年数量巨大的敦煌文物被掠东渡,学界有“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的说法。
《敦煌物语》是日本“敦煌热”中三大标志性作品之一,也被目为日本人撰写的中华文化名作。
2.情绪感染力强
松冈让出身佛门,敦煌是熠熠生辉的佛教传承圣地,他一生都向往敦煌,却无缘踏足,因此说:“有生之年无法踏上敦煌的遗憾,我已尽数写于此书之中。”一份令人唏嘘的遗憾,一份令人动容的挚爱,凝聚成这本《敦煌往事》。
3.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的惨痛历史
全书围绕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中被发现的的经卷文物展开,以史实为基础,讲述了英、法、日三国探险队不择手段,利用权势、金钱、人性的弱点,在敦煌恃强凌弱、大肆盗宝的经过,如实记录了堪称“文化侵略古战场”的敦煌往事,让每个中国人读来都义愤填膺。
这天下午有台风警报,门外的天空时晴时阴。说话间,一阵瓢泼大雨倾泻而下,屋外小树林在雨中摇来晃去,窗户上的玻璃也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不一会儿雨过天晴,太阳又出来了,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桌子的一角画出了一些不规则的光斑。
栖息在庭院中的蝉们也一齐鸣叫起来。午睡的人恐怕都要被这大合唱吵醒。然而,这位有些耳背的老人似乎并没有被屋外的喧闹所打扰,仍然静默如一座雕像。或者说,不仅蝉鸣声、风雨声无法扰乱这位老人的心神,就连当今险恶的形势都不会打破他内心的平静。
如今他已经七十多岁了。直到现在,他还在孜孜不倦地著书作画,然后用自己得到的润格买古代佛像,买碑碣,买古钱币,买砖瓦,买画像石,买铜器、玉器,买古镜、铜印,买古瓶,买武器,买古砚,买中国墨,买写经拓本、法帖……现在他已经拥有上万件藏品,这些藏品有一个共同点——都有文字,其中不乏商周时期的藏品,通过它们,后人可以一窥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
主人的财富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烟消云散,但他辛苦收藏的这些藏品却会被保存下来。古经主人在自己的宅邸中开辟了一个独立的小型博物馆,置身于自己穷尽一生心血收集来的古董文物中,远离世间一切世俗纷扰,数年前染上的耳疾亦成为了他在现实中最有力的隔音屏障。
我现在就坐在这家小博物馆的一间不知是图书室还是接待室的房间里,四周被塞得满满当当,没有一丝缝隙。桌子对面就是那位悠然自得、神采奕奕的老人,气色比青年人还好。在漫长夏日里这个阴晴不定的午后,在我想要和人聊聊的时刻,这个老人用属于古代的沉静浇灭了我心中那份现代的浮躁。
没有访客,四周寂静无人,玻璃窗外面的女侍者倚着桌子,身体一动不动,不知是醒着还是睡着了,宛如南画【注:日本国绘画因受中国“南北宗论”影响,称“文人画”为“南画”】中的人物。玻璃窗外面的小树林发出沙拉沙拉的响声,这是唯一在活动的事物。陈列架的下方静静地排列着六朝和百济的佛像,对比之下,树林显得有些吵闹,但其实,树林里连一只苍蝇都没有。
或者,就连苍蝇都对这种宛如古代的沉寂避之不及,但我却像这位老者一样沉浸在另一个时空:因一方断碑上的墓志铭为古人黯然神伤,在一颗铜印的抓手上感受古人的手温,透过一个古瓶上的文字想象两千年前的人提笔挥毫的场景。
不知道是不是*主人感应到了我的心思,正在忙着整理板瓦【注:板瓦是一种带有曲面弧度的瓦】的他突然停了下来,指着一块三尺长(约九十厘米)、刻有“急就章”字样的板瓦说道:“这是中国最早的字典,相当于日本以前的《节用集》。像这样,每块板瓦上刻着十几个或者二十几个字,既可以教人识字,又可以用作练字时的范本,这种做法实在高明,比老师逐字写在黑板上又多了几分妙趣。前些年来我这里参观的一个法国人伯希和,一位东方学者兼探险家,也曾被它深深折服。”
随着主人的解说,我眼前浮现出两千年前的孩子们像张着嘴嗷嗷待哺的雏鸟一样,跟着老师读“急、就、章”的情景,耳边仿佛也听到了那美妙的童声合唱。
的确,在我看来,这座万籁俱寂的小博物馆里,一切物件都不是没有生命的静物,我甚至忍不住想,倘若在这里住上一宿,夜幕降临之后,就会有古代的各方魂灵聚集到这里,讲述各种各样的传奇故事,吓得人整晚不敢合眼。真如此的话,主人算是找到了一位很好的听众,而我也找到了一位不可多得的清谈之友。
这样想的时候,我突然觉得*主人刚才从展示架上取下的那只博山炉里似乎还留着两千多年的香气,而且越是这样想,香气就越发浓烈。
导读:《敦煌往事》的现代意义
日文版自序
一 楼兰*
二 丝绸之路
三 英国探险队
四 前往千佛洞
五 石室的秘密
六 马蹄银的诱惑
七 法国探险队
八 宝山
九 北京的波折
十 大谷使节团
十一 西藏空白区
十二 前往敦煌
十三 满载而归
十四 尘缘如梦
跋:挚爱敦煌——记佛教徒松冈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