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新发现
吉林省双辽市大金山遗址2018年发掘简报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双辽大金山遗址位于吉林省四平市双辽市新立乡大金山林场西北300米处的固定 沙丘南坡之上,东南距东辽河直线距离约为3千米⑴。遗址西部因粮库修建和取土行 为而遭到破坏,其余区域常年为耕作区(图一)。现遗址总周长约637米,总面积约为 19961.2平方米。该遗址于1984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2007年,吉林省文物考 古研究所、四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双辽市文物管理所、双辽市郑家屯博物馆考 古工作者对东辽河下游右岸二级阶地进行了专题考古调查,并对大金山遗址进行了小规模试掘⑴,认定大金山遗址为一处较为重要的青铜时代遗址,同年大金山遗址被列为 吉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纳入后太平遗址群并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2017年,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对此遗址进行了复查及勘探。2018年 5~12月,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对该遗址进行了首次系统发掘。
2018年发掘区位于遗址的西南部,揭露面积共1010平方米。遗存主体年代为春秋 战国时期,另见有极少量辽金时期遗存,仅分布于发掘区西北处。本次发掘共清理灰坑 234个、房址25座、墓葬3座、灰沟8条、墙1段、蚌堆1处。出土遗物丰富,包括各类水 生、陆生动物骨骼,大量陶片及可复原陶器,以及骨角器、蚌器、石器、铜器、铁器等 各类精美人工制品,另见有植物种子及粪便遗存。
一、地层堆积
遗址地层可共分为四层,但因河流冲积导致遗址中地层分布不均,仅发掘区北部 地势较高的探方地层完整,南部探方大部分仅存两层地层。下面以T3612—T3512— T3412—T3312—T3212东壁剖面对地层堆积情况进行介绍(图二)。
第1层:黄灰色细砂土,厚0.1 ~ 0.45米,全发掘区均有分布,土质疏松,富含植 物根系,出土少量陶片及动物骨骼。为现代耕土层。此层下开口遗迹有:辽金时期的 H015、Q001、G006及M001;春秋战国时期的H001、H002、H003等共106个灰坑;灰 沟G005、G003; F001、F002、F017等共8座房址以及M001 和Q001。
第2层:灰褐色细砂土,厚0.2~ 0.45米,在发掘区北部呈坡状分布,在南部以 T3107、T3208 ~T3514为界逐渐消失,中部在G004中部逐渐消失。土质较致密,出土较 多陶片及动物骨骼,同时见有少量骨角器、石器、铜器等人工制品。为春秋战国时期文 化层。春秋战国时期的灰坑H025、H039、H042等共50个,灰沟G004、G006等共4条及 房址F005、F010开口于此层下。
第2a层:灰黄色细砂土,厚0.2 ~ 0.4米,不均勻分布于发掘区北部T3407、T3408、 T3509、T3510、T3611、T3612、T3613以及T3713中。土质较为致密,出土少量陶片及 动物骨骼,动物骨骼以水生为主。为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层。
第3层:黑揭色砂质亚黏土,厚0.1~ 0.85米,在发掘区中水平状分布,分布不 均勻,以T3007西北角至T3514东北部为界,发掘区东南部T3414、T3415、T3313、 T3314、T3315、T3212中不见第3层。土质致密,堆积厚,含有陶片及动物骨骼,出土 大量蚌壳、螺壳、鱼骨等水生动物骨骼,出土人工制品以骨角器为主,另有少量石器、 铜器、陶制品等。为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层。春秋战国时期灰坑H034、H048、H136等共 77个,灰沟G007、G009,房址F007、F011、F013等共13座,墓葬M002、M003及蚌堆 D001开口于此层下。
第3a层:夹蚌含砂淤泥,厚0.1~0.15米,仅在T3308至T3713内不均勻分布。土质十分致密,掺杂大量碎小蚌壳,无陶片及其他人工制品出土。为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层。
第4层:黄褐色粉砂土,厚0.2 ~ 0.7米,于发掘区北部水平状分布,在T3713、 T3611、T3612、T3613中均有分布,T3510和T3511中部有分布,南侧被G004打破,发 掘区南部不见第4层。土质较致密,出土少量陶片及动物骨骼。为春秋战国时期文化 层。春秋战国时期灰坑H129、房址F014及F020开口于此层下。
第4层下为生土,系黄褐色细砂土,纯净致密。
根据层位关系及文化内涵的差别,2018年双辽大金山遗址的主体年代为春秋战国 时期,辽金时期遗迹仅见4处,均为第1层下开口,并集中分布于发掘区的西部。
二、辽金时期
(一)遗迹
辽金时期遗存包括灰坑1座(H015)、墙1段(Q001)、沟1条(G006)及墓葬1座 (M001),均开口于第1层下。
G006主要位于T3307的中部并向南北延伸,开口于第1层下,打破第3层。G006 呈南北向,现存口部距地表0.57 ~ 0.7米,总长4.7米,宽0.42 ~ 0.76米,沟深0.24 ~ 0.4 米。沟内堆积为黄褐色砂质黏土,较疏松。扰乱严重,被南北向动物扰洞打破。沟北段 出土大量烧骨,推测人为倾倒而成。沟中段出土多件青砖,其中1件表面保存有较清晰 动物爪印(图三)。
M001位于T3408的北部并向北延伸到T3408扩,开口于第1层下,打破第3层。 M001为土坑竖穴墓,墓葬呈近圆角矩形,西部较宽,东部较窄,现存口部距地表0.31 ~ 0.5米,墓口长2.8 ~ 2.92米,宽1.24 ~ 1.6米,墓坑深0.84 ~ 0.9米。墓坑横咅IJ面为倒梯形,墓内填土为五花土,土质较疏松,扰乱严重,见有植物根系、虫洞、树洞等。填 土中陶片较少,以夹粗砂黑褐陶为主,另见有小型哺乳类动物骨骼、大量的蚌壳和鱼 骨。墓内葬有人骨一具,为二次葬,可以辨别的部位有头骨,下颌骨,左腓骨,右胫骨 及右肱骨(残),为成年女性个体。头骨之下整齐摆放上述长骨,同时摆放有牛的股骨 及羊的肩胛骨,似有“替代”之意。未见有随葬品(图四)。
(二)遗物
辽金时期的遗物较少,包含少量陶器及青砖,完整陶器仅一件鼓腹罐。
鼓腹罐1件。T3407①:7,泥质灰陶,轮制。圆唇,侈口,卷沿外翻,束颈,鼓 腹,平底,素面无纹饰。高25.32厘米,口径12.43厘米,*大腹径22.52厘米,底径13.64 厘米,胎厚0.87厘米(图五)。
三、春秋战国时期 (一)遗 迹
2018年双辽大金山遗址共清理春秋战国时期灰坑233个、房址26座、灰沟7条、墓 葬2座、蚌堆1处。
1.灰坑
共233个。种类多样,坑口有圆形、椭圆形、圆角方形、长方形及不规则形等类, 以圆形为主;坑壁有直壁、斜壁、斜直壁及弧壁等类,以斜直壁为主;坑底有平底、圜 底等类,以平底为主。灰坑用途可分为贮藏坑和垃圾坑两大类,其中贮藏坑分贮藏食物 或建筑材料两种,垃圾坑则主要用于倾倒动物骨骼等食物垃圾、废弃陶器、烧灰烧土等 类,其中用于倾倒以蚌类、贝类、鱼类等水生动物骨骼为主的垃圾坑数量*多。
H031位于T3307东北部,开口于第1层下,打破第2层。坑口呈近圆形,坑剖面为 袋状平底,坑口距地表0.45~0.46米,直径约0.68米,坑底呈不规则形,长约1.21米, 宽约0.88米,坑深0.82~0.86米。坑内堆积4层,第1层为黄褐色沙质亚黏土,堆积厚 0.1~0.23米,出土少量陶片和动物骨骼;第2层为灰褐色亚黏土,堆积厚0.24~0.32米, 出土陶片和少量动物骨骼;第3层为灰黑色黏土,堆积厚0.12~0.24米,出土可拼合陶片 以及动物骨骼;第4层为棕黄色黏土,堆积厚0.16~0.24米,包含大量蚌壳和鱼骨,出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