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隋唐洛阳含嘉仓城考古发掘报告(精)
0.00     定价 ¥ 22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37496
  • 作      者:
    编者:方孝廉//商春芳//赵晓军|责编:张亚娜//郑佐一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3-01
收藏
内容介绍
自1956年北京大学闫文儒先生考古调查发现隋唐东都洛阳城后,1959年初,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苹芳、陈久恒先生等,开始对该城址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经过多年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发现洛阳含嘉仓城位于现今洛阳市老城区北关外,在隋唐东都洛阳城微安门(北城墙)内、宫城之东、东城之北,中间有宫城东城墙(也是东城西城)分开。本书是对隋唐洛阳含嘉仓城考古发掘报告的全面资料汇总,并结合现有文物研究成果,对含嘉仓遗址的仓储状况、遗址保护、历史背景研究做出了全面的探讨分析。 本书适合对隋唐历史、城市考古、古代仓储制度研究等方面感兴趣的专家学者和社会人士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地理概况
  洛阳是我国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夏朝开始,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这里建都,历时1500余年。洛阳自古以来就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四周群山环抱,境内有伊、洛、滬、涧等大小河流贯穿其间。
  在洛阳东部的偃师还有一个规模宏大的湖泊,古代名叫洛池(亦称鸿池或洪池)。它是由伊河、洛河合流形成的天然湖泊,当地群众称其为伊洛河,或称“夹河川”。
  洛池规模宏大,各种水产品非常丰富,它们提供了人类生存的必需品;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农业生产;洛池还为当地人们提供充足的饮用水,适合人们集体生存。正是因为这些天然的良好条件,夏王朝时,在东夷族人的人侵时,夏帝太康带领“全家”,逃难到洛河之滨的斟寻卩(二里头遗址)。这里东、南、西三面都为洛池所包围,比较安全,因此他们就在此定居下来,逐步发展成为上百万人口的夏王朝国都。商汤灭夏后又在其东面10余千米的洛池北岸上,建立了商王朝的新都西亳城,即今偃师商城。后来周、汉又相继在西面不远的洛池北岸上,兴建了成周城和汉魏故城。
  这样,洛阳就先后有西周、东周和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王朝在这里建都。这些王朝选址建都之所以都要选在这个地方,恐怕都与洛池的这些有利因素有关(图一)。
  隋文帝仁寿四年(604年),炀帝继位,决定兴建东都洛阳城。事前他曾先到洛阳察看地形选址,并借鉴汉魏洛阳城的“堰洛通漕”办法。在洛阳城进行总体规划,充分利用了谷水、洛水(图二)。东都洛阳城项目除城址外,还要兴建一座大型的国家中央粮库,即含嘉仓;为此,又挖了一条直通南北的通济渠和永济渠,使各地租粮输纳洛阳含嘉仓。并在城内改道谷、洛河水人通济渠(图三),使南、北运粮船只在到达东都洛阳城后,再经漕渠(滬河)输纳含嘉仓城。根据这个规划,隋炀帝还在隋唐洛阳城郭城西墙外的西苑内开挖了积翠池,引洛河东西流为东北流。在北面挖涧河(今洛阳市区段)引谷水南流人积翠池。并于皇城前开挖黄道渠,引谷水、洛河水人通济渠。
  隋东都洛阳城的营建,工程之浩大,工役之繁重,物资之耗费,都达到了十分惊人的程度。据《隋书 食货志》记载:“始建东都,每月役丁二百万人。”由于东都役使促迫,“僵仆而毙者十四五焉。每月载死丁,东至成皋,北至河阳,车相望于道”。又于当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引谷水、洛水,自苑西入,而东注于洛(洛水故道)”。次年发河北郡男女百余人挖永济渠,利用沁水,北至涿郡,南达于(黄)河。两渠修成,增强了东都洛阳同东南沿海,特别是长江、淮河沿岸各地以及北方平原地区的交通联系。洛阳居“天下之中”,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京都洛阳城的社会经济日益发达,商业市场繁荣。当时城内有丰都市、通远市和大同市三个商业市场。其中丰都市最大,周围八里,占四个里坊,内有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市之四壁有四百余店,“招致商旅,奇珍云集”。通远市西临漕渠(含滬河)东岸,周围六里,也是商旅云集,停靠在渠内的舟船数以万计。洛阳不仅是国内的商业贸易中心,而且也是一个国际贸易的重要都会。所以沿通济渠(运河)两岸建有河阴仓、洛口仓、回洛仓、河阳仓等(图四~图六)。
  1956年,北京大学闫文儒先生经考古调查发现隋唐东都洛阳城。1959年初,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苹芳、陈久恒先生等,开始对该城址进行全面系统地考古钻探和发掘。
  调查表明,洛阳含嘉仓城位于现今洛阳市老城区北关外。在隋唐东都洛阳城北城墙徽安门内,宫城之东,东城之北。中间有宫城东城墙(也是东城西城)分开。含嘉仓城北倚邙山,南邻洛阳老城(隋唐城东城西城)城墙,是邙山南麓的缓坡地带,黄土堆积较厚,水位都在180米左右。仓城北高南低,呈缓坡状,海拔高度北部156.07米,南部140.39米。陇海铁路由东向西穿过仓城。在南端有中州渠(原老城护城壕沟),沿着谷水故道向东穿过仓城。仓城因长期被邙山的雨水冲刷,形成了今天的驾寄沟,它将仓城分割成东西部分。驾寄沟位于老城北关外,是邙山雨水下行冲刷形成的西北一东南向沟壑,直达老城北关护城河。上段(即仓城北城墙)冲刷宽约70米,下段(即仓城东南部)宽达数百米,沟深约8米。在沟的东西两壁和底部,还可看到残留的粮窖遗存,由此也可证明驾寄沟的形成是在隋唐之后。关于驾寄沟,史书不见记载,相传明朝洛阳藩王的妃子贾姬曾葬于此,于是人们就此称为“贾姬”沟,后人又讹传为“驾寄沟”或“架鸡沟”。
  如今在驾寄沟的沟底和东西两壁都还能显露出残存的仓窖遗存(图七、图八)。
  图七含嘉仓位置卫星图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地理概况(1)
第二章 含嘉仓城的考古调查与钻探(7)
第一节 含嘉仓的发现(7)
第二节 含嘉仓城的考古调查与钻探(8)
一、含嘉仓城的考古调查(8)
二、含嘉仓城的钻探(8)
第三章 含嘉仓城的发掘(25)
第一节 含嘉仓粮窖发掘(25)
一、发掘基本概况(25)
二、发掘经过(26)
三、仓窖概况(27)
四、粮窖结构及防潮设施(48)
五、粮窖储粮效果(57)
第二节 含嘉仓城生活管理区的发掘(59)
一、位置及发掘经过(59)
二、遗迹(61)
第三节 粮窖区与生活管理区的地层关系(82)
第四节 含嘉仓城德猷门的发掘(83)
一、德猷门的发掘(83)
二、门址结构(83)
第五节 含嘉仓城其他遗迹的调查与发掘(85)
一、含嘉仓漕运水道(85)
二、含嘉仓城漕渠的钻探(89)
第四章 常平仓的发掘(92)
第一节 常平仓的发现(92)
第二节 常平仓的发掘(93)
第三节 常平仓粮窖形制(94)
一、土窖结构(94)
二、仓窖概况(94)
三、仓窖窖顶结构(96)
四、仓窖储粮方式(97)
五、仓窖防潮设施(97)
六、窖底木板的铺设(97)
第四节 含嘉仓与常平仓的地层关系(97)
第五章 遗物(99)
一、建筑材料(99)
二、生产工具(146)
三、生活器具(149)
四、兵器(193)
五、其他(194)
第六章 结语(196)
一、含嘉仓城概况(196)
二、含嘉仓的仓窖特点(196)
三、含嘉仓的历史地位(198)
四、含嘉仓的漕运水道(199)
五、含嘉仓的粮食储备及供应(201)
六、含嘉仓的创建和使用年代(201)
七、含嘉仓的防潮设施(204)
八、含嘉仓刻铭砖所反映出来的问题(205)
九、关于常平仓(207)
编后记(208)
图一 洛池与古都洛阳城的历史关系示意图(2)
图二 汉魏时期洛阳洛河谷水(涧河)瀍河布局示意图(2)
图三 隋东都洛阳城与西苑积翠池通济渠布局示意图(3)
图四 含嘉仓与漕渠通济渠位置示意图(4)
图五 唐东都洛阳城新潭位置示意图(4)
图六 隋唐大运河洛阳及关中地区大型粮仓示意图(5)
图七 含嘉仓位置卫星图(5)
图八 东城及含嘉仓城航拍影像(1976年)(6)
图九 隋唐洛阳城复原示意图(9)
图一〇 含嘉仓城南城墙剖面图(10)
图一二 含嘉仓城生活管理区现状图(23)
图一三 含嘉仓窖49平面图(30)
图一四 含嘉仓窖49剖面图(31)
图一五 含嘉仓窖49窖底结构层次图(31)
图一六 含嘉仓窖49底板螺旋式铺砌情况(32)
图一七 含嘉仓窖50窖底平面图(32)
图一八 含嘉仓窖50壁板塌落堆积图(32)
图一九 含嘉仓窖50底部西南剖面图(32)
图二〇 含嘉仓窖50西壁壁板堆积(南北)剖面图(33)
图二一 含嘉仓窖58平面图(34)
图二二 含嘉仓窖58西剖面图(34)
图二三 含嘉仓窖58窖底平面结构图(35)
图二四 含嘉仓窖58第一层底木板与席的关系图(35)
图二五 含嘉仓窖160平、剖面图和谷子堆积图(36)
图二六 含嘉仓窖160北壁剖面图(37)
图二七 含嘉仓窖160北壁板下蒲草席纹(37)
图二八 含嘉仓窖160粟内平铺蒲草席纹(37)
图二九 含嘉仓窖182平、剖面图(38)
图三〇 含嘉仓窖182底部复原示意图(38)
图三一 含嘉仓窖195平面图(38)
图三二 含嘉仓窖195南壁剖面图(39)
图三三 含嘉仓窖195第一层窖底木钉洞(39)
图三四 含嘉仓窖195口部柱洞平、剖面图(40)
图三五 含嘉仓窖195木钉洞平、剖面图(40)
图三六 含嘉仓窖198平面图(40)
图三七 含嘉仓窖198西壁剖面图(40)
图三八 含嘉仓窖234东西剖面图(41)
图三九 含嘉仓窖234南北剖面图(西壁板侧视图)(41)
图四〇 含嘉仓窖234南北剖面图(西壁板侧视图)(42)
图四一 含嘉仓窖234南北剖面图(由东向西看壁板和壁塌板)(43)
图四二 含嘉仓窖234上层窖底堆积的窖顶塌落遗物分布图(43)
图四三 含嘉仓窖234南北剖面向东看侧视图(43)
图四四 含嘉仓窖234第一次使用底第一层木板平面图(44)
图四五 上层底竹席、草关系平面图(44)
图四六 含嘉仓窖234上席摹绘(窖的西南部木板上的宽篾席色近红)(45)
图四七 窖234苇席(45)
图四八 窖234下层苇席(45)
图四九 含嘉仓窖234席上二层(45)
图五〇 含嘉仓窖234席纹临摹线图(45)
图五一 含嘉仓窖234下层窖底周壁塌落壁板分布图(46)
图五二 含嘉仓窖234第二次使用底板平面图(46)
图五三 含嘉仓窖260平、剖面图(47)
图五四 含嘉仓窖260第一次使用底平面图(47)
图五五 含嘉仓窖260第二次使用底平面图(47)
图五六 含嘉仓城生活管理区探方分布位置图(60)
图五九 含嘉仓城生活管理区K4平、剖面图(62)
图五七 含嘉仓城生活管理区台基1下隋代层遗迹车辙和F3平面图(62)
图五八 含嘉仓城生活管理区隋代F3平面图(62)
图六〇 含嘉仓城生活管理区隋代层K5平、剖面图(63)
图六一 含嘉仓城生活管理区隋代层K6平、剖面图(63)
图六二 含嘉仓台基1下隋末唐初层南北路平面图(64)
图六三 含嘉仓城生活管理区隋末唐初层道路排水沟遗迹图(65)
图六四 含嘉仓城生活管理区隋末唐初层M1上层骨架平、剖面图(66)
图六五 含嘉仓城生活管理区隋末唐初层M1下层骨架平、剖面图(66)
图六六 含嘉仓城生活管理区隋末唐初层M2骨架平、剖面图(67)
图六七 含嘉仓城生活管理区隋末唐初层M3平、剖面图(67)
图六八 含嘉仓城生活管理区隋末唐初层M4平、剖面图(68)
图六九 含嘉仓城生活管理区隋末唐初层M5覆盖瓮残片(68)
图七〇 含嘉仓城生活管理区隋末唐初层M6平、剖面图(68)
图七一 含嘉仓城生活管理区隋末唐初层M7平、剖面图(69)
图七二 含嘉仓城生活管理区唐代台基1、台基2建筑分布图(70)
图七三 含嘉仓城生活管理区台基1东西剖面图(70)
图七四 含嘉仓城生活管理区台基1西边包边(慢道2与瓦片堆积)(71)
图七五 含嘉仓城生活管理区唐代台基1与瓦片分布情况(72)
图七六 含嘉仓城生活管理区唐代台基1夯土与瓦片堆积情况(72)
图七七 含嘉仓城生活管理区台基1与慢道1、瓦片堆积(73)
图七九 含嘉仓城生活管理区台基1与慢道2东西平、剖面图(73)
图七八 含嘉仓城生活管理区台基1与慢道2平面图(73)
图八〇 含嘉仓城生活管理区台基1与慢道2东西平、剖面图(西—东)(74)
图八一 含嘉仓城生活管理区台基1与慢道3、砖瓦片堆积(74)
图八二 含嘉仓城生活管理区台基1H2平、剖面图(74)
图八三 含嘉仓城生活管理区台基2T240平、剖面图(75)
图八四 含嘉仓城生活管理区台基2南北剖面图1(75)
图八五 含嘉仓城生活管理区台基2南北剖面图2(75)
图八六 含嘉仓城生活管理区台基2T216(东半部)平、剖面图(75)
图八七 含嘉仓城生活管理区台基2T216(西半部)平、剖面图(76)
图八八 含嘉仓城生活管理区台基2东西剖面图(76)
图八九 含嘉仓城生活管理区台基2西边沿剖面图(76)
图九〇 含嘉仓城生活管理区台基2慢道2平面图(77)
图九一 含嘉仓城生活管理区台基2慢道2平、剖面图(77)
图九二 含嘉仓城生活管理区台基1慢道3、车路平、剖面图(78)
图九三 含嘉仓城生活管理区台基1西侧双轮车路1平、剖面图(79)
图九四 含嘉仓城生活管理区M8棺盖及部分同层出土物平面图(80)
图九五 含嘉仓城生活管理区M8棺木及部分器物平、剖面图(80)
图九六 含嘉仓城生活管理区M8出土上墓志志盖拓片(81)
图九七 含嘉仓城生活管理区M8出土上墓志拓片(81)
图九八 含嘉仓城生活管理区台基1与窖112及探沟T115的关系剖面图(82)
图九九 德猷门遗迹平面图(83)
图一〇〇 含嘉仓T501、T502、T503平、剖面图(86)
图一〇一 含嘉仓城生活管理区T501路2面层中部剖面图(87)
图一〇二 含嘉仓城生活管理区T502、T501、T503路4面平、剖面图(87)
图一〇三 含嘉仓码头隋唐活动面平面图(87)
图一〇四 含嘉仓码头周围护栏柱洞1平、剖面图(88)
图一〇五 含嘉仓码头周围护栏柱洞3平、剖面图(88)
图一〇六 含嘉仓码头周围护栏柱洞4和墙基剖面图 1(88)
图一〇七 含嘉仓码头柱洞6平、剖面图(89)
图一〇八 常平仓窖1窖壁塌落平面图(95)
图一〇九 常平仓窖1壁底平、剖面图(95)
图一一〇 常平仓窖1生土底木板底弧形沟平面图(95)
图一一一 常平仓窖32底部平面图(96)
图一一二 常平仓窖32剖面图(96)
图一一三 含嘉仓与常平仓跨西城墙探沟北壁剖面图(97)
图一一四 含嘉仓窖19∶1铭砖1(104)
图一一五 含嘉仓窖19∶2铭砖2(105)
图一一六 含嘉仓窖19∶3铭砖3(106)
图一一七 含嘉仓窖19∶4铭砖4(106)
图一一八 含嘉仓窖48∶1铭砖5(107)
图一一九 含嘉仓窖48∶2铭砖 6(107)
图一二〇 含嘉仓窖49∶1铭砖7(108)
图一二一 含嘉仓窖49∶2铭砖8(108)
图一二三 含嘉仓窖49∶5铭砖10(109)
图一二二 含嘉仓窖49∶3铭砖9(109)
图一二六 含嘉仓窖50∶1铭砖13(110)
图一二四 含嘉仓窖49∶7铭砖11(110)
图一二五 含嘉仓窖49∶9铭砖12(110)
图一二七 含嘉仓窖50∶1铭砖13摹本(111)
图一二八 含嘉仓窖50∶5铭砖14(111)
图一二九 含嘉仓窖114∶1铭砖16(112)
图一三〇 含嘉仓窖182∶1铭砖24(114)
图一三一 含嘉仓窖182∶3铭砖25(115)
图一三二 含嘉仓窖260∶1铭砖30(116)
图一三三 含嘉仓窖260∶2铭砖31(117)
图一三四 含嘉仓窖260∶3铭32(117)
图一三五 常平仓窖1∶163铭砖40(119)
图一三六 常平仓窖1∶164铭砖41(119)
图一三七 含管区台基1慢道1出土铭砖42(120)
土2填土出土铭砖43(120)
图一三九 AⅠ式莲花纹砖残(标本157)(120)
图一四〇 AⅠ式莲花纹砖(标本165)(120)
图一四一 AⅡ式莲花纹砖(标本T237∶1)(121)
图一四二 AⅡ式莲花纹砖(标本T237∶2)(121)
图一四三 AⅢ式莲花纹砖(含嘉仓窖261T1④)(121)
图一四四 B型莲花纹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