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考古学研究指要
0.00     定价 ¥ 6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0311807
  • 作      者:
    作者:陈胜前|责编:罗晶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2-01
收藏
作者简介
陈胜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杰出人文学者特聘教授。1972年生,湖北嘉鱼人。1993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学系,1996年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1998年赴美国南方卫理公会大学随“新考古学”泰斗路易斯•宾福德攻读博士,200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考古学理论、史前考古、石器分析等。著有《史前的现代化:从狩猎采集到农业起源》(第16届文津图书奖)、《思考考古》(2018年度全国优秀文化遗产类图书)、《中国文化基因的起源:考古学的视角》等;发表《中国考古学研究的范式与范式变迁》(中国历史研究院评“2019年度中国历史学十篇优秀论文”)等论文一百余篇;另出版译著四种。
展开
内容介绍
这是一本针对学生如何开展考古学研究的著作,它以当前考古学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为基础,系统讨论考古学研究的基本主题:首先讨论一些考古学研究的基础问题;然后讨论近些年来在学生论文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如研究视角的选择、理论原理与关键概念的关注;接着讨论方法问题,即我们用什么方法和逻辑组织去深入研究;再接下来涉及考古学研究的叙事的两个途径;最后讨论考古学研究的相关问题,包括学术伦理、学术圈等。它既可以为考古学方向的学生与研究者提供参考,也可以为考古学相关学科的学生与研究者提供借鉴。
展开
精彩书摘
从根本上说,只有我们独立自主的思考才真正具有真理与生命。――叔本华考古学研究听起来很神圣,但其实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对于一个以考古学为专业学习领域的学生而言,并不需要考虑能不能做考古学研究的问题,或者说,现在考虑这个问题已经太晚了,因为你已经进入这个领域,已经上了“贼船”。我们现在有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可以一点一点地告诉大家怎么做研究。经过本科、硕士、博士阶段的一系列训练,考古学研究就变成了一件必须去做的事,一件可以按部就班去做的事,剩下的问题是如何做出最好的研究。这既可以针对整个学科而言,也可以针对个人而言,书中两者我都会谈到。不过这里,我首先想讲讲我个人的研究体验,一方面作为个人的自我介绍,另一方面提供某种借鉴,虽然教训可能要远多于经验。对作者的了解也有助于理解本书的构架与内容。我们这代人在“文革”中出生,“文革”刚结束就上学。父辈的青年时代正好就在那个动荡的时候,因此,几乎没有人有家学渊源。天才就更不存在了,所能够依靠的就是学习与训练。我也就是这样走上考古学研究道路的。当然,如果说完全没有家庭原因也有一点夸张,对我个人来说,家庭教育对我走上研究道路还是有一定影响的。我的爷爷和父亲都是中医,我父亲对我的影响尤其大。他是自学成才,遇到很多挫折,自己的体会比较多。医生治病,做得对或不对,很快就会得到反馈。中医面对一个病人,需要根据每个病人的症状开药方。好的中医师不会直接套用传统药方,因为每个人的状况不一样,需要医生认真地掌握基本原理,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中医的经典需要背得滚瓜烂熟,还需要深入理解。我父亲小时候在我爷爷的严格监督下背熟了那些中医典籍,后来自学时抄了许多读书笔记。他的读书体验对我启发很大,我明白了知道和理解原理是不一样的,理解要有切身的体会。我从父亲那里还知道两件事很重要:一是来自实践的独立思考,另一是做笔记。我的第一次研究实践就是本科时的学年论文,那个时候我已经经过了田野考古实习,论文也就以实习的材料为基础来写。第一次写研究笔记,有什么想法就写下来,没有想法的时候接着写,反复推敲:我为什么写不下去?遇到了什么问题?应该有什么办法?自己跟自己交谈、辩论。论文题目是《辽河流域聚落形态的初步研究》,试图通过研究聚落形态了解辽西史前社会组织与演化阶段。当时想从民族学材料中找到一些证据,结果很令人失望。那是1991年,当时找资料比较困难,图书馆的资料总是找不到或是被人借走。资料室对本科生开放的时间有限,还没有复印机,资料靠手抄,效率很低,绝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找资料上了。资料查找的困难直接影响到了我大学毕业读研究生时的选择。有一段时间,我是很想学商周考古的,但这个方向所需的资料太庞大,如果没有相当的经济基础,很难把这些资料备齐。后来想学秦汉考古,联系了俞伟超先生,但是俞伟超先生已经离开北大,不带学生了。最终选择了旧石器考古,因为旧石器考古涉及人类进化,需要自然科学,让人觉得旧石器考古研究比较科学,比较简捷;另外,旧石器考古对英语的要求比较高,国际交流更多,更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的东西。研究生阶段算是正式开始学习研究了,那时研究生是非常少的,一年招两万多人。研究生教育也还处于初步阶段,课程少,也不系统。不过人少的话,每个学生所能得到的资源会多一些。在北大,新石器考古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要写硕士论文,会被派出去参加半年到一年的田野工作,主持考古工地,整理并研究发掘材料。现在就不太可能让一个研究生主持遗址的发掘工作。我学的是旧石器考古方向,写毕业论文时,第一次体会到做研究是一个很让人焦虑的过程。首先涉及选题的问题。现在许多老师会告诉学生你要做什么,但那个时候老师从来不提这个问题,一切都靠自己。对什么方向感兴趣,大抵还是比较好确定的。我听过严文明先生给研究生开的课程“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对农业起源产生了兴趣,想研究一下新旧石器时代过渡的问题。但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很容易做得很空泛,写这个问题的文章颇有一些如此。如果硕士论文写成这样,无疑是失败的。想到华北地区的资料稍丰富一点,于是我就想从研究华北地区开始。我去了河北文物研究所,看到泥河湾的材料比较多,于是将关注点缩小到泥河湾地区。但是泥河湾的材料有的比较系统,有的很零散,有些材料可以看到,还有的是我不可能掌握到的。当时我看了籍箕滩和西水地两个遗址的材料,籍箕滩遗址的材料特别好,于是想做这两个遗址的材料。动手后发现时间不够,因为每个遗址都有一两万件东西,根本做不完,最后我选择只做其中的细石核。细石核具有稳定的器物形态,可以做测量统计,可以看到它有不同的阶段:毛坯阶段、剥片阶段、耗尽阶段等。为什么一个遗址之中会存在不同阶段的产品呢?有的是因为技术或原料上的原因,剥片面上出现了断坎;有的是因为原料几乎耗尽;还有的正处在剥片的高峰阶段却被扔掉了,后来我读完博士之后写了一篇文章解释这个问题,这与废弃过程相关。归纳选题过程,我从整个新旧石器过渡问题出发,缩小到华北地区,再缩小到泥河湾地区,再缩小到两个遗址,再从两个遗址缩小到细石核,最后集中研究细石核的技术过程。突破口是测量统计细石核,做完之后,发现论文就可以写了。实际真正写作的时间只有一周,前面折腾了近半年。起点是暑假,很焦虑,所研究的问题很大,不知道从哪里着手。焦虑使得身体抵抗力下降,手上的湿疹感染蔓延。病好之后我去河北,蒙谢飞老师帮助,有了材料。但还是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最后想到测量统计。材料分析完成后,写作就很快了。当时很有时间压力,我报了次年4月的GRE(全称为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考试,所以当年11月必须写完初稿,后面才有较为充分的时间准备GRE。学校的生活比较单纯,可以集中时间学英语,毕业后再考时间就难以集中了。4月中旬考完GRE,休息一段时间后再把论文修改完成。写硕士论文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写论文的过程是你的关注点不断明确的过程,做研究一开始你可能并不清楚,随着研究的深入,慢慢地把握问题,问题逐渐明确。有了明确的问题之后才好办,有时候你无法突破是因为你没有明确的问题,特别笼统的话,就像打仗一样,不知道对手在哪里,不知道如何下手,知道了就总会有办法,哪怕很困难。后来去美国读博士,读博士的过程比较漫长,六年时间,需要用英文写论文。英文写作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我当时用的方法不是很好。应该把困难的问题分成若干个部分来解决,先写中文的纲要,再写成英文的详细版本,再提高语法,再完善。一步到位是很困难的,思考专业问题时思考英语写作,效果不是那么理想。写博士论文时也很有压力,当时我的两个导师都已退休,如果不毕业就很有可能不能毕业了。学校12月初放假,有一个月的假期,那一个月办公楼里很少有人。我进入了写作状态,每天凌晨2点后睡,6点起床,依然很兴奋。这也许就是心理学上讲的高峰体验,此时做事情最大的快乐并不是那个博士学位,也不是相应的物质回报,而是因为我觉得做这件事情很不错,好像发现了什么东西,感觉自己有一种价值感、意义感。这种感觉是特别美好的,也是每个人都想反复得到的,可惜不容易。在后来的日子中,我注意到这是在一个人全身心投入之后,在特别高峰状态时才会有的感觉。我写论文前面几章的草稿用了一年多,后面几章的草稿在一个月就写完了。曾国藩讲学问要猛火煮,慢火温。有道理,当关注点集中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有灵感迸发。对很多人来说,博士论文是学术研究水平最高的时候,这个时候年轻,有精力,有足够的勇气,敢于挑战各种观点,有超功利的态度,也有好几年的时间去专心致志琢磨一个问题,后来你几乎不可能再有这样的时间了。所以,要珍惜博士期间的研究,那个时候把学问“煮”透了,后来就是慢火温的过程。博士毕业后我在中国科学院做了两年博士后,开始接触实践工作,同时考虑选择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在北京待了两年,发现生活很难安顿下来。你把所有精力放在生活上,就没剩多少精力来做学问了。想了想,我去了长春。我在长春待了九年,到现在我还是觉得去长春是一个特别好的选择。长春特别安静,五个月的冬天,外面很冷,家里很温暖,出不了门,就闭门读书呗。东北偏僻,亲戚朋友也很少来拜访你,生活很简单。那九年,总结起来就是做了一件工作:内化再造。读博士期间,老师布置了很多经典著作,其实没有时间读,有的只是翻了一下,或者读的时候也只是知道,并不理解,没有时间消化。在长春时有机会重新来进行消化,给学生上课也能够再把一些基础著作进行深入的阅读,这对研究的帮助特别大。自己进行研究就是再造,先消化所学,然后再创造。博士只是进入学问的一个门槛,只是说明你具备可以独立研究的资格。后面你需要把所学的东西消化掉,要形成自己的东西,这就是内化再造的过程。过去几年,也就是我来北京工作之后,因为社会接触范围扩大的关系,我的研究视野开始走出考古学的范围,寻求为更广泛的群体,包括公众与其他学科的研究者,提供一种属于考古学的视角。当然,从前的研究也都在进行之中。我有不少的研究规划,但是规划似乎总是赶不上变化。从前辈学者那里,我大体可以体会到一名研究者的学术发展历程,但我不知道这种一般性的模式是否适用于我。未来仍然是一个未知数,唯一可以确知的,就是研究需要终生不懈地求索。回想一下自己曾经做的很多选择,出发点、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最有利于我的研究,有利于研究的发展。我自己有个体会,研究到了一定程度,有了自己的思想中心,那时看任何东西可能都是专业书,都会和自己的研究联系起来。但没有确定自己的方向的时候,书看得太散会分散注意力。如今手机所带来的最大危害就是分散注意力。如果说做研究有什么诀窍的话,那就是如何集中注意力去发现(明确)问题与解决问题。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过去许多年我一直都在状态好与状态差之间波动。当问题集中,自己又感兴趣,并且有能力解决的时候,状态往往很好。当找不到问题,或者问题过于困难,自己一下子解决不了的时候,也会焦虑不堪,甚至会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做研究。无论如何,我还是欣赏一种积极与豁达的态度。积极就是努力去做,豁达就是能够接受自己。毕竟一个人的精力、天赋、基础都是有限度的,仅凭自己一个人,有些研究是不可能完成的。做到前者不易,做到后者更难。我最喜欢研究的地方便是通过努力所得的发现与创造,由此体会到生命的意义。这个意义不是谁给予的,不是工资或职位,这个东西是因为劳动与创造所体现的,是自己给自己的,非常纯粹的快乐,这种体验是非常好的。诚如开头引用叔本华所言,所有的思想只有你个人的东西才有价值,你抄了别人的东西还是别人的,没有生命。无疑我们需要学习前人,但更需要消化前人的知识,进行再创造,这样得到的东西才真正有生命,真正有价值。我们通常说研究是一门艺术。既然是艺术,它就不可能有如自然科学那样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而更多是个体性的、体验性的,非亲身涉足其中,是不可能进行评判的。因此,这里提供的显然不是一个通用的指南,而是一个纯粹个人的研究体验史,只能是一种借鉴。不是说艺术之中没有一些通则,只是这些通则是极其宽泛的,一旦进入技巧的层面,往往又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就像你学中国画,笔笔都像齐白石,但你不可能成为齐白石。齐白石之所以成为大家,是因为创新,模仿与因袭只能让人平庸。当然,学中国画的人仍然需要学习齐白石,需要认真研究他,师其精神而非皮毛。我相信读者会吸收书中有价值的内容,同时以其中的不足为镜鉴,发现、开拓出自己的研究路径。
展开
目录
序言1

第一章考古学研究的范畴
一、什么是研究?为什么要研究?
二、什么是学术研究?
三、什么是考古学研究的外延问题?
四、什么是考古学研究的内涵问题?
五、考古学研究的流变
六、考古学研究的类型

第二章考古学研究的意义
一、作为交叉学科的考古学研究的意义
二、不同角度的考古学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实践中考古学研究意义的呈现方式
四、如何写作研究意义?

第三章考古学研究的问题
一、问题的重要性
二、问题的范畴
三、何为好问题?
四、问题的来源
五、如何发现问题?
六、最后的反思

第四章考古材料
一、什么是考古材料:考古材料观的问题?
二、理解考古材料的形成过程:考古信息的形成与嬗变过程
三、考古材料的发现与获取
四、解码考古材料
五、组织考古材料回答问题
六、考古材料的报告

第五章考古学文献
一、文献资料的重要性
二、考古学文献的构成
三、为了什么收集文献?
四、收集哪些文献?
五、如何收集文献?
六、资料如何处理?
七、有关文献综述
附录1英文期刊数据库及其所包括的期刊
附录2中文和英文考古期刊及介绍

第六章研究的难点:视角的选择
一、观看之道
二、考古学研究的宏观视角
三、考古学研究的微观视角
四、视角的评判
五、研究中的视角选择
六、实例分析:我所建言的博士与硕士论文

第七章研究的关键:理论原理
一、当前研究的理论问题
二、何为理论?
三、考古学的理论何在?
四、当代考古学理论现状
五、如何运用考古学的理论?
附录考古学理论读本(中译本)

第八章研究的关键:关键概念
一、概念分析是发现考古学研究问题的途径
二、核心概念的改变导致学科范式的重大变迁
三、当代考古学的概念构成
四、考古学概念的形成机制
五、概念的历史可能赋予概念独特的内涵与适应范围
六、如何处理考古学研究的概念问题?

第九章研究的关键:方法问题
一、当前中国考古学研究中的方法问题
二、考古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简史与区分
三、《考古学方法手册》中的方法
四、不同分支学科的方法
五、有关考古学方法的训练
六、考古论文写作中方法的运用问题

第十章论文论证的常见问题
一、缺乏论点的问题
二、缺少论证的问题
三、“一打多”的问题
四、既有文献覆盖的问题
五、分析的问题
六、概念提炼的问题
七、少有演绎推理的问题
八、论证的逻辑并行多、递进少的问题
九、材料质量差的问题
十、材料信息转化能力不足的问题
十一、考古材料本身的问题
十二、态度的问题

第十一章考古学研究的叙事:科学的方式
一、SCI与SCI论文
二、SCI论文的基本格式与内容
三、SCI论文的特点
四、中国考古学研究中的SCI论文
五、余论

第十二章考古学研究的叙事:人文的方式
一、人文的世界
二、人文的方法
三、后过程考古学的叙事
四、文化考古是不是一种新的可能?
五、结语

第十三章研究实践的过程:写作、发表与申请基金
一、论文写作从哪里开始?
二、论文写作的过程
三、学术规范问题
四、论文的发表
五、基金的申请
六、如何提高研究的产量与质量?
附录如何写作开题报告?

第十四章考古学研究的学术伦理
一、我们如何面对他者的文化?
二、我们如何面对自己的历史?
三、考古学的政治学
四、考古学研究的性别与性别问题
五、考古学研究的地方主义
六、考古学研究中的权力与规则
七、谁的考古学:分裂的考古学?
八、结论:考古学研究的本分

第十五章学术的“秘密”
一、再说学术的本分
二、高挂理想的风帆
三、置之一处,无事不办
四、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五、在合适的地方努力
六、习惯成就人生
七、理解研究的过程

结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