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于家山(越窑遗址发掘报告)(精)/宁波文物考古研究丛书
0.00     定价 ¥ 2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675200
  • 作      者:
    编者: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奉化区文物保护管理所|责编:王琳玮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12-01
收藏
内容介绍
位于宁波市奉化区西坞街道康亭行政村下宅弄自然村境内的于家山窑址,1982年调查发现,2006年、2009年两度发掘。其中2009年清理窑址6座,出土各类青瓷器物与窑具标本400余件,其主体遗存年代为北宋晚期,部分产品可至北宋中期。这些发现,不仅为探讨越窑青瓷东钱湖窑场特别是东钱湖窑场西坞窑区提供了实物案例,也为北宋晚期的青瓷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展开
精彩书评
这些发现,不仅为探讨越窑青瓷东钱湖窑场特别是西坞窑区提供了实物案例,也为北宋晚期的青瓷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展开
精彩书摘
**章 环境特征
  **节 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于家山窑址位于宁波市奉化区西坞街道康亭行政村下宅弄自然村境内的于家山北麓缓坡地带,东北距离宁波中心城区约31千米,西北距离奉化中心城区约5.5千米(图一)。
  宁波,地处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东南翼、浙江省东北部、宁绍平原东端。地理坐标东经120°55′~122°16′、北纬28°51′~30°33′。境域东隔东海与舟山群岛相望,北以杭州湾、钱塘江与嘉兴市为邻,西面接壤绍兴市,南面濒临三门湾并与台州市毗连。现辖海曙、江北、镇海、北仑、鄞州、奉化6区,余姚、慈溪2(县级)市和宁海、象山2县。市境陆域面积约9816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8232.9平方千米;岸线总长约1594.4千米,共有大小岛屿614个,面积约262.9平方千米。
  图一 于家山窑址地理位置示意图
  奉化,宁波市辖6区之一,地处宁波市区西南。地理坐标东经121°03′~121°46′、北纬29°24′~29°47′。境域东濒象山港并隔港与象山县相望,南连宁海县,西接余姚市和绍兴市的新昌县、嵊州(县级)市,北与鄞州区、海曙区相交。现辖锦屏、岳林、江口、方桥、西坞、萧王庙6个街道和溪口、尚田、莼湖、裘村、大堰、松岙6镇。区境陆域面积约1268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96平方千米;岸线总长约61千米,共有岛屿24个。
  西坞,奉化区辖6个街道之一,地处奉化城区东郊。境域西邻岳林街道,南界莼湖镇,西南与尚田镇毗邻,西北与江口、方桥街道相连,东、北与鄞州区姜山镇、横溪镇接壤。现辖2个社区、23个行政村。辖区面积约111.7平方千米。
  康亭,西坞街道现辖23个行政村之一,下设松洋、上宅弄、下宅弄、五小4个自然村。
  下宅弄,康亭行政村现辖4个自然村之一,西南与上宅弄自然村紧邻,东江自村东不远处经过。于家山窑址即坐落于该村南侧约300米处的于家山北麓缓坡地带。
  二、地形地貌与流域水系
  宁波陆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没入海。地形地貌分为山地、丘陵、台地、谷(盆)地、平原几类,其中山地、丘陵、台地和谷(盆)地、平原各占一半左右。辖区东北和中部主要为宁绍冲积平原的甬江流域平原,地势平坦,海拔较低;西南多为山地丘陵区,主要山脉有四明山和天台山两支。境内河流纵横交错,为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主要有余姚江、奉化江、甬江等内河及其支流;湖泊星罗棋布,主要有浙江省**的天然湖泊东钱湖和牟山湖、四明湖、亭下湖、上林湖、杜白二湖、九龙湖、月湖等众多湖泊及人工水库。海域岸线漫长,港湾众多,著名的有两湾一港,分别为三门湾、杭州湾和象山港。
  奉化陆域以山地为主,地形地貌构成大体为“六山一水三分田”。山多西南来,水多东北去,溪河盘旋,地形复杂。西南部处天台山脉与四明山脉交接地带,多崇山峻岭,黄泥浆岗海拔976米,为境内**峰;东北部地势平坦,河网纵横,土地肥沃,属宁奉平原。河流多山溪型,剡江、县江、东江皆源于西南山区,循山而下,流归东北,同入奉化江,最终与余姚江汇合而成甬江,东流入海,其中的东江自于家山窑址附近缓缓流过。境域东南濒临象山港,另有10余条小溪独注入港,沿海一带、溪流两岸分布有小块狭长港湾平原。天台山余脉自新昌、宁海进入奉化后的一支沿象山港北岸蜿蜒而向东北,于家山窑址即坐落于该支余脉西北侧边缘的于家山北麓缓坡地带(图版一,2)。
  三、植被分布与矿产资源
  宁波和奉化山地丘陵众多,植被资源丰富。据1994年《奉化市志》统计,仅奉化境内的野生高等植物即达180科、1500余种,主要林木见有马尾松、柳杉、杉、柏、苦槠、栓皮栎、中国粗榧、樟、檫、朴、榔榆、榉、泡桐、全缘栾、枫香、山合欢、黄檀、苦楝、木荷、响叶杨、垂柳、臭椿、枫杨等。其他草、木尤其是各种竹类亦见广泛分布。丰富的植被资源,为包括于家山窑址在内的奉化境内越窑青瓷的烧制提供了充足燃料。
  宁波和奉化的矿产资源同样不少。其中奉化境内的主要矿产见有镜铁矿、铅锌矿、泥炭、磁铁矿、锰矿、铜磁铁矿、铜矿、钼矿、辉钼矿、磷矿、黄铁矿、水晶矿、石英矿、紫砂土、高岭土、花岗岩等。大量含铁矿和高岭土等矿产资源,为包括于家山窑址在内的奉化境内越窑青瓷的烧制提供了就近原料。
  第二节 人文环境
  一、历史沿革
  宁波地区的人文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前。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河姆渡遗址。为代表的一系列史前时期文化遗存的相继面世,凭借其丰富的内涵、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面貌,证明这里不仅已有7000余年的历史积淀,同时也是泱泱华夏文明的渊薮之一。2013年井头山遗址的意外发现和2019~2020年度的首次发掘,又将这里人类活动的时间前推到了距今8300~7800年,重新改定了区域历史。
  奉化地区同样历史悠久。名山后、下王渡、何家、上王、双马、下庙山等遗址的发现,表明这里早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史前时期已有较为密集的人类聚集生产、繁衍生息。
  公元前2000年左右,宁波之地进入青铜时代,这里开始成为于越民族和古代越国的重要活动舞台;至迟在战国中晚期,这里已经建立了宁波历史上最早的城邑——句章故城,余姚江、奉化江、甬江三江交汇之地首次拥有了自己的地域中心。
  这一时期的奉化也有着不少的考古发现,下王渡遗址、何家遗址、上王遗址,以及名山后遗址附近、西坞白杜南岙和山厂城山一带均发现类型不同、厚薄不等的商周时期文化遗存。
  公元前306年,楚灭越,宁波属楚国辖地。奉化亦属焉。
  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秦灭楚,平江南,降百越之君,置会稽郡(治今浙江绍兴),在今宁波境内初置句章、鄞、、余姚四县(一说与余姚西汉置县)。其中的古鄞县治,即设在今天的宁波市奉化区西坞街道白杜行政村山厂自然村城山一带。其时的奉化,也主要是在古鄞县的管辖范围之内。
  589年(隋开皇九年),并余姚、鄞、入句章县,是为宁波历史上之**县境。奉化属句章。
  621年(唐武德四年),废句章县,析置鄞州。奉化属鄞州。
  625年(唐武德八年),改鄞州为县。奉化属县。
  738年(唐开元二十六年),始设明州,“以境内四明山为名”,辖、奉化、慈溪、翁山四县。奉化始设县。
  1295年(元元贞元年),奉化县升为奉化州。
  1369年(明洪武二年),奉化复为县,隶属明州府。
  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为避国号讳,改明州为宁波,取“海定则波宁”意,宁波之名沿用至今。奉化隶属不变。
  1988年,撤奉化县,设立县级奉化市,隶属宁波市。
  2016年,撤奉化市,设立宁波市奉化区。
  二、文献记载
  关于越窑青瓷的文献记载并不鲜见,但与奉化地区直接相关的极少,目前仅搜索到三条,且意思基本相同或根本就是辗转抄袭,记录的都是昔日古鄞县治(鄞县故城)、今日西坞白杜一带瓷器和古窑的发现情况。兹录于此,以备参考。
  明代《嘉靖奉化县图志》:“鄞城旧址有城郭状,在今鄞城山。近山有古城隍庙。又遍地有砖结古圹,累累皆是,垦辟者多偶见之。又有瓷器古窑,盎脱盆檠,堆垛成丘,掘三四尺,广延二三里皆是。也不知何代置县,又不知何时开窑,故老无传,典籍莫考。”
  清代《乾隆奉化县志》:“鄞城旧址有城郭状,在今鄞城山。近山有古城隍庙。又遍地砖结古圹,累累皆是,垦辟者多偶见之。又有瓷器古窑,盌脱盆檠,堆垛成山,掘三四尺,广延二三里皆是。也不知何代置县,又不知何代开窑,故老无传,典籍莫考。”
  三、相关窑址
  于家山窑址隶属于越窑青瓷东钱湖窑场西坞窑区。迄今在西坞窑区中发现的,除于家山窑址外,还有孙侯窑岙窑址、龙头山窑址、旧庵弄窑址、泥鳅嘴窑址、黄胖山窑址、唐夹岙窑址、陈君庙山窑址、水马池墩窑址、邬花楼窑址、黄泥晒场窑址、夹坑岙窑址、奋起堆窑址、腾公岙窑址等。这些窑址,从行政区划上看,集中分布于今天的奉化区西坞街道境内,尤以白杜行政村(原为奉化县白杜乡)一带居多,仅有少数分布于邻近的尚田镇境内;从空间框架上看,基本分布在沿象山港北侧的天台山余脉分支西北边缘山坡地带(图版一,1)。其中的部分窑址相距甚近,甚至连成一片,譬如于家山窑址和夹坑岙窑址、奋起堆窑址,水马池墩窑址和邬花楼窑址,皆不排除属于同一窑群的可能。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分析,这些窑址烧造的年代,早或可至晚唐五代,晚则迟至北宋晚期;这些窑址生产的产品,风格特征较为接近,也与越窑青瓷东钱湖窑场的整体风格近似,可以统一归入东钱湖窑场的西坞窑区,属于东钱湖窑场的边缘区或者说影响区。
  为了更好地对于家山窑址进行比较研究,以期能够相对系统地掌握其文化内涵和基本面貌,稍稍了解一下越窑青瓷东钱湖窑场西坞窑区内的其他窑址实有必要。现分别做一简要介绍。
展开
目录
目录
**章 环境特征 1
**节 自然环境 1
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1
二、地形地貌与流域水系 2
三、植被分布与矿产资源 3
第二节 人文环境 3
一、历史沿革 3
二、文献记载 5
三、相关窑址 6
第二章 工作概况 12
**节 2006年发掘 12
第二节 2009年发掘 13
一、勘探发掘 13
二、资料整理 15
三、报告编写 16
第三章 遗迹遗物 18
**节 2009FXYY1 18
一、窑炉结构 19
二、出土遗物 19
第二节 2009FXYY2 44
一、窑炉结构 44
二、出土遗物 46
第三节 2009FXYY3、2009FXYY6 51
一、窑炉结构 52
二、出土遗物 54
第四节 2009FXYY4 69
一、窑炉结构 69
二、出土遗物 71
第五节 2009FXYY5 73
一、窑炉结构 73
二、出土遗物 73
第四章 初步认识 77
**节 工艺特征 78
一、产品造型 78
二、产品胎釉 82
三、产品装饰 82
四、烧造工艺 83
第二节 窑址年代 85
一、Y1年代 85
二、Y2年代 87
三、Y3年代 88
四、Y4、Y5、Y6年代 89
第三节 兴衰原因 90
一、兴盛原因 90
二、衰落原因 92
第四节 价值意义 94
附录 于家山窑址出土青瓷样品无损测试分析报告 96
Abstract 139
后记 141
插图目录
图一 于家山窑址地理位置示意图 1
图二 于家山窑址2009年考古勘探分区示意图 14
图三 于家山窑址与考古发掘探方平面分布示意图 14
图四 2009FXYY1T2南壁剖面图 18
图五 2009FXYY1平、剖面图 20
图六 2009FXYY1出土瓷碗 21
图七 2009FXYY1出土瓷碗 22
图八 2009FXYY1出土瓷碗底 23
图九 2009FXYY1出土瓷盘 24
图一〇 2009FXYY1出土瓷盏和盅 25
图一一 2009FXYY1出土瓷炉 26
图一二 2009FXYY1出土瓷钵 27
图一三 2009FXYY1出土瓷执壶 28
图一四 2009FXYY1出土瓷执壶 29
图一五 2009FXYY1出土A型瓷瓶 30
图一六 2009FXYY1出土B、C型瓷瓶 31
图一七 2009FXYY1出土瓷罐 33
图一八 2009FXYY1出土瓷盒 34
图一九 2009FXYY1出土瓷水盂 35
图二〇 2009FXYY1出土瓷器盖 35
图二一 2009FXYY1出土瓷灯盏、枕和碾轮 37
图二二 2009FXYY1出土钵形匣钵和匣钵盖 38
图二三 2009FXYY1出土复合型匣钵和盘形间隔具 39
图二四 2009FXYY1出土垫圈 40
图二五 2009FXYY1出土喇叭形间隔具、支具 41
图二六 2009FXYY1出土僧帽形支具 42
图二七 高筒形支具和圆柱形垫具 43
图二八 2009FXYY1出土束腰形垫具 43
图二九 2009FXYY2T2南壁剖面图 44
图三〇 2009FXYY2平、剖面图 45
图三一 2009FXYY2出土瓷碗、盘和水盂 47
图三二 2009FXYY2出土瓷盅、执壶和韩瓶 48
图三三 2009FXYY2出土瓷水盂、灯盏、器盖和烛台 49
图三四 2009FXYY2出土垫圈、僧帽形支具和圆柱形垫具 51
图三五 2009FXYY3和2009FXYY6平、剖面图 53
图三六 2009FXYY3T3东壁剖面图 53
图三七 2009FXYY3出土瓷碗 55
图三八 2009FXYY3出土瓷盘和盏 56
图三九 2009FXYY3出土瓷盅、炉、盏托和钵 58
图四〇 2009FXYY3出土瓷执壶 60
图四一 2009FXYY3出土瓷瓶 61
图四二 2009FXYY3出土瓷罐 62
图四三 2009FXYY3出土瓷盒盖和器盖 63
图四四 2009FXYY3出土瓷漏斗、烛台、灯盏和碾轮 64
图四五 2009FXYY3出土垫圈和喇叭形间隔具 65
图四六 2009FXYY3出土盘形间隔具、僧帽形支具、束腰形和圆柱形垫具 66
图四七 2009FXYY3出土高筒形支具和喇叭形支具 68
图四八 2009FXYY6出土瓷碗和壶 68
图四九 2009FXYY4平、剖面图 70
图五〇 2009FXYY4出土瓷碗、盅和瓶 71
图五一 2009FXYY4出土盘形间隔具、圆柱形和束腰形垫具 72
图五二 2009FXYY5平、剖面图 74
图五三 2009FXYY5出土瓷钵、瓶和罐 75
图五四 2009FXYY5出土灯盏、垫圈和圆柱形垫具 76
图版目录
图版一 于家山窑址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及2009年发掘场景
图版二 2009FXYY1、2009FXYY2、2009FXYY4
图版三 2009FXYY3、2009FXYY5、2009FXYY6
图版四 2009FXYY1出土瓷盏、盅、执壶
图版五 2009FXYY1出土瓷炉、枕
图版六 2009FXYY1出土瓷碗
图版七 2009FXYY1出土瓷盘
图版八 2009FXYY1出土瓷钵、执壶
图版九 2009FXYY1出土瓷韩瓶
图版一〇 2009FXYY1出土瓷小瓶、瓜棱形瓶
图版一一 2009FXYY1出土瓷罐、盒及支垫具
图版一二 2009FXYY1出土瓷水盂
图版一三 2009FXYY1出土瓷器盖
图版一四 2009FXYY1出土瓷灯盏、匣钵盖
图版一五 2009FXYY1出土匣钵
图版一六 2009FXYY1出土间隔具、垫圈
图版一七 2009FXYY1出土喇叭形间隔具
图版一八 2009FXYY1出土支具
图版一九 2009FXYY2出土瓷器
图版二〇 2009FXYY2出土陶灯盏、塔状纽器盖、烛台
图版二一 2009FXYY2出土支垫具
图版二二 2009FXYY3出土瓷碗、盘
图版二三 2009FXYY3出土瓷盏、盏托
图版二四 2009FXYY3出土瓷钵、执壶、炉
图版二五 2009FXYY3出土瓷执壶、韩瓶
图版二六 2009FXYY3出土瓷罐、瓶、鸟食罐
图版二七 2009FXYY3出土瓷器盖
图版二八 2009FXYY3出土瓷烛台、灯盏、漏斗
图版二九 2009FXYY3出土支垫具
图版三〇 2009FXYY3出土支具
图版三一 2009FXYY3、2009FXYY6出土垫具、瓷碗
图版三二 2009FXYY4出土瓷碗、盅、瓶,垫具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