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磁州窑冶子窑址(精)
0.00     定价 ¥ 2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04337
  • 作      者:
    编者: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磁州窑博物馆//磁县文物保管所|责编:张亚娜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1-01
收藏
内容介绍
《磁州窑冶子窑址》是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磁州窑博物馆和磁县文物保管所于2015年、2016年对冶子窑进行考古发掘的成果。本次发掘面积332平方米,共发现窑炉2座,灰坑14个,沟1个,出土各种完整或可复原瓷器近2000件,各类瓷片标本近6万片。发掘出土了数量众多的宋代白釉瓷器,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唐点彩装饰、宋棕黄釉刻印花装饰、宋涩圈摞烧工艺,不仅丰富了人们对冶子窑的认识,还对研究磁州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展开
精彩书评
学术性高
展开
精彩书摘
概述
  磁州窑位于河北省邯郸市的磁县和峰峰矿区境内,古时称磁州,故此得名。民国《增修磁县县志》载:磁州,在《禹贡》属冀州之域,春秋时为晋地,战国时归赵,秦隶邯郸郡。汉时置梁期县,三国魏黄初三年(222年)设临水县,北周保定元年(561年)置滏阳县和武安郡。隋开皇十年(590年)置慈(磁)州(治所在今磁县),以县西九十里有磁石山产磁石而得名。元末州县俱废。明洪武元年(1368年)复置磁州。民国二年(1913年)磁州降为磁县,属直隶省冀南道,民国三年(1914年)属大名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直属河北省至今。
  磁县位于河北省的*南端,南隔漳河与殷墟安阳相望,东接临漳县境与邺城三台相邻,北牵邯郸与古赵丛台相连,西靠大山与巍巍太行相依傍。境内平原、丘陵、山区三分秋色,地势西高东低。漳河水西出太行山顺势而下,穿越山区、丘陵、平原,逶迤东去,在磁县东部一带折头北向,直下天津卫,遥达渤海湾。在太行山东麓的鼓山脚下(现属峰峰矿区),断崖涌泉,水波潺湲,形成了滏阳河的源头,聚汇成流,徜徉东去,从磁县县城东南角绕向北去,也流入了渤海湾。
  中国古老文明的起源都离不开河流。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的黄河文明。同样,代表磁州历史文明象征的磁州窑,也孕育于境内的漳河、滏阳河。首先,从现存的磁州窑遗址看,它们全分布在漳河和滏阳河流域。古代的漳河、滏阳河河域很宽,水流量很大,它为磁州窑的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同时,太行山东麓山前丘区特殊的地质构造,为瓷窑的生产提供了足够的煤炭资源和瓷土资源。漳河出太行山东向流域和滏阳河流域同处在一个具有共性的区域性地质构造环境,即这里都属于石炭二叠纪煤田或含煤向斜(盆地)边缘部位,在含煤地层底部蕴藏有丰富的瓷土矿资源,如白干土、坩子土(大青土)等。漳、滏流域之所以能从北朝或更早一些时期烧制瓷器,并历千年而不衰,其根本原因就是该地区有藏量丰富且易开采的传统瓷土原料“大青土”。大青土广泛分布于艾口向斜、申家庄向斜、都党向斜、白土向斜、贾璧向斜、和村—彭城向斜等含煤向斜构造边缘,南起观台,北经都党、苏村、彭城正西,直到拨剑、和村一带都有出露,且藏量有上千万吨,成为磁州窑长期使用的传统原料。当地还产有用于黑绘颜料的“斑花石”(高铁黏土岩),有用于釉料的“釉土”(原生黄土),还有用于粉饰胎体的白化妆土(白碱),正因为有这些原料,才有了磁州窑繁盛的烧制业,才使磁州窑的窑工们创造出了独具风格的白地黑花(铁锈花)和剔、刻、划花等装饰艺术。
  漳河、滏阳河是磁州窑的母亲河,是她们孕育了磁州窑、滋养了磁州窑。除上述介绍漳、滏两河为磁州窑的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现象,那就是磁州窑诸窑址都分布在两河河岸上。磁县境内以观台窑为中心的诸窑场紧紧依傍着漳河。观台窑位于漳河出太行山山口的拐弯处,窑场的东面和北面被漳水蜿蜒环围。观台窑对岸是背靠艾山的冶子窑,逆河而上1.5千米的漳河东岸是位于艾山之口的东艾口窑,顺河而下3千米的漳河北岸有申家庄窑场。与申家庄窑场对望的漳河河套的台地上还有观兵台窑场。该流域的窑场均沿漳河台岸而建,绵延达数千米之长。另外,在观台窑北方有一条漳河支流,从北贾璧窑上方顺流而下,汇入漳河。逆这个支流而上,有荣花寨窑、南莲花窑、白土窑、青碗窑、青碗河窑、北贾璧窑。在漳河流域上,这些窑场就像一个个闪亮的贝壳,都紧紧牵穿在漳河这条水线上。同样,峰峰矿区境内的滏阳河流域各窑场,也以这样的河流牵穿式分布。义井窑坐落于滏阳河源头,常范庄窑、临水窑坐落于滏阳河左岸,而彭城窑、富田窑、河泉窑、二里沟窑则相对坐落在滏阳河右岸,也形成一个依河傍岸的分布格局。由此可看出古代陶瓷窑业对河流的依赖性,这个依赖性*根本的原因,除生产用水外,就是水上运输。在宋、金、元、明时期,磁州窑作为中国北方*大的民间窑场,每年出产的大量瓷器要远销全国各地,甚至飘洋过海销往东南亚及其他地区,主要的销售渠道就是水上运输。在漳河南岸的安阳老城城区内,近年因城区建设,大面积出土了磁州窑的不完整器及标本。同样,在滏阳河北岸的磁县老城内鼓楼四周,也曾因城区改造大面积出土了磁州窑的不完整器和标本。由此可知,当年这两处应是磁州窑瓷器的销售集散地。磁县城往北15千米处的码头镇,当年是滏阳河口岸上瓷器外运的码头,后来这个地方就被称为码头镇。漳河、滏阳河对磁州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它们促进了磁州窑的发展,也是它们扩大了磁州窑的影响,所以我们说,如果没有漳、滏两河,也就没有发展得如此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磁州窑陶瓷业。
  磁州窑创烧于北朝,窑场就设在当时的都城——邺城东南的城墙外。邺城是六朝古都,北朝时期的东魏和北齐均建都于此。在鲜卑族统治中原的东魏、北齐时期,邺城一度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而且多民族文化的交融,打通了本地与中亚、古罗马地区的贸易通商往来,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北朝时期的陶瓷业呈现出一个发达景象。曹村窑就是一个例证。曹村窑位于古漳河冲刷沉积的土台地上,也为漳河的北堤岸。该窑址发现较晚,2012年河北省磁县文物保管所和临漳县文物保管所联合对该窑址进行过一次简单的抢救性试掘,出土了汉代的灰陶片和东魏、北齐时期的釉陶片以及青瓷片标本,经过化验分析,这些标本和磁县北朝墓群出土的青瓷化学成分相同,故该窑址被认定为是北朝青瓷的生产窑场。曹村窑烧制年代较早,北朝之前主要烧制灰陶,从东魏到北齐的短短几十年间,曹村窑则完成了从灰陶到釉陶、青瓷的过渡,成为磁州窑的开端。曹村窑的位置紧邻邺城,应该是当时宫廷专门设置的窑场,似可誉为中国古代*早的“官窑”,从磁县北朝墓葬出土的大量青瓷器皿看,曹村窑青瓷主要为宫廷生活实用器,和皇家墓葬所用明器。*具特征的是青瓷罐等器上刻的仰、覆莲花装饰,反映了北齐时期高度发达的佛教文化。同时,曹村窑青瓷造型大气美观,釉色油润发亮,成为早期北方青瓷生产的杰出代表。
  隋、唐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位居中原地带的磁州进入了一个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隋开皇十年(590年)始设磁州,境内漳河、滏阳河流域的陶瓷窑场达到了初步的繁荣发展。1956年,故宫博物院冯先铭先生调查发现了太行山东麓支漳河流域的北贾璧青瓷窑址;2002年,滏阳河流域的峰峰矿区临水镇三工区抢救性发掘发现了上至北朝晚期,中经隋、唐,下至宋金元的地层及窑炉;1987年,对磁县观台窑遗址进行大面积发掘,发现了上至五代下至元代的地层及窑炉;2015年5月,磁县冶子窑址抢救性发掘发现了上至唐代下至元代的地层及窑炉,唐代地层出土大量珍贵瓷片标本。这些发现使磁州窑自北朝曹村窑青瓷烧造历史以来,窑火顺漳河西延至滏阳河源头的临水镇,到漳河支河流域的北贾璧村,再到漳河流域的观台、冶子一带的唐、五代、宋、金、元窑场,形成了一条次第有序的发展脉线。从这个脉线看,唐之前磁州窑场主要烧制青瓷,同时间有黄釉瓷和黑釉瓷,青瓷的造型和釉色还是以北朝青瓷为上乘。唐之后开始由青瓷向白瓷过渡,并开始出现白釉点彩装饰。在冶子窑址唐代地层就发现了部分白釉酱彩类菊花纹装饰的瓷器及标本。到晚唐五代时期,因受战争的影响,磁州窑场的烧造未见繁盛景象,从出土资料看,这个时期的产品品种单调,釉色装饰更趋简单化。1987年观台窑址的发掘和2015年冶子窑址的发掘均出土了五代时期的器物及标本,以执壶为多,也发现有素胎未及上釉的行炉。执壶为短直流,双泥条执柄,颈带双系或不带双系,粗胎,平底足外撇,釉及肩部以上蘸釉,有黑釉和茶叶末釉两种。
  宋代是磁州窑的发展繁荣期,也是磁州窑创新变革期。北宋初,磁州窑开始以烧造白瓷为主,以碗、盘、罐、行炉等居多,但工艺比较简单。随着大宋立国以后社会的日趋稳定,以及文化的不断繁荣,人们对陶瓷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中原各地的陶瓷窑场纷纷兴起。磁州境内漳河、滏阳河两河流域的窑场也迅速扩大,并形成了漳河流域以冶子镇为中心,滏阳河流域以临水镇为中心的两个烧造区域。宋朝是一个“抑武扬文”的时代,文化艺术空前繁荣,人们的生活审美水准日益提高,作为陶瓷审美自然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在这个时期磁州窑的白瓷生产还兼具着另外一重市场竞争的压力。磁州窑北边紧邻的邢窑和定窑同时期都在以不小的生产规模烧制白瓷,这个规模构成了中国古陶瓷历史上“南青北白”的格局。邢窑和定窑白瓷都以优质的瓷土胜出磁州窑一筹,邢窑白瓷以“类银似雪”著称,定窑则有“声如磬、白如玉、薄如纸”的美誉。磁州窑当地出产的瓷土是富含氧化铁的“大青土”,发色青灰,胎质嫌粗,尽管窑工们采用了化妆土的技法来改变白瓷的表现形态,但在精美度上还是处于下风,在市场上失了先机。于是,磁州窑在市场竞争陷入劣势的状态下开始了“求变”。这个时期既传承唐以来的瓷器装饰技法如白釉酱彩类菊花纹装饰,同时又学习各地窑场的装饰工艺,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形成了磁州窑装饰艺术百花齐放的局面。如:白釉点绿彩、划花、篦划花、珍珠地、剔花、点彩、跳刀、仿建窑兔毫、天目釉、油滴、玳瑁,仿钧釉,仿定等。宋后期,磁州窑已从众多窑场中脱颖而出,成为北方的一大民窑,地位堪与当时的五大官窑“汝、官、哥、均、定”相媲美。
  金代磁州窑进入了成熟发展期。经过宋代各种装饰技法的大演绎后,磁州窑成功地将中国传统的毛笔书法绘画技法嫁接在瓷器装饰上,形成了独特的“白地黑花”装饰技法。金以后,这个装饰技法一直成为磁州窑装饰的主流,并对南北方诸多窑场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实,金代磁州窑成熟地将传统毛笔书法绘画技法嫁接运用在瓷器装饰上,还是受到了宋代社会“抑武扬文”、崇尚文艺遗风的影响。以宋徽宗赵佶为例,其在位期间(1100—1126年),酷爱文艺,尤喜书法绘画,常邀米芾等当时大家探讨书法艺术,20多岁就自创了“瘦金体”书法。提倡柔媚画风,擅长画竹、翎毛,也作山水,其艺术成就以画花鸟为*高。在位时成立了皇家书画院,即后来的翰林图画院,并以绘画作为科举考试的一种方式,培养了一大批画家,整个徽宗朝几乎成了一个殇文泛艺的朝代。这个时期苏轼推出了“文人画”新概念,主张画界要从“工匠画”的窠臼中脱离出来,成就了一大批绘画名家。宋代的书画风尚也一度影响到金代,从金世宗大定(1161—1189年)到金章宗泰和( 1190—1208年)年间,金朝的绘画活动也益趋活跃。无独有偶,金章宗也像宋徽宗一样,善诗文书法,又爱好绘画,他在政府秘书监下设书画局,又效仿宋徽宗书体在名作上题签钤印。金章宗对书画的喜好,无疑对弘扬前朝绘画艺术和推动当朝绘画艺术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作为北方金国统治下的*大的陶瓷窑场,磁州窑在装饰艺术上使用毛笔书画技法,表现时代文化意蕴就不难理解了。所以,金代磁州窑在瓷器装饰上以“白地黑花”为主流,装饰内容上多表现为诗文书法装饰和花鸟鱼虫题材绘画装饰。但这个时期受苏轼“文人画”意识的影响,瓷器绘画装饰正在从“工匠画”中一步步脱离出来,所以,金早期的花卉纹装饰还带有明显的追求对称、工整的工匠画味道,而中后期的一些瓷枕装饰上则出现了对宋代宫廷绘画的临摹和效法,“文人画”的意味逐步浓郁起来。金代磁州窑还开创了釉上彩装饰的先河,即红绿彩,还有金三彩、绿釉、黄绿釉装饰。釉上彩是一种二次烧成的装饰工艺,即先将成型的坯胎入窑高温烧成,然后在烧成的素胎上施以氧化铜和氧化铝等不同釉料,二次入窑低温烧成,即出现红绿彩的效果。三彩装饰盒黄绿釉装饰也如此。金代釉上彩是磁州窑对中国古代陶瓷装饰艺术的又一贡献,它对后来的斗彩、五彩装饰产生了重大影响。
  元代,磁州窑在装饰艺术上进入了繁荣鼎盛期。这个时期继续秉持了毛笔书法绘画的装饰工艺,同时也接受了元代画坛对民间窑场更深的影响,更为奇特的一个现象是当时有不少的文人逸士隐居窑场,参与瓷器上的题诗绘画,使窑场装饰绘画水平有了质的提升和变化。元代立国之初,蒙古族统治者和金统治者一样,在文化教育和艺术素养方面与中原士大夫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为了进一步巩固统治,遂礼遇儒臣,重视汉文化,从儒学经典中学习治国之道。在这个背景下,元代的绘画又进入一个发达期。元代绘画突出的是文人画。文人画的思潮影响很大,士大夫论画的标准,
展开
目录
目录
概述 / 001
第一章 冶子窑址的考古调查与发现 / 009
第一节 冶子窑址的地理位置和矿产资源 / 010
第二节 冶子窑址相关调查研究 / 011
第二章 冶子窑址发掘与地层介绍 / 015
第一节 窑址现状和发掘情况 / 016
第二节 窑址探方分布及典型地层介绍 / 017
第三章 冶子窑址发掘主要遗迹 / 021
第一节 窑炉遗迹 / 022
第二节 灰坑、沟 / 027
第四章 冶子窑址出土器物 / 033
第一节 唐、五代地层出土器物 / 034
第二节 宋代地层出土器物 / 063
第三节 金代地层出土器物 / 128
第四节 元代地层出土器物 / 138
第五节 窑具和工具 / 142
第五章 冶子窑地层分期 / 175
第一节 地层分期 / 176
第二节 各时代瓷器特征 / 177
第三节 各时代窑具特点 / 184
第六章 冶子窑考古发掘新收获 / 188
第七章 冶子窑考古发掘意义 / 196
编后记 / 200
插图目录
图1-1 磁县冶子窑址发掘地理位置示意图 / 010
图2-1 磁县冶子窑址发掘平面示意图 / 017
图2-2 T2平、剖面图 / 018
图2-3 T9平、剖面图 / 019
图3-1 Y1全景 / 022
图3-2 Y1窑室 / 023
图3-3 Y1烟囱 / 023
图3-4 Y2全景 / 024
图3-5 Y2烟囱 / 025
图3-6 Y2烟囱内红烧土 / 025
图3-7 Y2西护墙北端 / 025
图3-8 T7平、剖面图 / 026
图3-9 T8平、剖面图 / 027
图3-10 T2H1平、剖面图 / 028
图3-11 T2H2平、剖面图 / 028
图3-12 T2H3平、剖面图 / 028
图3-13 T3H1平、剖面图 / 029
图3-14 T3H2平、剖面图 / 029
图3-15 T3H3平、剖面图 / 029
图3-16 T3H4平、剖面图 / 029
图3-17 T3H5平、剖面图 / 030
图3-18 T3H6平、剖面图 / 030
图3-19 T3H7平、剖面图 / 031
图3-20 T3H8平、剖面图 / 031
图3-21 T5H3平、剖面图 / 031
图4-1 A型碗(T10G1∶2189) / 035
图4-2 B型碗(T10G1∶2196) / 035
图4-3 C型碗(T10G1∶2101) / 035
图4-4 C型碗(T11H1∶543) / 035
图4-5 D型碗(T9③∶2982) / 036
图4-6 E型碗(T7Y1烟∶16) / 036
图4-7 F型碗(T8②∶82) / 036
图4-8 G型碗(T7Y1烟∶119) / 036
图4-9 H型碗(T7Y1烟∶138) / 037
图4-10 I型碗(T10④∶1015) / 037
图4-11 J型碗(T9⑤∶4331) / 037
图4-12 K型碗(T11H1∶517) / 037
图4-13 L型Ⅰ式碗(T9⑤∶1135) / 038
图4-14 L型Ⅱ式碗(T9⑤∶792) / 038
图4-15 M型碗(T11H1∶518) / 038
图4-16 N型碗(T3④∶380) / 038
图4-17 A型盘(T8②∶108) / 039
图4-18 B型Ⅰ式盘(T10G1∶2188) / 039
图4-19 B型Ⅱ式盘(T10G1∶2156) / 040
图4-20 B型Ⅲ式盘(T10G1∶2170) / 040
图4-21 C型盘(T10G1∶2169) / 040
图4-22 D型盘(T10G1∶2171) / 040
图4-23 A型钵(T8②∶109) / 041
图4-24 B型钵(T10G1∶2204) / 041
图4-25 B型钵(T10G1∶2207) / 041
图4-26 C型钵(T10G1∶2203) / 042
图4-27 D型钵(T10G1∶2206) / 042
图4-28 A型行炉(T9④∶2643) / 043
图4-29 B型行炉(T10G1∶2237) / 043
图4-30 B型行炉(T8Y2YX∶193) / 043
图4-31 C型行炉(T9④∶2644) / 043
图4-32 D型行炉(T11⑤∶4567) / 044
图4-33 E型行炉(T11⑤∶4596) / 044
图4-34 A型黑釉器盖(T10G1∶2250) / 045
图4-35 B型Ⅰ式黑釉器盖(T10G1∶2249) / 045
图4-36 B型Ⅱ式黑釉器盖(T9⑤∶5343) / 045
图4-37 C型青釉器盖(T9⑤∶5342) / 046
图4-38 瓜棱罐(T10G1∶2251) / 047
图4-39 A型提梁罐(T11⑤∶4202) / 047
图4-40 A型提梁罐(T10G1∶2260) / 048
图4-41 B型提梁罐(T10G1∶2253) / 048
图4-42 双系罐(T10⑤∶1047) / 049
图4-43 无系罐(T9⑤∶5348) / 049
图4-44 A型盒(T10G1∶2205) / 050
图4-45 A型盒(T9⑤∶5349) / 050
图4-46 B型盒(T9⑤∶5344) / 050
图4-47 C型盒(T11⑤∶4576) / 050
图4-48 A型擂钵(T9⑤∶5341) / 051
图4-49 B型擂钵(T7Y1烟∶42) / 051
图4-50 C型擂钵(T9⑤∶5340) / 052
图4-51 D型Ⅰ式擂钵(T9G1∶1485) / 052
图4-52 D型Ⅱ式擂钵(T11H1∶541) / 052
图4-53 A型Ⅰ式执壶(T11⑤∶4629) / 053
图4-54 A型Ⅱ式执壶(T11⑤∶364) / 053
图4-55 B型执壶(T10⑤∶1042) / 054
图4-56 C型执壶(T10⑤∶1048) / 055
图4-57 D型执壶(T10⑤∶1049) / 055
图4-58 A型瓶(T9⑤∶4928) / 056
图4-59 B型瓶(T9⑤∶5345) / 056
图4-60 C型瓶(T9⑤∶5347) / 056
图4-61 D型瓶(T2⑦∶461) / 056
图4-62 E型瓶(T9⑤∶5346) / 057
图4-63 F型瓶(T11⑤∶417) / 057
图4-64 F型瓶(T11⑤∶399) / 057
图4-65 盆(T9⑤∶5351) / 058
图4-66 A型盏托(T11⑤∶4564) / 058
图4-67 B型盏托(T11⑤∶4543) / 059
图4-68 C型盏托(T11④∶1755) / 059
图4-69 A型瓷塑骑马俑(T10G1∶2269) / 060
图4-70 B型瓷塑骑马俑(T9⑤∶1050) / 061
图4-71 A型瓷塑狗(T10G1∶2267) / 061
图4-72 B型瓷塑狗(T10G1∶2272) / 061
图4-73 C型瓷塑狗(T10G1∶2271) / 061
图4-74 D型瓷塑狗(T9⑤∶5354) / 061
图4-75 A型瓷塑马(T9⑤∶5355) / 062
图4-76 B型瓷塑马(T9⑤∶1051) / 062
图4-77 素胎狮子(T10G1∶2268) / 062
图4-78 瓷塑猴子(T10G1∶2270) / 063
图4-79 小铃铛(T10G1∶2264) / 063
图4-80 A型Ⅰ式白釉碗(T10③∶827) / 064
图4-81 A型Ⅱ式白釉碗(T10③∶830) / 064
图4-82 A型Ⅱ式碗(T2⑦∶440) / 065
图4-83 A型Ⅲ式碗(T2④∶124) / 065
图4-84 B型Ⅰ式碗(T2⑥∶222) / 065
图4-85 B型Ⅰ式碗(T3④∶196) / 065
图4-86 B型Ⅰ式碗(T11③∶4475) / 066
图4-87 B型Ⅱ式碗(T10③∶622) / 066
图4-88 C型Ⅰ式碗(T3④∶190) / 067
图4-89 C型Ⅱ式碗(T7③∶583) / 067
图4-90 D型Ⅰ式碗(T9③∶2983) / 068
图4-91 D型Ⅱ式碗(T3④∶186) / 068
图4-92 D型Ⅲ式碗(T2⑦∶430) / 069
图4-93 E型碗(T2⑤∶118) / 069
图4-94 F型Ⅰ式碗(T2⑥∶206) / 069
图4-95 F型Ⅰ式碗(T2⑦∶428) / 069
图4-96 F型Ⅱ式碗(T2⑤∶105) / 070
图4-97 G型Ⅰ式碗(T5③∶207) / 070
图4-98 G型Ⅱ式碗(T9③∶2979) / 070
图4-99 H型Ⅰ式碗(T10③∶638) / 071
图4-100 H型Ⅰ式碗(T2⑥∶226) / 071
图4-101 H型Ⅱ式碗(T2⑥∶231) / 071
图4-102 H型Ⅲ式碗(T2③∶280) / 071
图4-103 I型白釉碗(T2⑥∶225) / 072
图4-104 J型碗(T2⑥∶232) / 072
图4-105 K型碗(T5②∶123) / 072
图4-106 L型碗(T2⑦∶432) / 073
图4-107 M型Ⅰ式碗(T10③∶1724) / 074
图4-108 M型Ⅱ式碗(T10③∶1727) / 074
图4-109 M型Ⅲ式碗(T10③∶1725) / 075
图4-110 N型碗(T10③∶246) / 075
图4-111 O型Ⅰ式碗(T9③∶2984) / 075
图4-112 O型Ⅱ式碗(T9③∶1940) / 076
图4-113 P型碗(T7③∶1591) / 076
图4-114 Q型碗(T9④∶2645) / 076
图4-115 R型碗(T9⑤∶1228) / 076
图4-116 S型碗(T11③∶4603) / 077
图4-117 T型碗(T11③∶5946) / 077
图4-118 U型碗(T11②∶4571) / 077
图4-119 V型碗(T9③∶601) / 078
图4-120 A型盏(T3③∶177) / 078
图4-121 A型盏(T9③∶1952) / 079
图4-122 B型盏(T2④∶862) / 079
图4-123 C型盏(T2④∶731) / 079
图4-124 C型盏(T7Y1烟∶17) / 080
图4-125 D型盏(T5①∶212) / 080
图4-126 E型盏(T7③∶265) / 080
图4-127 E型盏(T7Y1烟∶15) / 081
图4-128 F型盏(T7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