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青铜时代墓葬研究(精)
0.00     定价 ¥ 1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635280
  • 作      者:
    作者:唐淼|责编:王琳玮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9-01
收藏
内容介绍
《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青铜时代墓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青铜时代的墓葬。《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青铜时代墓葬研究》总结了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青铜时代墓葬的发现和研究概况,并根据墓葬的构筑特点和存在方式不同,将该地区青铜时代的墓葬划分为洞穴墓、石棺墓、石棚墓、积石墓、大石盖墓、封石墓、土坑墓、瓮棺墓八大类别,对各类墓葬的分布范围、内涵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在墓葬分类的基础上对墓葬的形制做了进一步划分,从中归纳总结出各类墓葬的细部特征。根据墓葬中随葬品的文化面貌和器物组合将该地区青铜时代墓葬划分为六群,依共性和差异将各群墓葬中出土的陶器进行类型学排比,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和新资料,分别对各群墓葬进行分期和年代讨论,并总结出各群墓葬之间的谱系关系。*后,对各类墓葬的群特征和阶段性特征进行梳理与分析,比较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墓葬的型制特点、分布规律、年代序列及相互关系,进一步探讨了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青铜时代墓葬的动态分布。
展开
精彩书评
文章总结了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青铜时代墓葬的发现和研究概况,并根据墓葬的构筑特点和存在方式不同,将该地区青铜时代的墓葬划分为洞穴墓、积石墓、石棚墓、石棺墓、大石盖墓、封石墓、土坑墓、瓮棺墓等八大类别。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导论
  1.1 空间范围
  本书所指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是以长白山脉及其余脉千山山脉为轴线的中国东北东部地区的山地和丘陵地带。从现代行政区划的角度视之,该地区处于北至黑龙江、吉林两省交界,东至中朝边境线,西以辽河为界,南部包括辽东半岛在内的一个狭长的三角形地带。该地域山峦起伏,水源充沛,长白山山脉及其余脉千山山脉贯穿南北,南部辽东半岛濒临黄、渤两海,东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与朝鲜半岛毗邻,西部边缘为辽河冲积平缓地带,北有松花江、饮马河等水域系统。从考古学文化区系的角度观之,该三角形地带南部的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文化区几近相连;东部与朝鲜半岛文化区接壤;西部紧邻辽河平原文化区;北部与松嫩平原文化区交汇。
  1.2 时间范围
  本书将研究的时间范围界定在青铜时代,而学界关于“青铜时代”的界定问题还在讨论之中,讨论的内容基本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把青铜时代作为社会发展进程的一个标志,代表了社会物质文化发展的程度。青铜时代是“以青铜作为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等重要原料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a。在这个层面上,目前学界对青铜时代的划分亦有不同的声音,有学者认为应以青铜器的出现作为青铜时代的开端,使用金属铜或发现冶铜遗存即代表进入青铜时代,“这种跨时代的发展,虽然以青铜器为重要标志,但实质反映的却是整个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历史已进入了青铜时代”。另有学者认为青铜时代不能简单地以青铜器的发现为代表,而进入这一时代还应该包括整体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各项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礼制的成熟与规范等众多因素的综合考量。“中国从公元前五千纪前半出现冶铜术到公元前四千纪末或前三千纪初铸出第一把青铜刀,约经过一千六七百年的发展,而直到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中国才真正进入青铜时代。”就中原以外的东北东部边疆地区的发展情况而言,始终未见青铜器的大规模制造和使用,但由于受到周边先进文化的影响,以武器、装饰品为主的青铜器仍有一定数量的存在。依据第一种观点,可以肯定的是,在东北东部地区的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存在青铜时代,且该地区的青铜时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第二,把青铜时代作为年代跨度的一个标尺,作为界定遗存年代范围的时间概念。“中国的青铜时代*初源于黄河流域,始于公元前21世纪,止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大体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商、西周、春秋时期,与中国的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发展、衰亡相始终。”在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结束以后已经出现了国家,当地所发现的考古学文化已经可以与某国家或王朝的年代和地域相对应,且文化面貌也会达到高度的统一。而传统中心文化以外一些地区的发展会呈现出相对的滞后性或保持自身原有的地域性特征。单纯从青铜器的使用和冶铜术出现的时间上来看,“东北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进入青铜时代,结束的时限大体随燕文化的到来及秦汉势力的扩展并政治管辖制度的完善而逐渐衰落,跨越了近二千年。”考古资料证实,在东北地区,辽河以西地区首先发育形成了东北*早的青铜文化,此后,在辽河以东及辽东半岛南端也出现使用金属铜和掌握初级冶铜技术的考古遗存。从青铜器铸造工艺、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来看,西部先于东部,南部较北部发达。不同地区青铜时代开始的时间有参差,地域越广,青铜时代的跨度可能越大。
  在东北东部地区的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青铜时代的起止时间或许与中原和东北西部地区不尽相同,但它还是一个正在研究中的问题,尚未取得一致意见,故本书仍采用中原地区划分青铜时代上限的标准,以夏代为上限,而下限则考虑到该地域文化发展的滞后性,且为便于考察某一类型墓葬发展过程中的整体性和延续性,止至战国中晚期(图1-1)。
  1.3 以墓葬为研究视角的意义
  选择这一区域的青铜时代墓葬进行研究,是因为该地区的墓葬有着与周邻地区不同的形制起源和演变,因而可能暗示着不同的考古学问题。
  第一,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发现的青铜时代考古遗存较为零散,遗址和墓葬遗存的差别较大,且发现的遗址材料不算丰富。墓葬是反映考古学文化内涵的*为稳定的因素,且该地区墓葬中随葬品风格鲜明,自成一体,将该时空范围内的墓葬统一起来进行综合研究会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第二,在这个时空范围内,墓葬的种类多样、形制复杂,有洞穴墓、石棺墓、石棚墓、积石墓、大石盖墓、封石墓、土坑墓、瓮棺墓等类别,每类墓葬又存在不同的形制特征,综合讨论各类墓葬的形制特点、年代框架、分布格局及演变规律等问题,对研究东北东部地区青铜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4 写作方法和思路
  本书的写作方法是从探讨墓葬形制和随葬品两条线索出发,首先,根据该地区墓葬的埋藏环境和葬具特点将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青铜时代墓葬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归纳总结出各类型墓葬的分布与特征。按此条线索确立各类墓葬的分布范围和形制特点。其次,是以随葬品的文化面貌和器物组合的特征为依据将该地区青铜时代墓葬划分为若干群,对各群墓葬中出土的陶器根据共性和差异划分型式,比较各型式之间的逻辑演变关系,以类型学的研究方法为主要手段,结合地层关系及桥连关系判断各墓葬的年代早晚。按此条线索建立起各群墓葬的年代序列。*后,将两条线索合并,综合讨论此时空范围内墓葬群的编年体系、分布格局,分析各类型墓葬的历时演进、相互关系及阶段性特征等若干问题,旨在进一步探讨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青铜时代墓葬的动态分布及演变规律。本书引用的文献及参考书目截止到2009年6月。
  第2章 发现与研究简史
  1895年,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对海城析木城石棚的考古调查成为东北东部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青铜时代考古工作的开端,至今已逾百年。百年之后,随着资料的不断丰富和研究水平的深入,学者们对该地区青铜时代墓葬的认知已不可同日而语,现今所达到的高度,为几代学者筑成。回顾19世纪末至今,这一区域青铜时代墓葬的考古工作是一个渐进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2.1 第一阶段:1895~1945年
  从日俄战争以后日本割占旅大地区至抗战胜利的半个世纪中,由于中国特殊的时代背景,这一区域的考古工作主要集中在辽东地区,且均限于日本学者的考古调查和少量小型发掘,寥寥的研究成果也多出于日本学者之手。
  1895年,鸟居龙藏在海城析木城发现2座石棚。1905年,鸟居龙藏调查了大连市金州区小关屯2座石棚,并著《满蒙古迹考》。
  1905年、1909年,鸟居龙藏对辽东半岛调查时发现旅顺老铁山积石冢,并发掘了其中6座。当时仅绘有简要的平、剖面图,对墓葬的文化性质及年代的认识比较模糊。1910年,他综合1895年、1905年、1909年三次调查成果,编著并出版《南满洲调查报告》,于第四章报道了老铁山积石冢调查材料。
  1910年,滨田耕作在鸟居龙藏工作的基础上,发掘了与老铁山相邻的将军山积石冢中的2、3号墓葬,并对出土的陶器进行了简略的报道,推测所出土的黑陶及白陶是殷周时代从山东或河北传播而来的遗物c。
  20世纪初,鸟居龙藏、三宅俊成等调查发现了金县小关屯、瓦房店市台子、盖州市石棚山、大石桥市石棚峪、海城析木城、岫岩兴隆等大小石棚十几座。
  20世纪20年代初,八木奘三郎调查了小关屯石棚,这是目前东北地区发现*南的一处石棚。1922年,八木奘三郎对大连地区石棚进行调查,在瓦房店市松树镇台子屯发现了万家岭石棚。
  1927年,滨田耕作等发掘了普兰店市碧流河边的单砣子遗址,发现2座土坑墓,出土陶壶4件、陶罐3件。
  1928年,原田淑人发掘了尹家村3座石棺墓,分别被称为“石椁墓”、“瓮棺葬”和“塈周墓”,依出土的陶器和青铜短剑等遗物,将墓葬断代为周末汉初。
  1931年,山本正、久原市次等对小关屯石棚和万家岭石棚进行了调查。
  1933年,江上波夫等发掘了双台子山(双砣子)积石墓,发现了一批岳石文化风格遗物。
  1936年,岛田贞彦、岛崎役治对小关屯石棚和万家岭石棚再次进行实地考察。
  20世纪30年代,三上次男、藤田亮策等在吉林市郊西团山(团山子)进行田野调查工作,并有相关报道h。
  1938年,藤田亮策等发掘了延吉小营子52座石棺墓,根据出土遗物,提出此遗址文化性质与西伯利亚古代文化有密切关系。
  1939年,三宅俊成在复县(今瓦房店市)铧铜矿发掘了1处石棚。1933年三宅俊成曾对其进行过调查,但无具体资料发表,仅见其在战后发表了该石棚略图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1章 导论(1)
1.1 空间范围(1)
1.2 时间范围(1)
1.3 以墓葬为研究视角的意义(4)
1.4 写作方法和思路(4)
第2章 发现与研究简史(5)
2.1 第一阶段:1895~1945年(5)
2.2 第二阶段:1946~1963年(7)
2.3 第三阶段:1964~1988年(12)
2.4 第四阶段:1989~2009年(24)
第3章 墓葬类型(32)
3.1 洞穴墓(32)
3.2 石棺墓(36)
3.3 石棚墓(44)
3.4 积石墓(51)
3.5 大石盖墓(56)
3.6 封石墓(61)
3.7 土坑墓(64)
3.8 瓮棺墓(67)
第4章 墓葬分群与分期(69)
4.1 A群墓葬及分期(69)
4.2 B群墓葬及分期(85)
4.3 C群墓葬及分期(108)
4.4 D群墓葬及分期(128)
4.5 E群墓葬及分期(149)
4.6 F群墓葬及年代讨论(154)
第5章 年代、谱系与分布格局(159)
5.1 各群墓葬的编年序列与阶段划分(159)
5.2 谱系关系(160)
5.3 文化因素的消长与群分布格局的阶段性考察(163)
第6章 各类型墓葬的历时演变及动态分布(167)
6.1 洞穴墓的演变(168)
6.2 石棺墓的演变(169)
6.3 石棚墓的演变(173)
6.4 积石墓的演变(174)
6.5 大石盖墓的演变(176)
6.6 封石墓的演变(178)
6.7 土坑墓的演变(178)
6.8 瓮棺墓的演变(179)
6.9 墓葬的阶段性动态分布(180)
第7章 结语(183)
附表(185)
后记(312)
附图目录
图1-1 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地理范围及青铜时代墓葬地点分布示意图(3)
图3-1 洞穴墓形制及随葬品图(35)
图3-2 Ⅰ型石棺墓形制图(41)
图3-3 Ⅱ型石棺墓形制图(42)
图3-4 Ⅲ、Ⅳ型石棺墓形制图(43)
图3-5 石棚墓形制及出土遗物图(50)
图3-6 Ⅰ、Ⅱ型积石墓型式图(54)
图3-7 Ⅲ、Ⅳ型积石墓型式图(56)
图3-8 Ⅰ、Ⅱ、Ⅲ型大石盖墓形制图(59)
图3-9 Ⅳ型大石盖墓形制图(60)
图3-10 封石墓形制图(63)
图3-11 土坑墓形制图(66)
图3-12 瓮棺墓形制及随葬品图(68)
图4-1 A群典型器物举例图(71)
图4-2 于家砣头墓地报告未发表器物图(72)
图4-3 A群簋、壶分期图(73)
图4-4 A群罐、豆分期图(74)
图4-5 A群杯、钵分期图(76)
图4-6 A群未能划分型式器物图(77)
图4-7 A群分期比较图(81)
图4-8 A群与大嘴子遗址三期器物比较图(82)
图4-9 双砣子一期文化墓葬陶器图(84)
图4-10 双砣子二期文化墓葬陶器图(85)
图4-11 B群典型器物举例图(87)
图4-12 B群Ⅰ型壶分期图(88)
图4-13 B群Ⅱ、Ⅲ型壶分期图(89)
图4-14 B群Ⅳ、Ⅴ型壶分期图(90)
图4-15 B群Ⅰ、Ⅱ型罐分期图(92)
图4-16 B群Ⅲ、Ⅳ型罐分期图(93)
图4-17 B群Ⅴ、Ⅵ型罐分期图(94)
图4-18 B群Ⅶ、Ⅷ型罐分期图(95)
图4-19 B群钵分期图(96)
图4-20 B群碗分期图(98)
图4-21 B群杯分期图(99)
图4-22 B群未分型式器物(100)
图4-23 B群一期陶器与其他地点陶器比较图(105)
图4-24 B群二期陶器与其他地点陶器比较图(106)
图4-25 C群典型器物举例图(111)
图4-26 C群Ⅰ型横耳壶分期图(114)
图4-27 C群Ⅱ型横耳壶分期图(116)
图4-28 C群竖耳壶、无耳壶、盲耳壶分期图(117)
图4-29 C群鼓腹罐分期图(118)
图4-30 C群筒形罐、豆分期图(120)
图4-31 C群横桥耳罐、鋬耳罐分期图(121)
图4-32 C群钵、碗分期图(121)
图4-33 C群未划分型式器物图(122)
图4-34 C群一期与其他地点比较图(126)
图4-35 C群三期具有断代意义单位器物组合图(127)
图4-36 D群典型器物举例图(130)
图4-37 D群无耳壶分期图(133)
图4-38 D群横桥耳壶分期图(134)
图4-39 D群竖耳壶、鋬耳壶分期图(136)
图4-40 D群横桥耳罐分期图(137)
图4-41 D群无耳罐、盲耳罐、钵分期图(139)
图4-42 D群碗、杯、盘分期图(142)
图4-43 D群鼎列举图(143)
图4-44 D群未划分型式器物举例(144)
图4-45 D群一、二、三期与其他地点器物比较图(147)
图4-46 E群典型器物举例图(151)
图4-47 E群陶器分期图(153)
图4-48 F群典型器物举例图(155)
图4-49 F群陶器、石器图(156)
图4-50 F群青铜器、铁器及比较图(158)
图5-1 第一阶段(夏商时期)墓葬群分布格局示意图(164)
图5-2 第二阶段(西周至春秋时期)墓葬群分布格局示意图(165)
图5-3 第三阶段(战国时期)墓葬群分布格局示意图(166)
附表目录
附表1 B群墓葬陶壶分期表(185)
附表2 B群墓葬陶罐分期表(186)
附表3 B群墓葬陶钵、碗、杯分期表(187)
附表4 D群陶器类型及组别划分表(188)
附表5 墓葬登记表(19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