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姓部族的起源与早期的历史
尹夏清 尹盛平
(1.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2.陕西历史博物馆)
内容提要:根据《国语 周语下》和《诗经 大雅 嵩高》的记载,大禹治水时,得到炎帝后裔共工从孙四岳的帮助,因此羌族的四岳部落酋长被封为诸侯,在陕西陇县境内建立了四岳国,得姓为姜,氏曰有吕,这就是姜姓部族的起源。虞夏之际这段史实,今已得到考古发现的佐证,陇县境内发现的川口河类型齐家文化,就是姜姓四岳国的文化遗存,是名副其实的“姜炎文化”。
商代早期姜姓部族在宝鸡市区兴起,后来建立了姜姓的夨国,其文化遗存为刘家文化。商代晚期周人迁居周原后,与姜姓的夨国结为同盟,共同完成了灭商大业,因此周武王分封夨国有功的四个家族长,建立了齐、许、申、吕四个姜姓诸侯国。终西周一代,姜姓的夨国之君始终自称夨王,其后世史称“姜氏之戎”,这就是姜姓部族早期的历史。
关键词:四岳国川口河类型齐家文化姜氏之戎刘家文化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自称为炎、黄子孙,例如《国语 周语下》说:“夫亡者岂系无宠,皆黄炎之后。”韦昭注:“鲧,黄帝之后也。共工,炎帝之后也。”《左传 哀公九年》说:“炎帝,火师,姜姓其后也。”郭沫若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稿》指出:“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始祖, 姜姓是羌族的一支。”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也说:“姜姓是西戎羌族的一支。”徐旭生先生说:“姜与羌本属同源,为西方著名的氏
族。”虽然炎帝的故事今天说不清楚,但是炎帝后裔姜姓部族的起源与早期的历史却是可以探索的。
一、姜姓部族的起源
自明清以来,宝鸡当地民间流传着宝鸡是炎帝的故乡。那么,宝鸡是不是炎帝的故乡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炎、黄二帝说起。《国语 晋语四》说:
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姬水今不能确指,姜水先秦文献中也未载明,*早的记载是北魏郦道元《水经 渭水注》引《淮南子》说:
岐水出石桥山,东南流, 二川并逝,俱为一水,南与杜水合,自下通得岐水之目,俗谓之小横水,抑或名之米流川,迳岐山西,又屈迳周城南,城在岐山之阳而近西,所谓居岐之阳也。 又历周原下, 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
引文中“杜水”很可能是横水的讹误,因为“杜水”是漆水的上游,由西向东流,在今陕西麟游县城以东与澄水合流,以下通称漆水。岐水是发源于岐山山脉石桥山的一条小水,它向南流与横水合流后,以下通称为岐水,因此岐水当是今天横水的上游。横水(岐水)东南流,在岐山县城以西与雍水合,以下为雍水,今称湋水。湋水东流经过岐山、扶风县城东的姜氏城为姜水,在武功县境内汇入漆水,然后南流入渭。此姜水当为后世所附会,不是姜姓起源之水。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重修扶风县志 古籍》载:“姜氏城(新增),《路史》:扶风美阳有姜氏城;《水经注》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今按:姜原为有邰氏女,知有邰即姜姓也。姜、美形近,县东美水正当岐水下,或即姜水欤?城应在东原上,无考。”这是说姜氏城在扶风县城东面的原上,具体位置不可考。总之,流经周原腹地岐山、扶风县境内的湋水,就是姜水。所以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陕西通志 封爵》条下载:“始建,《路史 国名》:纪姓国,炎帝后, 扶风美阳有炎帝城,南有姜水。”炎帝城就是姜氏城。
明清以来,又把姜水、姜氏城搬到了宝鸡县(今宝鸡市区)内,例如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凤翔府志 卷二 宝鸡县 古迹》载:“姜氏城:县南七里,城临姜水。《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因有蟜氏女,游华阳县,感神而生炎帝,长于姜水,即此。”清代《重修宝鸡县志 卷二 山水》载:“九龙泉 今按:泉在姜氏城东,相传炎帝始生浴此,有‘浴圣九龙泉’碑。”九龙泉传说是炎帝“洗三”的地方,故名“浴圣九龙泉”。“浴圣九龙泉”碑是乾隆三十年重修神农祠所立碑记,今天仅存“九龙泉”三字。改革开放后,民间在神农祠原址重修一小庙,“九龙泉”残碑竖立在院内。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续修陕西通志稿》一百三十卷《古迹》说:“姜氏城:《水经注》曰:岐水又经姜氏城南为姜水,炎帝长于姜水。”按《邑志》:出杜阳之大岭者岐水也;出秦岭大散关者姜水也。郦氏以岐水蒙姜水之名而移姜氏城而就之,误矣。今姜水在(宝鸡)县南三里。姜氏城在水东南涯,又东经浴圣九龙泉存焉。总而言之,明清时代地方上把姜水说成是今宝鸡市区渭河南岸的清江(姜)河;把姜氏城说成是清姜河东岸的姜城堡,并流传着“炎帝生于峪,长于瓦峪”的传说。峪河在秦岭北坡常阳山下;瓦峪河在“浴圣九龙泉”东侧。
明清时期,宝鸡县民间在浴圣九龙泉建立神农祠祭祀炎帝。改革开放以后,宝鸡市政府在宝成铁路纪念塔前修建了神农祠;宝鸡桥梁厂又在秦岭脚下的常阳山上修建了炎帝陵。这些都是祭祀炎帝、纪念炎帝的场所。
宝鸡市境内的姜水、姜氏城、神农祠,以及与炎帝有关的民间传说,都说明宝鸡与炎帝有关,那么宝鸡与炎帝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史载虞夏之际,炎帝的后裔四岳部族封于吕地,建立了四岳国,得姓为“姜”,氏曰“有吕”。《国语 周语下》说:
灵王二十二年,谷、洛斗,将毁王宫。王欲壅之,太子晋谏曰:“不可。晋闻古之长民者,不堕山,不崇薮,不防川,不窦泽。 ”
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茀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其在有虞,有崇伯鲧,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尧用殛之于羽山。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厘改制量, 共之从孙四岳佐之, 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谓其能为嘉祉富生物也。祚四嶽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谓其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人也。
韦昭注:“共,共工也。从孙,昆季之孙也。四嶽(岳),官名,主四岳之祭,为诸侯伯。佐,助也。言共工从孙为四岳之官,掌帅诸侯,助禹治水也。”共工是炎帝的后裔,四岳是共工的旁系孙辈。正因为羌族的一支四岳部族帮助大禹治水成功,所以《史记 六国年表》说:“禹兴于西羌。”
关于四岳国的封地“吕”,历来无解。《说文 邑部》说:“邰,炎帝之后,姜姓所封,周弃外家国。 在扶风斄县是也。《诗》曰:‘有邰家室’。”201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赵生群《史记》点校本,其中《周本纪》末尾所附的《校勘记》中说:“有邰氏原作‘有吕氏’,据《凌》本、《殿》本改。”由此可知,邰地原本是姜姓四岳国吕氏族的居地,所以《说文》解释邰字说:“炎帝之后,姜姓所封,周弃外家国。”这里的“国”,是指姜姓的四岳国,说明古代的“吕”地在今宝鸡地区,其中包括汧水流域与漆水下游的邰地(今陕西杨凌区)。关于四岳的来历,顾颉刚先生说:四岳何以称四?此《左》《国》所未载,而《山海经》有之。 按《海内经》曰:“北海之内, 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与郑语“姜,伯夷之后也”恰合。姜之与羌,其字同源,彼族盖以羊为其图腾,故在姓为姜,在种为羌。此西岳也。《大荒西经》曰:“南岳娶州山女,名曰女虔”。此以后世眼光视之,自必定为衡山;然南岳何以不列于《南经》而反列于《西经》,则知其山自在西方不疑。犹有可以助证者,《楚辞 天问》曰:“吴获迄古,南岳是止”, 吴者何?吴岳也,《史记》《封禅书》记其山于岐山之西,明即《禹贡》之岍,《周官》《尔雅》之岳也。此南岳也。又《北山经》曰:“又北二百里,曰北岳之山”,此似恒山矣,细按之又不然。 取此以证位于其南之北岳当在秦、陇之间,绝无疑义。此北岳也。
是知北、南、西三岳峰峦固相望;三岳如此,东岳可知矣。
由《山海经》与《楚辞》之提示,知*早之四岳必为西方萃聚之四山,非若《史记》所云五岳之辽隔。姜姓之族居于四岳,殆以四岳之神为其祖先,或以其祖先为四岳之神,故称之曰“四岳之裔胄”,更上推其先人曰“共之从孙四岳”。《水经注 渭水篇》:“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是姜族之兴起地也。姜氏城之西北为周原,其东南为邰城,相去不远,姬与姜之密接可知,故两姓世为婚媾。 益知《经》中北岳之必为岍山矣。
根据顾颉刚先生的论述,《山海经 海内经》所说的“西岳”有可能是“四岳”之误,伯夷当是“四岳”的始祖,而炎帝是“四岳”的先祖。所谓“四岳”,本是西方萃聚的四座名山,在汧水上游的陇县一带。古代羌族的一支因为居住在“四岳”(四座名山)之间,因此而得名。
《汉书 地理志》,右扶风 汧县:“吴山在西,古文以为汧山,雍州山。 汧水出西北,入渭。芮水出西北,东入泾。”这里《汉书 地理志》将汉代汧县(故址在今陇县城南三里汧河南岸的郑家沟村)的岍山与吴山混二为一,不确。汧山本名岍山,战国时代的《禹贡》说:“导岍及岐”,“岍”是指岍山。《史记 夏本纪 正义》引《括地志》曰:“汧山 东邻岐岫,西接陇冈。”“岐岫”即岐山山脉,“陇冈”即陇山,可知岍山是指今陇县城西北之山,俗名小陇山。岍山与岐山都是东西走向,岍山在西北,岐山位于东南。汧(岍)山在汉代汧县城西约十余里的汧河北岸,向东北延伸到甘肃省的华亭县境内。顾颉刚先生认为岍山是四岳中的北岳,而吴山又称吴岳,是四岳中的南岳,在汉代汧县城西南八十里,所以汧(岍)山与吴山(吴岳)不是同一座山。
战国时代屈原的《楚辞 天问》说:“吴获迄古,南岳是止,孰期去斯。”陈直先生说:“天问所指为太伯仲雍,适吴采药事。吴获疑为吴太伯之名,古为古公亶父。”“吴获迄古”这句话是说:吴太伯获得建国的机会,是源自古公亶父。吴太伯建国是在吴山之下,可知四岳之山*为确定的是南岳吴山。《水经注 渭水上》说:“(汧水又)东会一水,发南山西侧,俗以此山为吴山。”“(汧水又)东会一水”,是指发源于吴山西侧的水,其水由西向东流,上游今名八渡河,下游今名林林河,在陇县东风镇南汇入汧河。吴山是陇山山脉(今俗名关山)中的一座名山,风景极佳。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四月,康熙颁赐“五峰挺秀”的誉称。据《隋书 礼仪志二》记载,开皇十四年(594年),隋文帝下诏建立西镇祠;开皇十六年(596年)正月,隋文帝又下诏:“并准西镇吴山造神庙”。吴山本属陇县,今划归宝鸡市陈仓区。吴山神庙后世称为吴山大庙,庙址在今宝鸡市陈仓区新街镇庙川村。从宝鸡市区沿着金陵河谷,向北不足40千米即到吴山大庙遗址所在的庙川村。
吴山是雍州的镇山,素有“西镇吴岳”的美誉,自古被奉为能与天地神灵沟通之所,是历代帝王举行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由于炎帝是姜姓部族的先祖,而吴山又是姜姓部族的起源地,所以从春秋时代开始,立国于宝鸡的秦国就祭祀炎帝。《史记 封禅书》载:“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索引》:“吴阳,地名,盖在岳之南。”“岳”,指吴岳。“吴阳”,是指吴山之阳,即吴山以南的地方。这是中国历史上*早有确切时间、地点、祭祀人的有关祭祀炎黄二帝的记载。
为了揭示吴山祭祀活动的历史,2018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市考古所、陈仓区博物馆等单位联合对吴山祭祀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吴山祭祀遗址位于宝鸡市陈仓区新街镇庙川村的山梁上,这里也是吴山大庙遗址所在地。截至目前,考古勘探发现遗址范围有8万多平方米,其中包括吴山大庙遗址。已经发掘了800平方米,清理出8座车马祭祀坑,除两座被盗外,其余六座均保存比较完整,出土玉人、玉琮组合6件套,青铜、铁质车马器8套,铁锸8件。吴山祭祀坑内祭品的组合,与此前在凤翔县汉丰乡血池村发掘的祭祀遗址相比较,两者祭祀坑内祭品的组合基本相似,但是吴山祭祀坑内的祭品组合中多了一件或两件铁锸,十分引人注意。吴岳是姜姓部族的起源地,《诗经 大雅 嵩高》云:“嵩高惟岳,骏极于天。惟岳降神,生甫及申”。顾颉刚先生解释说:
按“岳”为山名(《周官 职方氏》:“正西曰雍州,其山镇曰岳山。”《尔雅 释山》:“河西,岳”)。在今陕西陇县西,即吴山,是姜姓一族的发源地(《国语 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